《松崖醫徑》~ 卷下 (23)
卷下 (23)
1. 瘡瘍(三十九)
人參,當歸,黃耆(各二錢),厚朴,川芎,桔梗,防風,桂心,白芷,甘草(各一錢)
上細切。作一服。用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滓食遠服。
秘傳平毒散(治癰腫初起。)
取新掘天門冬三五兩。洗淨。入砂盆內搗細。以好酒投之。去滓頓服。
未效再投。一二服必愈。
防風通聖散(治瘡瘍通用。見卷上散類。)
十全大補湯(治瘡瘍已潰。氣血兩虛者。)
敗毒散(並見卷上)
秘傳阿魏萬靈膏(治發背瘰癧疔腫。一切惡瘡癱瘓痛風腳氣等證。)
防風,荊芥,白芷,當歸,黃連,黃柏,連翹,蛇蛻,蜂房,白蘞,蒼耳草,接骨草,羌活,山梔,大楓子,金銀花,甘草,細辛,紫河車,何首烏,黑醜,桔梗,牡丹皮,車前子,苦參,白芨,萆麻子,大黃(各二兩),穿山甲(四十片),江子肉(八錢),望見消(二錢),木鱉子(四十個),蝦蟆(只),柴胡,全蠍,半夏,升麻,南星,玄參,天花粉,川烏,牛膝,黃耆,兩頭尖,獨活,斑蝥,地榆,五靈脂,槐角,蒼朮,藁本,赤茯苓,桃仁,三稜,莪朮,小茴香,青木香,嫩松節(各一兩),威靈仙,天麻,藕節,薄荷,貝母,丹參,生地黃,烏藥(各一兩半),血餘(三錢後入),八角風,葉下紅(各四兩),槐枝(六兩),柳枝(六兩),黃丹(八兩水飛過炒紫色)
上細切。用水八碗。浸一日。煎稍干。下真麻油十六斤。同煎至穿山甲等藥如炭黑濾去滓。入血餘煎無形影。滴水中不散。再入黃丹。徐徐順攪。煎至滴水成珠。再入後項藥。
蜈蚣(二條),烏蛇肉(四兩),川烏,草烏,附子,白附子(各一兩),五加皮,紫荊皮(各二兩),
上共研為細末。入膏藥內。頻頻順攪勻。退火入後項藥。
沉香,雄黃(各一兩),南木香,血竭,輕粉,赤石脂,龍骨(各二兩),乳香,沒藥(各四兩),麝香(五錢),阿魏(一兩用水另溶化再入膏藥內)
上為細末。入膏藥內。順攪勻。出火毒。瓷器收貯。每用油紙攤貼。須留頂以出其毒。
白話文:
瘡瘍(三十九)
內服藥方:
人參、當歸、黃耆(各八克)、厚朴、川芎、桔梗、防風、桂心、白芷、甘草(各四克)
將以上藥材切碎,加兩碗水煎煮至剩下一碗,去除藥渣,飯後服用。
秘傳平毒散(治療癰腫初起):
取新鮮挖出的天門冬150至250克,洗淨後放入砂缽中搗成泥狀,加入適量好酒攪拌,去渣後一次喝下。若效果不佳,再喝一次,通常一到兩次就會痊癒。
防風通聖散(治療各種瘡瘍的通用方):(見本書卷上的散劑部分)
十全大補湯(治療瘡瘍潰爛後氣血兩虛的):(見本書卷上的湯劑部分)
敗毒散:(見本書卷上)
秘傳阿魏萬靈膏(治療發背、瘰癧、疔瘡、各種惡瘡、癱瘓、痛風、腳氣等症狀):
防風、荊芥、白芷、當歸、黃連、黃柏、連翹、蛇蛻、蜂房、白蘞、蒼耳草、接骨草、羌活、山梔子、大楓子、金銀花、甘草、細辛、紫河車、何首烏、黑醜、桔梗、牡丹皮、車前子、苦參、白芨、蓖麻子、大黃(各60克)、穿山甲(40片)、江子肉(30克)、望見消(8克)、木鱉子(40個)、蝦蟆(一隻)、柴胡、全蠍、半夏、升麻、南星、玄參、天花粉、川烏、牛膝、黃耆、兩頭尖、獨活、斑蝥、地榆、五靈脂、槐角、蒼朮、藁本、赤茯苓、桃仁、三稜、莪朮、小茴香、青木香、嫩松節(各30克)、威靈仙、天麻、藕節、薄荷、貝母、丹參、生地黃、烏藥(各45克)、血餘(9克後加入)、八角風、葉下紅(各120克)、槐枝(180克)、柳枝(180克)、黃丹(240克用水飛過後炒成紫色)
將以上藥材切碎,加八碗水浸泡一天,煎煮至稍微濃稠,加入16斤純麻油一起煎煮,直到穿山甲等藥材變成炭黑色,濾去藥渣,加入血餘繼續煎煮到完全看不見藥的殘影,滴入水中不會散開。再慢慢加入黃丹,邊加邊順時針攪拌,煎煮至滴水成珠。然後加入以下藥材:
蜈蚣(兩條)、烏蛇肉(120克)、川烏、草烏、附子、白附子(各30克)、五加皮、紫荊皮(各60克)
將以上藥材共研成細末,加入膏藥中,頻繁順時針攪拌均勻,稍微冷卻後再加入以下藥材:
沉香、雄黃(各30克)、南木香、血竭、輕粉、赤石脂、龍骨(各60克)、乳香、沒藥(各120克)、麝香(15克)、阿魏(30克,用水溶解後再加入膏藥中)
將以上藥材研成細末,加入膏藥中,順時針攪拌均勻,冷卻後裝入瓷器中保存。每次使用時,用油紙攤平塗抹在患處,必須留一個孔洞讓毒氣排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