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荊防甘桔湯中包含荊芥,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疏散風熱,解表止咳: 荊芥性辛溫,入肺經,具有疏散風熱、解表止咳的功效。對於風熱犯肺引起的發熱、咳嗽、鼻塞、咽痛等症狀,荊芥可有效緩解。
- 配合其他藥材,增強療效: 荊防甘桔湯中包含防風、甘草、桔梗等藥材,與荊芥共同作用,可更有效地疏散風熱,宣肺止咳,化痰止喘,達到治療風熱咳嗽的最佳效果。
荊防甘桔湯中包含防風,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疏散風寒,解表止咳: 防風性味辛溫,具有解表散寒、止咳化痰的功效,可與荊芥、甘草等藥物協同作用,疏散風寒,宣肺止咳,緩解風寒表證引起的咳嗽、鼻塞、流涕等症狀。
- 兼顧發散與收斂: 防風兼具發散與收斂作用,一方面能發散風寒,另一方面也能收斂肺氣,避免過度發散,有助於緩解咳嗽、喘息等症狀,使治療效果更佳。
荊防甘桔湯中加入桔梗,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 宣肺利咽: 桔梗味辛性平,具有宣肺利咽之功效,可開宣肺氣,使氣機通暢,利咽止痛。方中因有荊芥、防風等辛溫解表藥,可發散風寒,而桔梗則有助於藥力宣達肺竅,更有效地治療風寒感冒引起的咳嗽、咽痛等症狀。
- 助藥氣上行: 方中甘草、桔梗等藥物均有向上升發之性,可助藥氣上行,直達肺部,增強藥效。同時,桔梗可引導其他藥物向下滲透,使藥效更充分發揮,達到治療目的。
荊防甘桔湯中加入甘草,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一、 調和藥性: 荊防甘桔湯以辛溫解表為主,但其中也含有部分寒涼藥物,如石膏、桔梗等。甘草性甘平,味甘而潤,能調和藥性,避免藥物過於偏寒或偏熱,使藥性更加平和,減輕藥物對人體的刺激。
二、 增強藥效: 甘草有解毒、抗炎、緩解疼痛等功效,能增強其他藥物的療效。例如,甘草與防風、荊芥等藥物合用,能增強解表散寒的效果;與石膏、桔梗等藥物合用,能增強清熱解毒的效果。
荊防甘桔湯中加入薄荷,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解表,疏風散寒:薄荷性涼,味辛,入肺經,具有清熱解表、疏風散寒之效,可與荊芥、防風等藥材相配合,共同發揮散寒解表的作用,緩解風寒感冒引起的發熱、頭痛、鼻塞等症狀。
- 宣肺止咳,利咽開竅:薄荷可宣肺氣,利咽喉,對於風寒感冒引起的咳嗽、咽喉腫痛等症狀,亦有較好的緩解作用。此外,薄荷的芳香氣味可以通鼻竅,有助於改善鼻塞等症狀。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荊防甘桔湯」主治功效分析
治療原理
荊防甘桔湯主要用於治療風熱痰嗽。此方劑的組成包含荊芥、防風、桔梗、甘草和薄荷,這些藥物組合起來,具有以下治療原理:
- 疏風解表: 荊芥和防風是方劑中的主藥,兩者皆具有疏散風熱、解表的功效。荊芥能發汗解表、透疹消痙,防風則能祛風解表、止痛利咽。二者合用,可以有效地驅散外感風熱之邪,解除表證。
- 宣肺化痰: 桔梗是方劑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主要功效是宣肺化痰。在風熱犯肺、痰熱壅盛的情況下,桔梗可以宣發肺氣,促進痰液排出,從而緩解咳嗽、痰多等症狀。
- 清熱利咽: 薄荷具有疏散風熱、清肝明目的作用,在本方中可以協助荊芥、防風疏散風熱,同時還能清利咽喉,減輕咽喉腫痛等症狀。
- 調和藥性: 甘草在方劑中起到調和諸藥的作用,可以緩解其他藥物的峻烈之性,使整個方劑的藥性更加平和。同時,甘草也具有一定的止咳作用,可以增強方劑的止咳效果。
古文內容分析
《傷寒大白》: 提到「咽痛喉邊腫起一塊」,雖然未明確指出使用荊防甘桔湯,但描述了咽喉腫痛的症狀,且建議使用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作用的冰、硼、爐甘石等藥物,並配合薄荷湯漱口。這與荊防甘桔湯中薄荷的清熱利咽功效相呼應。
《症因脈治》: 明確指出「荊防甘桔湯,治風熱痰嗽。」 並提供了根據不同症狀加減用藥的建議,如氣逆加蘇子、橘紅,痰多加半夏、南星,氣喘加蘇子、前胡,這說明此方可以靈活運用於風熱咳嗽的治療,並非僅限於某一種特定病機的風熱咳嗽。
《症因脈治》: 進一步闡述了風痰的治療,將其分為風寒和風熱兩種類型。對於風熱痰嗽,推薦使用辛涼解熱的方法,並列舉了荊防甘桔湯作為選用方劑之一。這再次強調了荊防甘桔湯在治療風熱痰嗽方面的應用。
總結
綜合以上分析,荊防甘桔湯通過疏風解表、宣肺化痰、清熱利咽等作用,達到治療風熱痰嗽的目的。古文記載明確指出了其主治「風熱痰嗽」,並強調了其辛涼解熱的治療原則,說明荊防甘桔湯是一個針對風熱咳嗽的有效方劑。方劑中的荊芥、防風負責疏散風熱,桔梗宣肺化痰,薄荷清熱利咽,甘草調和藥性,各藥物協同作用,共奏疏風清熱、宣肺化痰之功。
傳統服藥法
荊芥、 防風、 桔梗、 甘草、 薄荷。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不宜長期服用。
- 孕婦、哺乳期婦女、小兒慎用。
- 本方有辛散之性,陰虛火旺者不宜服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荊防甘桔湯, 出處:《症因脈治》卷二。 組成:荊芥、防風、桔梗、甘草、薄荷。 主治:風熱痰嗽,脈浮數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