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芥甘草防風湯
JING JIE GAN CAO FANG FENG TANG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醫方類聚》卷二六五引《瘡疹方》
熱性指數
15
寒性指數
1
熱/寒比例
極熱 (15.00)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30%
肝經 21%
脾經 19%
膀胱經 10%
胃經 9%
心經 9%
肺經
肝經
脾經
膀胱經
胃經
心經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荊芥甘草防風湯中包含荊芥,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 疏散風熱: 荊芥性辛溫,具有疏散風熱、解表止痛的功效。對於風熱感冒、發熱頭痛、鼻塞流涕等症狀,荊芥能有效地疏解表邪,達到解表清熱之效。
- 宣肺止咳: 荊芥除了疏散風熱外,還具有宣肺止咳的功效。對於風熱犯肺引起的咳嗽、氣喘等症狀,荊芥能幫助肺氣宣暢,達到止咳化痰之效。
因此,荊芥甘草防風湯中加入荊芥,主要是利用其疏散風熱、宣肺止咳的功效,以治療風熱感冒、發熱頭痛、鼻塞流涕、咳嗽氣喘等症狀。
荊芥甘草防風湯中加入防風,主要有兩個原因:
- 疏散風寒,止痛止癢: 防風味辛、甘,性微溫,具有疏散風寒、止痛止癢的功效。方中荊芥辛散風寒,甘草調和藥性,防風則進一步強化疏散風寒的作用,並能止痛止癢,對於風寒引起的頭痛、鼻塞、咳嗽、皮膚瘙癢等症狀,起到很好的治療效果。
- 助荊芥透達表邪: 防風性雖溫,但藥力較緩和,可以與荊芥相輔相成,使藥力更加溫和而不燥烈,更能有效地疏散表邪,使藥效更佳。
荊芥甘草防風湯中包含甘草,主要原因有二:
- 調和藥性: 甘草味甘性平,具有調和藥性、緩解藥物毒性、增強藥效的作用。荊芥性辛溫,防風性辛溫,甘草能緩解其辛溫之性,使藥性更為平和,避免燥熱傷陰。
- 增強療效: 甘草與荊芥、防風共同作用,能增強祛風散寒、解表止痛之效。甘草本身亦有清熱解毒、止咳化痰的功效,與其他藥物配合,可使療效更佳。
主治功效
荊芥甘草防風湯主治功效分析
方劑組成
荊芥、防風、甘草(各等分)
古文內容分析
荊芥甘草防風湯在多本醫書中均有記載,主要針對「痘瘡/疹出不快」的症狀。各醫書對於其具體應用場景略有不同,但核心病機和治療思路基本一致。
病機分析
- 太陽經受邪: 《証治準繩‧幼科》、《醫學正傳》、《玉機微義》、《推求師意》等書均提到「太陽出不快」,指的是痘疹在身體後側(足太陽膀胱經循行部位)發出不暢。太陽經主一身之表,感受外邪後,邪氣鬱於太陽經,導致痘疹透發不暢。
- 表證未罷: 《証治準繩‧幼科》中提到「若身表大熱者,表證未罷」,說明痘疹發出不暢的同時,可能伴有發熱等表證,提示邪氣仍在表。
- 毒邪鬱滯: 《小兒痘疹方論》、《保嬰撮要》等書提到「解痘毒」,說明痘疹發出不暢與毒邪鬱滯有關。
治療原理
荊芥甘草防風湯的治療原理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 疏風解表: 荊芥、防風均為辛溫解表藥,其中荊芥善於散寒解表、透疹止癢,防風長於祛風解表、利咽消腫。二藥合用,可以疏散肌表風寒之邪,解除表證,促進痘疹的透發。
- 調和營衛: 甘草具有調和諸藥、緩急止痛的作用。在此方中,甘草可以協調荊芥、防風的藥性,使之既能有效疏散風寒,又不至於過於辛燥傷津。
- 升發透疹: 綜合多篇古文內容,荊芥甘草防風湯屬於「解毒升發之劑」,通過疏風解表、調和營衛,達到升發透疹的目的,使痘疹順利透發。
總結
荊芥甘草防風湯主治小兒痘疹初起,邪在太陽經,症見痘疹發出不暢,身體後側尤甚,或伴有發熱等表證。其治療原理是通過疏風解表、調和營衛,以達到升發透疹的目的。
傳統服藥法
荊芥半兩, 防風半兩, 甘草3錢。解痘毒
上為粗末。
每服3錢,水1盞煎,溫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宜在風疹初起,疹出不快,脈浮時使用。若疹已透出,則不宜使用。
本方有辛散之性,陰虛體質者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荊芥甘草防風湯, 出處:《醫方類聚》卷二六五引《瘡疹方》。 組成:荊芥半兩,防風半兩,甘草3錢。 主治:解痘毒主治:小兒瘡疹,邪在太陽,疹出不快,脈浮者。
荊芥甘草防風湯, 出處:《醫學正傳》卷八。 組成:荊芥6分,薄荷6分,牛蒡子6分,防風6分,甘草(炙)6分。 主治:小兒痘疹,邪在太陽,惡寒身熱,小便赤澀,出不快。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