漱口地黃散

漱口地黃散

SHU KOU DI HUANG S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2

寒性指數

16

熱/寒比例

偏寒 (0.75)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28%
肝經 21%
心經 14%
胃經 14%
膽經 7%
大腸經 7%
脾經 7%
肺經
肝經
心經
胃經
膽經
大腸經
脾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漱口地黃散中加入黃芩,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1. 清熱解毒: 黃芩味苦寒,入肺、胃、膽經,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之效。漱口地黃散主要用於治療口舌生瘡、牙齦腫痛等口腔炎症,黃芩的清熱解毒作用可以有效消炎止痛,緩解口腔炎症。
  2. 燥濕止癢: 黃芩亦有燥濕止癢的功效。口腔炎症常伴有濕熱,導致口舌乾燥、瘙癢。黃芩可以燥濕止癢,改善口腔乾燥不適,促進口腔黏膜修復。

因此,黃芩在漱口地黃散中發揮着清熱解毒、燥濕止癢的功效,有助於緩解口腔炎症,促進口腔健康。

漱口地黃散中加入甘草,主要有兩大原因:

  1. 緩和藥性: 地黃性寒,長期使用容易損傷脾胃陽氣。甘草性甘溫,可中和地黃的寒性,保護脾胃,避免藥物副作用。
  2. 增強療效: 甘草味甘,能調和諸藥,使藥性更易於發揮。甘草還有清熱解毒、止痛消腫的功效,配合地黃等藥物,能更有效地治療口腔潰瘍、咽喉腫痛等症狀。

漱口地黃散中加入荊芥,主要是利用其辛散解表、清熱解毒之效,針對口腔問題發揮作用。

荊芥氣味辛散,能疏散風熱,宣通鼻竅,對於因風熱上攻引起的口舌生瘡、咽喉腫痛等症狀有很好的緩解作用。此外,荊芥也具有清熱解毒的功效,可有效抑制口腔內細菌滋生,減輕炎症。

因此,漱口地黃散中加入荊芥,有助於清熱解毒,消炎止痛,促進口腔黏膜癒合,達到治療口腔問題的目的。

漱口地黃散中添加薄荷,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解毒,消炎止痛:薄荷性涼,味辛,具有清熱解毒、消炎止痛的功效,能有效抑制口腔內細菌滋生,緩解牙齦腫痛、口臭等症狀。
  2. 清涼止癢,生津止渴:薄荷的揮發油能產生清涼感,能有效緩解口腔黏膜的炎症,並可生津止渴,改善口乾舌燥等不適。

因此,薄荷的加入能有效提高漱口地黃散的清熱解毒、消炎止痛以及止癢生津的功效,更好地緩解口腔炎症,促進口腔健康。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漱口地黃散之傳統功效與主治
此方載於古代醫籍,主治「脾熱、風熱上攻」,症見咽喉腫痛生瘡、閉塞不通,或舌脹。其病機關鍵在於內有脾經積熱,外感風熱邪氣,兩者相搏,上攻咽喉口腔,導致氣血壅滯、黏膜腫痛,甚則妨礙呼吸言語。方名雖稱「地黃散」,然現存組成未含地黃,推測或為傳抄遺漏,或因地黃涼血滋陰之效與本證相關,後世遂沿襲其名。

組成分析與治療原理

  1. 黃芩(君藥):用量獨重(八兩),取其苦寒沉降之性,直清脾、肺、三焦之熱,尤善瀉上焦火毒,針對咽喉腫痛之本——熱邪壅盛。
  2. 生甘草(臣藥):甘平緩急,既能助黃芩清熱解毒,又可緩解咽喉急痛,調和藥性。
  3. 荊芥穗、薄荷葉(佐使藥)
    • 荊芥穗辛溫,善散風邪,開宣肺氣,助黃芩透發熱毒外散,防寒涼鬱遏。
    • 薄荷葉辛涼,輕揚升散,清利頭目咽喉,兼能疏解風熱,緩解局部灼熱腫脹。

配伍邏輯與作用特點

  • 清散並行:黃芩清內熱為本,荊芥、薄荷散外風為標,標本兼顧,符合「火鬱發之」之旨。
  • 漱口給藥:藥液直接作用患處,局部清熱解毒、消腫止痛,速效緩急。煎煮時再加薄荷,增強辛涼宣透之力,使藥氣上達。
  • 疑似地黃缺如之謎:若原方確含地黃,可能取其滋陰涼血以潤燥,或制約黃芩苦燥之性,然現存組合仍以清散風熱為主,地黃或非核心。

總結
此方以清熱為主,疏風為輔,專治風熱纏結咽喉之實證。其組成簡練,力專效宏,藉漱口之法使藥力直達病所,體現古人對局部病變的精準用藥思維。

傳統服藥法


黃芩8兩,甘草(生)2兩半,荊芥穗1兩,薄荷葉1兩。
上為細末。
每用2錢,水1盞,入薄荷少許,煎3兩沸,去滓,熱漱冷吐,不拘時候。
本方名漱口地黃散,但方中無地黃,疑脫。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性味寒涼,脾胃虛寒者慎用。
  • 本方不宜長期服用。

相關疾病


咽喉痛舌頭腫大

相同名稱方劑


漱口地黃散, 出處:《禦藥院方》卷九。 組成:黃芩8兩,甘草(生)2兩半,荊芥穗1兩,薄荷葉1兩。 主治:脾熱、風熱上攻,咽喉腫痛生瘡,閉塞不通,或舌脹。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