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升麻加黃連湯中包含升麻,原因如下:
- 升麻具有解表散熱之功: 升麻性微寒,味甘,入肺、脾經,具有疏散風熱、透疹止痛之效。本方以升麻為主藥,用於治療外感風熱,症見發熱、頭痛、咽痛、咳嗽等,起到解表散熱的作用。
- 升麻與黃連相配,清熱解毒: 黃連性寒,味苦,入心、肝、胃經,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之功。升麻與黃連相配,一升一降,既能解表散熱,又能清熱解毒,共奏清熱解毒、疏風止痛之效。
升麻加黃連湯為一方經典中醫方劑,主要用於治療因胃熱上攻所致的牙痛、咽喉腫痛等症狀。此方由多種草藥精製而成,其中包含葛根這一重要成分。葛根性味甘辛涼,歸脾、胃經,具有解肌退熱、生津止渴、透疹及升陽止瀉的功效。在升麻加黃連湯中加入葛根,主要是考慮到其能有效緩解因胃熱引起的頭面紅腫、頭痛以及牙痛等症狀。此外,葛根還能夠協同方中其他藥物,如升麻和黃連,共同達到清熱解毒、疏散風熱的作用。因此,葛根在此方中的應用,不僅強化了整體療效,更兼顧了治療胃熱所引發的一系列相關症狀,是該方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升麻加黃連湯為一方經典中醫方劑,主要用於治療因胃熱上攻所導致的牙痛、喉嚨痛等症狀。其組成包括升麻、黃連等多種草藥,其中亦加入白芷。白芷味辛性溫,歸肺、脾、胃經,具有散風解表、通竅止痛、消腫排膿之效。在本方中,白芷的作用主要為散風止痛,與升麻、黃連等藥物相輔相成,共同達到清熱解毒、止痛消腫的目的。對於因胃熱引發的頭面部位病證,白芷能有效改善局部循環,減輕疼痛不適感,並促進病灶恢復。此外,白芷還可增強其他藥物對頭面部病變區域的到達與作用效果,使得整個方劑在治療胃熱上攻所致的各種症狀時更具療效。
升麻加黃連湯中加入甘草,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調和藥性:升麻辛涼,黃連苦寒,藥性偏寒,容易傷脾胃。甘草性甘溫,具有調和諸藥之功效,可緩解升麻黃連的寒性,避免傷及脾胃。
2. 增強療效:甘草具有補氣益血、緩解疼痛的作用,與升麻黃連合用,可以增強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功效,提升整體療效。
總之,甘草在升麻加黃連湯中起到調和藥性、增強療效的作用,使藥物更加安全有效。
升麻加黃連湯中加入白芍,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 緩解升麻、黃連的燥性:升麻、黃連皆屬寒涼藥,過於寒涼容易傷脾胃,導致腹痛、泄瀉等症狀。白芍味甘酸,性微寒,入肝脾經,具有養血柔肝、斂陰止汗、緩急止痛之效,可以中和升麻、黃連的燥性,避免其傷及脾胃。
- 協調升麻、黃連的升降:升麻性輕揚,善於升散,黃連性沉降,善於清熱解毒。白芍則具有調節氣血的作用,可以協調升麻、黃連的升降,使藥性更加平衡,達到治療效果最佳化。
升麻加黃連湯中加入黃連,主要是因為其清熱瀉火、解毒止痛的作用。
黃連味苦寒,性燥,入心、胃、肝、膽經。其能清心火、瀉胃火、解肝火,並能清熱解毒、止痛消腫。因此,對於升麻加黃連湯所治療的熱毒熾盛、心煩不眠、口舌生瘡、咽喉腫痛等症狀,黃連具有很好的輔助作用。此外,黃連還能抑制升麻的升散之性,避免其過度升散而傷陰,起到平衡藥性、協調藥效的作用。
升麻加黃連湯為清熱解毒之名方,其組成除升麻與黃連外,亦涵括黃芩、甘草、生薑、大棗等藥材。黃芩性寒味苦,歸肺、膽、脾、胃、大腸經,擅長清熱燥濕,瀉火解毒,且能涼血止血,對抗炎癥效果顯著。在升麻加黃連湯中,黃芩與黃連相輔相成,增強了整體方劑的清熱瀉火之力,尤其針對內熱盛、口舌生瘡、目赤腫痛等症狀有良好療效。甘草調和諸藥,使方劑清熱而不傷胃,適宜於治療因胃熱所致的牙齦腫痛、咽喉紅腫等疾患。總體而言,黃芩的加入,使升麻加黃連湯在清熱解毒的基礎上,更增添了涼血止血、清熱燥濕的功效,適合用於熱毒壅盛之症。
升麻加黃連湯方中包含川芎,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疏散風熱,清熱解毒: 川芎性溫,味辛,入肝經,具有疏散風熱、行氣止痛的功效。與升麻、黃連等藥物合用,可增強清熱解毒之力,並能疏通經絡,緩解發熱、頭痛、口渴、咽痛等症狀。
- 活血化瘀,止痛止痙: 川芎還具活血化瘀、止痛止痙的功效。在升麻加黃連湯中,可輔助升麻、黃連清熱解毒,並緩解因風熱邪氣侵襲所致的肌肉疼痛、抽搐等症狀。
升麻加黃連湯為一方經典中醫方劑,主要用於治療風熱上攻所致的牙痛、咽喉腫痛等症狀。此方由多種草藥組合而成,其中包含荊芥這一味藥材。荊芥性味辛溫,歸肺、肝經,具有發散風寒、透疹止癢之效。在升麻加黃連湯中加入荊芥,主要是取其能疏散表邪、通達腠理的功效。由於本方主要針對風熱之邪上擾頭面部位所引起的病證,荊芥能夠協助其他藥物如升麻、黃連等更好地達到病所,增強清熱解毒、疏風散邪的作用。此外,荊芥還能夠緩解因風熱侵襲而產生的頭痛、咽痛等不適症狀,從而使整體療效更加全面和完善。
升麻加黃連湯為一方常用於治療口腔炎症、牙齦腫痛等病症之經典方劑。其主要由升麻、黃連等多種草藥組合而成,其中加入薄荷一項,其目的不僅在於提升藥效,亦有增進患者服用時的舒適度之意圖。薄荷性味辛涼,善於清熱解毒、散風熱,對於因火熱所導致的口腔問題具有顯著療效。此外,薄荷還能疏風止痛,對於緩解因炎症引起的疼痛具有輔助作用。在該方中,薄荷與升麻、黃連等藥物相配伍,可共同發揮清熱解毒、消腫止痛之功效,使整體療效更為全面。因此,薄荷在升麻加黃連湯中的應用,既考慮了藥物之間的相互協同作用,也兼顧了改善患者症狀的實際需求。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升麻加黃連湯方劑分析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升麻加黃連湯傳統主治「面熱」之症,特別針對陽明經氣盛有餘所致之面部發熱、頭目昏悶等症狀。根據原方記載,此方曾用於治療一位「身體肥盛」之患者,因平素膏粱厚味導致胃中積熱,陽明經氣盛而風熱上行,諸陽會聚於頭部而引發面熱之症。
組成分析及治療原理
本方由升麻、葛根、白芷、炙甘草、白芍、酒制黃連、酒制黃芩、川芎、荊芥穗、薄荷葉及生犀末組成。其組方邏輯體現了「清熱解表、疏風通絡」的治療原則:
升散解表組:
- 升麻、葛根:為君藥,升發陽明經氣,解肌透表
- 白芷、川芎:專入陽明經,上行頭面,散風止痛
- 荊芥穗、薄荷:協同升散,加強疏風清熱之效
清熱解毒組:
- 酒制黃連、黃芩:清泄陽明經及胃中實熱
- 生犀末:涼血解毒,加強清熱降火之功
調和輔助組:
- 白芍、炙甘草:酸甘化陰,緩和諸藥升散之性
治療機制推論
此方主要通過以下途徑發揮作用:
- 疏風解表:升麻、葛根等藥開泄腠理,透發郁熱
- 清泄陽明:黃連、黃芩直折陽明胃火,配合犀角清熱涼血
- 上行頭面:白芷、川芎等藥引藥上行,針對頭面部熱症
- 標本兼治:在先用調胃承氣湯通腑泄熱後,續用此方清經絡餘熱
其治療原理符合《內經》「面熱者,足陽明病」的理論,針對陽明經氣盛有餘的病理特點,既清泄胃腑積熱,又疏解經絡風熱,達到「熱從表散,火自內清」的效果。
傳統服藥法
升麻1錢,葛根1錢,白芷7分,甘草(炙)5分,白芍5分,黃連(酒制)4分,黃芩(酒制)4分,川芎3分,荊芥穗2兩,薄荷葉2兩,生犀末3分。
散風清熱。
上(口父)咀。用水半盞,先浸川芎、荊芥、薄荷外,都作1服,水2盞半,煎至1盞半,入先浸3味,同煎至1盞,去滓食後溫服,日3次。
忌酒、濕、面、五辛之物。
面熱:楊郎中之內,五十一歲,身體肥盛,已酉春,患頭目昏悶,面赤多熱,服清上藥不效,請予治之。診其脈,洪大而有力。《內經》雲:面熱者,足陽明病。《脈經》雲:陽明經氣盛有餘,則身以前皆熱。況其人素膏粱,積熱於胃,陽明多血多氣,本實則風熱上行,諸陽皆會於頭,故面熱之病生矣。先以調胃承氣湯七錢,黃連二錢,犀角一錢,疏利三兩行,徹其本熱。次以升麻加黃連湯,去經絡中風熱上行,如此則標本之病邪俱退矣。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清熱解毒、疏風散熱的功效,可用於治療面熱症狀,但不宜長期服用。
相同名稱方劑
升麻加黃連湯, 出處:《醫方類聚》卷八十一引《衛生寶鑑》。 組成:升麻1錢,葛根1錢,白芷7分,甘草(炙)5分,白芍5分,黃連(酒制)4分,黃芩(酒制)4分,川芎3分,荊芥穗2兩,薄荷葉2兩,生犀末3分。 主治:散風清熱。主治:面熱。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