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消毒犀角飲中加入牛蒡子,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一、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牛蒡子性寒,味苦,入肺、胃經,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之效。與方中其他藥物如犀角、連翹等相輔相成,可增強清熱解毒之效,並緩解瘡瘍腫痛。
二、疏散風熱,宣肺透疹:牛蒡子可疏散風熱,宣肺透疹,對於風熱之邪引起的瘡瘍腫痛有較好的療效。尤其當瘡瘍伴有發熱、咽痛等症狀時,牛蒡子的加入可有效改善這些症狀。
消毒犀角飲中包含荊芥,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 疏散風熱:荊芥性辛溫,入肺經,具有疏散風熱、解表止痛的功效。此方以犀角清熱解毒為主,而荊芥則輔助其疏散風邪,以達到更好的清熱解毒效果。
- 宣通鼻竅:荊芥能宣通鼻竅,改善鼻塞、流涕等症狀。犀角善於清熱解毒,但對於鼻竅不通,則需要荊芥的輔助,以達到更全面的治療效果。
總而言之,荊芥在消毒犀角飲中起到疏散風熱、宣通鼻竅的作用,與犀角相輔相成,共同達到清熱解毒、通鼻竅的效果。
「消毒犀角飲」中加入「防風」,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疏散風熱,解表止痛: 防風性味辛溫,入肺經,具有疏散風熱、解表止痛的功效。方中犀角清熱解毒,牛黃、連翹等亦具有清熱解毒功效,但皆偏於涼性。加入防風,可助其疏散風熱,避免藥性過於寒涼,減輕對脾胃的刺激。
- 散寒止痛,協調藥性: 方中柴胡、葛根等亦具解表功效,但偏於散寒解表。防風性溫,可以協調藥性,既能疏散風熱,又能散寒止痛,使藥效更全面。
「消毒犀角飲」方中加入升麻,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 疏散風熱: 升麻性味辛涼,具有疏散風熱、透疹止痛的功效。該方主要用於治療熱毒壅盛、疹出不暢等症,升麻可協助疏解表邪,促進疹出,達到清熱解毒、透疹止痛之效。
- 升陽解表: 升麻還具有升陽解表的作用,能提振陽氣,助藥力透達肌表,加強整體療效,使清熱解毒之藥效更有效地發揮。
消毒犀角飲中加入淡豆豉,主要原因有二:
其一,淡豆豉具有解表散寒之功,能疏風解表,清熱解毒。犀角性寒,善清熱解毒,但單用犀角則寒涼過甚,容易傷正氣。淡豆豉的加入,能緩解犀角的寒性,並增強其解表散寒之效。
其二,淡豆豉能升散,可輔助犀角的清熱解毒作用,將體內的熱毒向上引導,達到清熱解表,散風止痛的效果。同時,淡豆豉還能利水消腫,對於因熱毒鬱滯所致的腫痛也有輔助治療作用。
消毒犀角飲中加入甘草,主要原因有二:
其一,甘草味甘,性平,具有調和諸藥之功。犀角性寒,味苦,容易傷脾胃,甘草可緩解其寒性,保護脾胃,使藥性更加平和,避免對身體造成負擔。
其二,甘草具有解毒、抗炎作用,可增強犀角的清熱解毒功效,更有效地抵禦外邪入侵,消滅病菌,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同時,甘草還可緩解犀角的苦味,使藥物更易服用。
消毒犀角飲,顧名思義,其方劑中包含犀角,乃因犀角在傳統中醫學中被視為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血、豁痰開竅之效。
犀角的藥用價值,主要來自於其獨特的角質結構和成分。犀角中含有角蛋白、礦物質等成分,具有一定的抗炎、消腫、止血作用,並被認為可清熱解毒,故古人將其應用於治療熱病、癰腫、癤瘡、出血等症。
然而,現今犀角已列入瀕危物種,其藥用價值也受到質疑。因此,應以其他安全有效的藥物替代犀角,避免傷害珍稀動物。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消毒犀角飲方劑分析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消毒犀角飲主要用於治療「小兒腮、耳、頷部位赤腫紅暈」,常見於中醫所指的「痄腮」(類似現代醫學的流行性腮腺炎)或其他風熱邪毒上攻頭面所致的腫痛疾患。其病機多為外感風熱時毒,蘊結於少陽、陽明經絡,導致氣血壅滯,發為局部紅腫熱痛。此方以清熱解毒、疏風透表為核心,適用於熱毒偏盛而兼表證者。
組成與邏輯推理
犀角(現多用水牛角替代)
- 性味鹹寒,入心、肝、胃經,為清熱涼血解毒之要藥。
- 主攻「血分熱毒」,能清解深層熱邪,兼有散瘀消腫之效,針對赤腫紅暈之熱毒壅滯。
鼠粘子(牛蒡子,微炒)
- 性味辛涼,歸肺、胃經,既能疏散風熱,又能解毒利咽、消腫散結。
- 尤善治療頭面風熱腫毒,與犀角協同清解上焦熱毒。
防風
- 辛甘微溫,歸膀胱、肝、脾經,為「風藥潤劑」,長於祛風解表、勝濕止痛。
- 在此方中助荊芥疏解外邪,並防風熱進一步內侵,兼具「火鬱發之」之意。
荊芥
- 辛溫,歸肺、肝經,輕揚疏散,善解表祛風、透疹消瘡。
- 與防風相配,增強開泄腠理之功,使表邪外透,緩解頭面腫痛。
黃芩
- 苦寒,歸肺、膽、胃經,清熱燥濕,瀉火解毒。
- 專清上焦肺熱,並協同犀角清泄氣分、血分熱毒,防止熱邪內傳。
甘草
- 甘平,歸心、肺、脾、胃經,清熱解毒、調和諸藥。
- 緩和犀角、黃芩之寒性,兼顧小兒體質嬌嫩,避免峻藥傷正。
治療原理綜述
此方以「清解血分熱毒」為主,「疏風透表」為輔,體現「表裡雙解」思路:
- 清熱涼血:犀角直折血分熱毒,黃芩清氣分熱,牛蒡子解毒消腫,共治熱毒蘊結之本。
- 疏風透邪:防風、荊芥發散表邪,開泄腠理,使邪有出路,符合「在上者因而越之」的原則。
- 兼顧小兒特性:甘草調和藥性,避免寒涼太過,且牛蒡子、荊芥性較平和,適合小兒外感熱證。
全方配伍嚴謹,針對風熱毒壅頭面之病機,通過清熱、疏風、解毒、散結等多途徑,達到消腫止痛之效。
傳統服藥法
鼠粘子(微炒)4錢,荊芥1錢,黃芩1錢,甘草1錢,防風5錢,犀角5錢。
水煎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功效,可用於治療小兒腮耳頷赤腫紅暈。
- 本方中牛蒡子、荊芥、防風、升麻、淡豆豉、甘草、犀角均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功效,可協同發揮作用。
- 本方性寒,體質虛寒者慎用。
- 本方不宜長期服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消毒犀角飲, 出處:《傷寒大白》卷四。 組成:桔梗、荊芥、連翹、防風、黃芩、犀角、生大力子。 主治:斑痧已出,身熱不減。
消毒犀角飲, 出處:《外科正宗》卷四。 組成:犀角(鎊)1錢,防風1錢,甘草5分,黃連3分。 主治:小兒丹毒,身熱氣粗,啼叫驚搐不寧。
消毒犀角飲, 出處:《普濟方》卷四○六。 組成:牛蒡子(炒,研)2兩,荊芥1兩,防風5錢,升麻5錢,豆豉5錢,甘草5錢,犀角2錢。 主治:小兒腮耳頷赤腫紅暈者。
消毒犀角飲, 出處:《瘍醫大全》卷十五。 組成:鼠粘子(微炒)4錢,荊芥1錢,黃芩1錢,甘草1錢,防風5錢,犀角5錢。 主治:內蘊熱邪,咽膈不利,重舌,木舌,一切熱毒。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