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毒犀角飲子

消毒犀角飲子

XIAO DU XI JIAO YIN ZI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9

寒性指數

17

熱/寒比例

偏寒 (0.53)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28%
肝經 17%
胃經 16%
脾經 10%
心經 10%
膀胱經 5%
大腸經 5%
腎經 5%
肺經
肝經
胃經
脾經
心經
膀胱經
大腸經
腎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消毒犀角飲子是一則具重要療效的中藥方劑,其中包含犀角,主要是因為其獨特的藥理特性。犀角在中醫中被認為有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功效,通常用於治療高燒、出血等症狀。此方劑的組成以消毒和解毒為主旨,犀角的加入不僅可以增強處方的解毒能力,還能有效提升對於熱毒所造成病症的治療效果。

在古代文獻中,犀角常被用來治療熱病,特別是伴隨著發炎或出血的情況。其性寒,能迅速降低體內的熱量,對於由於熱毒引起的各類症狀,具備良好的療效。此外,犀角還有助於促進血液循環,維持體內的陰陽平衡,這使得它成為消毒犀角飲子的核心成分之一。在中醫理論中,透過犀角的清熱解毒功能,可以有效防治由熱毒引起的多種病症,達到調和體內環境的目的。

消毒犀角飲子中包含防風,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疏散風熱:防風性味辛溫,具有疏散風熱、止痛解痙的功效。本方主治熱毒壅盛,鼻竅不通,流黃涕,甚則頭昏腦脹,發熱惡寒等症。防風可疏散外感風熱,使邪氣宣泄,有助於鼻竅通暢。
  2. 解毒散結:防風亦有解毒散結之效。本方中犀角、連翹等藥物均有清熱解毒、消腫散結的功效,防風與之配合,可以增強解毒效果,促進毒邪外出,達到治療目的。

總之,防風在消毒犀角飲子中,既能疏散風熱,又能解毒散結,與其他藥物共同發揮治療功效,達到治癒疾病的目的。

「消毒犀角飲子」方中加入「荊芥」,主要考量其疏散風熱解毒消腫的功效。

荊芥性辛溫,歸肺、肝經,善於疏散風邪,清熱解毒,對於外感風熱所致的頭痛、發熱、鼻塞、流涕等症狀有較好的療效。另一方面,荊芥亦能清熱解毒,消腫止痛,對於外傷感染、瘡瘍腫毒等症狀亦有輔助治療作用。

因此,在「消毒犀角飲子」中,荊芥與犀角、連翹等藥材配合,可有效發揮疏散風熱、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功效,達到治療外感風熱、瘡瘍腫毒等病症的目的。

消毒犀角飲子中加入牛蒡子,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一、清熱解毒: 牛蒡子性寒,味苦,入肺經,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散結的功效,可與犀角、連翹等藥材共同作用,清熱解毒,消散瘡瘍,對於外感熱毒所致的各種瘡瘍腫毒,具有良好的治療效果。

二、利咽止痛: 牛蒡子能利咽止痛,散結消腫,對於因熱毒引起的咽喉腫痛、聲音嘶啞等症狀,具有輔助治療作用,配合犀角、板藍根等藥材,可更有效地清熱解毒,利咽止痛。

總而言之,牛蒡子在消毒犀角飲子中的加入,是為了加強清熱解毒、利咽止痛的功效,使其治療外感熱毒所致的瘡瘍腫毒、咽喉腫痛等症狀更為有效。

「消毒犀角飲子」方劑中使用甘草,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調和藥性:方中犀角性寒,甘草性甘溫,能緩解犀角的寒性,使藥性趨於平和,避免寒涼傷正。
  2. 增強療效:甘草具有解毒、潤肺、止咳等作用,與犀角合用,可增強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功效,更能有效治療熱毒熾盛、血熱妄行等病症。

因此,甘草在「消毒犀角飲子」方劑中發揮著調和藥性、增強療效的作用,是方劑組成中不可或缺的一味藥材。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消毒犀角飲子主治「斑或隱疹,瘙癢作痛,及風熱瘡毒」,其適應症特點如下:

  1. 皮膚表證為主
    • 「斑或隱疹」指皮膚出現紅斑、疹子(可能為風疹、蕁麻疹或過敏性皮疹),屬風熱鬱於肌表。
    • 「瘙癇作痛」反映熱毒挾風,侵襲血絡,導致局部氣血壅滯,故癢痛並見。
  2. 風熱瘡毒
    • 此處「瘡毒」未必指嚴重潰爛,而多為風熱邪毒初起,如癤腫、輕度丹毒或皮膚炎症,伴紅腫熱痛。

綜合而言,此方針對風熱邪毒鬱於肌表血分之證,以透表清熱、涼血解毒為治療方向。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君藥:犀角(磨水)

  • 功效:犀角(現多用水牛角代)性寒,主入心、肝經,擅長清血分熱毒,涼血消斑。
  • 作用:針對熱毒入血分的「斑疹」,直接清解血分鬱熱,防止熱毒內陷。
  • 用法:磨水後兌入煎液,保留其清涼之性,增強涼血效果。

2. 臣藥:防風、荊芥

  • 防風:辛甘微溫,祛風解表,散邪止癢,性雖溫但能協同清熱藥疏風。
  • 荊芥:辛微溫,透疹消瘡,輕揚疏散,助犀角透發鬱熱外達。
  • 配伍意義:二藥皆屬風藥,輕清上行,開泄腠理,使風熱之邪從表而解,符合「火鬱發之」之理。

3. 佐藥:牛蒡子

  • 功效:辛涼透表,解毒利咽,散風熱、消癰腫。
  • 作用
    • 助防風、荊芥疏散風熱,
    • 其滑利之性可通利二便,微微導熱下行。
    • 針對「瘡毒」局部紅腫,有解毒散結之效。

4. 使藥:甘草

  • 功效:甘平,調和諸藥,緩和犀角寒性,兼能解毒。
  • 特殊作用:與牛蒡子協同,增強清熱解毒效果(如《聖濟總錄》治喉痺的「甘桔湯」即用甘草解毒)。

全方配伍邏輯

  1. 清透並行
    • 犀角專清血分熱毒,直折火勢;
    • 防風、荊芥、牛蒡子開泄肌表,透邪外出,避免涼遏。
  2. 標本兼治
    • 「治標」:風藥止癢、透疹;
    • 「治本」:犀角涼血,清除內在熱毒。
  3. 動靜結合
    • 防風、荊芥辛散主動,犀角靜而涼血,牛蒡子疏通兼利,甘草守中,使方劑不過散或過滯。

潛在擴展應用

雖原方主治皮膚風熱證,但從藥物組成推斷,亦可應用於:

  • 初期咽喉腫痛(風熱上攻,見咽紅、扁桃體腫大)。
  • 小兒麻疹初起(透發不暢,疹色偏紅),需搭配其他透疹藥。

此方體現「清熱不礙表,解表不助熱」的配伍智慧,適用於風熱毒邪輕中證候。

傳統服藥法


犀角(磨水)1錢半,防風1錢半,荊芥1錢半,牛蒡子2錢,甘草5分。
水1盞半,煎7分,入犀角水,徐徐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性寒,脾胃虛寒者慎用。

相關疾病


麻疹單純性疱疹

相同名稱方劑


消毒犀角飲子, 出處:《醫統》卷八十一。 組成:犀角(磨水)1錢半,防風1錢半,荊芥1錢半,牛蒡子2錢,甘草5分。 主治:斑或隱疹,瘙癢作痛,及風熱瘡毒。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