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豆豉

淡豆豉

DAN DOU SHI

  • 英文名稱:Glycine max (L.) Merr. Semen Sojae Preparatum Fermented Soybean
  • 別名:豆豉,淡豉,黑豆豉,香豉
  • 來源:豆科植物大豆的成熟種子的發酵加工品。
  • 現代中藥典籍摘錄(請登入點選開啟閱讀)
    中國藥典全國中草藥彙編中藥大辭典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淡豆豉的傳統功效


1. 散風熱

淡豆豉,其散風熱之功效,歷代醫家多有論述。綜觀《神農本草經疏》、《本草匯言》、《本經疏證》等古代醫籍,其散風熱機理可從以下幾方面理解:

首先,淡豆豉的溫和性是其散風熱的基礎。《神農本草經疏》指出,黑豆性寒,但經蒸曬後,其氣味趨於溫和,此溫和之性非但能發汗、疏通毛孔(開腠理),更能治療因風寒引起的頭痛、寒熱等症。 這與現代醫學中,發汗治療某些感染性疾病的原理有一定的相似性。

其次,淡豆豉具有宣通、解鬱的功能。《本草匯言》認為淡豆豉為“宣鬱之上劑”,能疏通因風熱鬱結而導致的胸悶、煩躁等症狀,例如傷寒引起的頭痛、寒熱、煩悶等,皆可藉由淡豆豉宣散風熱之邪。 《本經疏證》更進一步指出,淡豆豉能散陰上逆之邪,也就是說,它能解決因風熱導致的陰氣上逆,引起煩躁、失眠等問題。

此外,多部醫籍都記載淡豆豉能治療因風熱引起的諸多症狀,例如《名醫別錄》記載其主治傷寒頭痛寒熱、瘴氣惡毒、煩滿悶等;《珍珠囊藥性賦》則提到其可治心中懊憹、傷寒頭痛、煩躁。這些記載都說明淡豆豉在治療風熱表證方面具有較為廣泛的應用。

總而言之,淡豆豉散風熱的功效,並非單純的寒涼瀉熱,而是通過其溫和的升散、宣通、解鬱等作用,達到疏散風熱、調理氣機的目的。 其作用機理,雖需結合現代醫學進一步研究,但古代醫家們的經驗總結,仍為我們理解淡豆豉的藥性提供了重要的參考依據。

2. 清熱解毒

淡豆豉,其清熱解毒功效在古代醫籍中多有記載,並被廣泛應用於各種熱毒疾病的治療。其作用機理,並非單純的“寒涼”性質,而是更為複雜的宣洩疏通。

《神農本草經疏》指出,淡豆豉雖本質屬寒,但經過蒸曬加工後,其氣性偏溫,因此能發汗解表,疏通腠理,有效治療傷寒頭痛、寒熱及瘴氣惡毒。其苦味能促進嘔吐,有助於清除胸中鬱熱,緩解煩躁滿悶等症狀。此書並提及其能下氣調中,闢寒止痛。

《本草匯言》則將淡豆豉推崇為治療“天行時疾,疫癘瘟瘴”的要藥,認為其能宣通鬱結,無論是有形無形的病邪阻滯,皆能疏利,故能治療寒熱頭痛、暑濕交感、食飲不運等多種病症,甚至包括瘧痢斑毒等。但同時也指出,淡豆豉不適用於實熱證。

《本經疏證》則從陰陽角度闡釋淡豆豉的功效,認為其能散陰上逆,治療因陽盛陰逆導致的煩躁、反覆顛倒、心中懊憹等症狀,與梔子搭配使用效果更佳。

綜上所述,古籍中對淡豆豉清熱解毒功效的描述,並非簡單的降溫退火,而是著重於其宣洩、疏通、解鬱的作用。它能通過發汗、利濕、和中、下氣等多種途徑,清除體內積滯的邪氣,從而達到清熱解毒的效果。 不同醫家對其適應症的理解略有側重,但都肯定了其在治療熱毒病症中的重要作用。

3. 消食化積

淡豆豉,其消食化積的功效在古代醫籍中多有記載,並非單純指現代醫學意義上的消化不良,而是涵蓋了更廣泛的食積症狀及病因。

《神農本草經疏》指出淡豆豉「氣應微溫」,能「湧吐」,並能「下氣調中闢寒」。這說明淡豆豉不僅能化解因飲食積滯導致的胸悶、煩躁、食慾不振等症狀,還能疏通氣機,排除寒邪。 其所述「傷寒短氣煩躁,胸中懊憹,餓不欲食,虛煩不得眠者,用梔子豉湯吐之是也」,則說明淡豆豉在治療因寒邪或食積導致的氣機阻滯,以及由此引發的諸多不適,有著重要的作用。

《本草匯言》更進一步闡述了淡豆豉的廣泛應用。「凡病一切有形無形,壅脹滿悶,停結不化,不能發越致疾者,無不宣之」,將其功效提升至疏通全身氣機,化解各種因氣滯血瘀、陰陽失衡所致的疾病,其中也包含了食積停滯所造成的病症。其所指「食飲不運」正是古代醫家對消化不良、食積的理解。

《本經疏證》則從病機角度分析,認為淡豆豉能「散陰上逆」,針對因陽盛陰虛或陰陽失調所導致的胃腸道不適,例如胸悶、煩躁、嘔逆等症狀,發揮作用。

綜上所述,古代醫籍中淡豆豉的消食化積功效,並非僅限於現代醫學對「消化不良」的狹義理解。而是基於整體觀,涵蓋了因飲食不節、寒邪入侵、氣機阻滯等多種病因所導致的食積症狀,以及由此衍生的諸如胸悶、腹脹、嘔逆、煩躁、食慾不振等不適。 淡豆豉通過其宣通氣機、化解停滯、調和陰陽的作用,達到消食化積的療效。 值得注意的是,不同醫籍對其功效的闡述側重不同,應結合患者具體情況辨證施治。

4. 除煩

淡豆豉,其「除煩」功效在歷代醫籍中多有記載,主要體現其疏解鬱滯、調和陰陽的作用。

《神農本草經疏》指出,淡豆豉雖味苦寒,然其經蒸曬後氣性偏溫,能發汗、開腠理,故能治療因熱鬱於胸中而導致的煩躁、滿悶。書中以傷寒短氣煩躁、胸中懊憹等症狀為例,說明淡豆豉能通過發散鬱熱,達到除煩的效果。 其「苦以湧吐」的特性,也能有效疏通氣機,緩解煩悶。

《本草匯言》更進一步闡述淡豆豉的「宣鬱」功效,認為其能治療各種因氣機鬱滯而引起的疾病,包括寒熱、暑濕等導致的煩躁、頭痛、失眠等症狀。 此書認為,淡豆豉能宣通陰陽,疏散寒熱,化解體內壅滯,從而達到除煩的目的,但需注意其並不適用於實熱證。

《本經疏證》則從陰陽的角度解釋淡豆豉除煩的機理。其認為「煩者陽盛,躁者陰逆」,淡豆豉能散陰上逆之氣,使陰陽調和,從而消除煩躁不安。 書中提到與梔子配伍的功效,更能佐證淡豆豉在疏散鬱熱上的作用。

綜上所述,古籍中對淡豆豉除煩功效的記載,皆圍繞其疏通氣機、調和陰陽、發散鬱熱等作用展開。 淡豆豉並非針對所有類型煩躁都有效,其適用範圍與病機有著密切的聯繫,需結合具體的病症分析。 歷代醫家對其功效的闡述,為我們理解和運用淡豆豉提供了豐富的理論依據。

5. 降氣

淡豆豉的「降氣」功效,並非單純指降低體內氣機的升降,而是指其疏通、調和氣機,以解除氣機鬱滯的功效。 古代醫籍對其「降氣」作用的闡述,多從其治療「氣機阻滯」所導致的症狀入手。

《神農本草經疏》指出淡豆豉「能下氣調中闢寒」,並舉例說明其能治療虛勞、喘吸、兩腳疼冷等症,這些症狀都與氣機運行不暢,尤其是氣虛下陷有關。 書中強調其雖味苦寒,但因經過蒸曬,氣性偏溫,故能發汗解表,疏通經絡,從而達到「降氣」的效果,這並非單純的寒涼瀉氣,而是溫和的疏通。

《本草匯言》則更進一步將淡豆豉視為「宣鬱之上劑」,能治療各種因氣機鬱滯導致的疾病,包括寒熱、暑濕、食飲不運等,它能宣通壅塞之氣,使氣機得以運行,這與「降氣」的意義相符。 文中提到淡豆豉能治療胸悶、腹脹、喘吸等,這些都是氣機阻滯的表現。

《本經疏證》則從病理機制上解釋淡豆豉的「降氣」作用。 它認為煩躁滿悶是因陽盛陰逆,氣機不暢所致,淡豆豉能散陰上逆,使氣機得以調和,達到降氣的效果。 這說明淡豆豉的「降氣」不是單純的降低氣機,而是調整氣機的升降失衡。

綜上所述,古代醫籍對淡豆豉「降氣」功效的理解,並非單純的「下降」,而是指其疏通、調和氣機,使之恢復正常運行,從而解除因氣機鬱滯所引起的各種症狀。 這與現代醫學中某些藥物調節自主神經系統、改善臟腑功能的機制,可能存在某些共通之處。

淡豆豉的現代功效


1. 抗菌抗病毒

淡豆豉在中醫藥學中,素具清熱解毒、抗菌消炎之功效,其藥理作用在於有效對抗病原體侵襲,展現多重抗菌與抗病毒潛力。其所蘊含之活性成分,如黃酮類化合物、多酚類物質、植物凝集素及特定胜肽等,被認為是其抑制微生物生長的核心物質。

在抗菌方面,這些成分能夠直接作用於細菌細胞,可能透過破壞細菌細胞壁或細胞膜的完整性,干擾其正常的代謝途徑或酶活性,從而抑制細菌的生長繁殖,甚至導致細菌死亡。此作用機制使其能有效對抗多種常見致病菌,降低細菌感染的發生率與嚴重性。

針對病毒,淡豆豉的活性成分同樣展現出潛在的抗病毒作用。研究提示,它們或能干擾病毒吸附宿主細胞的過程,阻礙病毒進入細胞,或在細胞內部抑制病毒的複製與組裝,以及限制病毒粒子的釋放,從多個環節有效阻遏病毒的傳播與增殖,從而預防或減輕病毒感染。

此外,淡豆豉不僅具有直接的殺菌或抑菌能力,其更關鍵的藥理功效在於能調節並增強人體自身的免疫防禦機制。它能刺激免疫細胞的活性,促進細胞因子(cytokines)的平衡分泌,並增強機體對抗外來病原體的非特異性與特異性免疫反應,提升整體抗病能力。同時,其清熱解毒的特性亦有助於緩解感染引起的炎症反應,減少組織損傷,加速身體康復。這些綜合作用共同構成了淡豆豉在抗菌抗病毒方面的藥理基礎。

2. 降血壓

淡豆豉對血壓調節展現顯著藥理功效,其降低血壓之作用,根源於其獨特之製備工藝。淡豆豉在製作過程中,透過微生物發酵作用,能將豆類所含蛋白質有效分解,生成多種對人體有益之氨基酸。其中,γ-氨基丁酸(GABA)被證實為其重要活性成分,對降血壓具有關鍵影響。

GABA發揮降血壓作用的機制在於,它能與腦部神經元上的特異受體結合,有效抑制神經元之過度興奮性。此機制進一步降低了交感神經之活性,減緩其對血管收縮的刺激。由於交感神經活性降低,血管平滑肌得以放鬆舒張,血管腔徑擴大,血流阻力隨之下降。此血管舒張作用,直接導致血壓有效降低,同時促進血液循環,維持血流之暢通無礙。因此,淡豆豉透過其發酵產物,尤其是GABA,從神經調節層面實現了血管擴張與血壓降低的效果。

3. 抗氧化

淡豆豉的藥理研究揭示其顯著的抗氧化活性,核心在於其所蘊含的豐富多酚類物質。這些天然化合物作為強效的自由基清除劑,能在生物體內捕捉並中和具高度反應性的活性氧物質(ROS),阻止其對細胞造成損害。

自由基是一系列不穩定的分子,其過量累積會引發氧化應激。這種應激狀態是導致細胞結構,如DNA、蛋白質和脂質,遭受不可逆損傷的主要原因之一,進而影響細胞功能,加速組織老化。淡豆豉中的多酚作用機制,正是通過抑制此類氧化損傷,從而維護細胞的完整性與正常功能。

長期而言,此種抗氧化能力對於延緩機體衰老過程具有深遠意義,因為衰老與慢性炎症、退化性疾病的發生和進展,均與體內氧化應激程度密切相關。透過減輕氧化負擔,淡豆豉有助於維持生物體內環境的穩態,支持免疫系統健康,並可能對預防多種與氧化失衡相關的健康問題如心血管疾病及某些神經退化性病變提供輔助效益。因此,其作為一種天然的抗氧化劑,在現代營養與健康領域展現出潛在的應用價值。

4. 營養豐富

淡豆豉作為一種傳統食材,其藥理與營養價值兼備。它蘊含豐富的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以及多種關鍵維生素,如維生素C和B族,同時也富含鈣、鐵、磷等必需礦物質。這些多元養分共同為人體提供運作所需之能量與基石,對維持日常生理機能至關重要。

在中醫藥理中,淡豆豉尤以其「益氣活血、祛風化痰」之效而聞名。它能有效改善現代人常見之精神不振、四肢乏力等症狀,使人體更具活力。長期攝取更被認為有助於全面增強機體免疫力,降低感冒及其他常見疾病的發生率,構築一道天然防護網。

細究其營養構成,蛋白質是促進肌肉生長與修復的關鍵元素,對於體力維持及組織更新扮演核心角色;脂肪雖常被誤解,實則為身體提供持久能量不可或缺的來源,並協助脂溶性維生素的吸收;而碳水化合物則負責維持血糖水平的穩定,確保大腦及各器官的正常運作。此外,淡豆豉中豐富的維生素與礦物質,更是新陳代謝過程中的催化劑,協同作用以維繫整體生理平衡與健康狀態。因此,淡豆豉不僅是餐桌上的風味佐料,更是身體強健與活力充沛的自然補益之選。

5. 改善消化系統

淡豆豉作為一種發酵豆製品,其對消化系統的藥理功效主要體現在多個層面。首先,其獨特的鹹鮮風味能有效刺激口腔味蕾,增強唾液與胃液的分泌,從而達到開胃、增進食慾的效果。這對於因食慾不振導致的消化功能減退有初步的啟動作用,有助於為後續的消化過程做好準備。

深層次的藥理機制則源於其發酵產物。淡豆豉在微生物的作用下,產生豐富的有機酸,尤以乳酸和乙酸為代表。這些有機酸進入胃腸道後,能顯著促進胃腸平滑肌的蠕動。腸道蠕動的增強,直接加速了食物糜在消化道內的推進速度,減少食物殘渣滯留時間,避免積滯不化,從根本上改善消化效率。

此外,這些發酵產物還能微調腸道內的酸鹼環境,抑制有害菌生長,支持益生菌繁殖,進而優化腸道微生態平衡。健康的腸道菌群是維持良好消化功能不可或缺的一環,它們能協同分解食物,並促進營養吸收。綜合來看,淡豆豉透過激發食慾、直接促進胃腸蠕動以及間接調節腸道微生態,有效幫助身體分解與吸收食物中的營養成分,從而緩解腹脹、噯氣、排便不暢等消化不良症狀,並對食積、積滯等問題具有輔助改善作用。

6. 改善睡眠

淡豆豉作為一種傳統中藥材,其改善睡眠的藥理機制,主要歸因於其富含的礦物質——鎂。鎂在人體內扮演著多重關鍵角色,尤其在神經系統功能調節方面。它能幫助活化副交感神經系統,這是身體「休息與消化」的系統,而非「戰鬥或逃跑」的交感神經,從而促進身心放鬆,為入眠創造有利條件。

鎂同時也是GABA(γ-氨基丁酸)受體的輔助因子,GABA是一種抑制性神經傳導物質,能減緩大腦活動,產生鎮靜作用,有助於降低神經興奮性,減少思緒紊亂,使人更容易進入睡眠狀態。

此外,鎂有助於調節鈣離子進入肌肉細胞的流量,過多的鈣離子可能導致肌肉收縮或痙攣,鎂則能促進肌肉纖維的放鬆,緩解因肌肉緊張引起的不適,對入睡前的身體放鬆至關重要。對於因壓力、焦慮或肌肉緊繃而難以入睡者,淡豆豉所提供的鎂,能有效降低皮質醇(壓力荷爾蒙)水平,減少神經興奮性,從而達到安定心神、舒緩情緒的效果。

綜合而言,透過鎂對神經傳導、肌肉放鬆及壓力緩解的多重作用,淡豆豉能為身體創造一個更有利於自然入睡的生理環境,尤其適用於輕度失眠或睡眠品質不佳者。

7. 緩解壓力

淡豆豉在緩解壓力方面的藥理功效,主要歸因於其富含的特定營養素及其對腸道健康的積極作用。其中,淡豆豉中豐富的維生素B群是其藥理基礎之一,這些營養素對於維持神經系統的正常功能至關重要,它們參與能量代謝,確保身體各生理機制順暢運作,為應對壓力提供了穩定的基礎。

此外,淡豆豉所含的鎂元素在神經調節中扮演了關鍵角色。鎂能促進多種神經傳導物質的合成與釋放,例如血清素和GABA(γ-氨基丁酸),這些物質直接影響情緒穩定與焦慮緩解。透過調節神經系統的活性,鎂能有效降低神經過度興奮,進而顯著助益於緩解壓力及焦慮情緒。

而淡豆豉中的膳食纖維,則提供了一條間接但同樣重要的抗壓途徑。這些纖維進入腸道後,能促進有益菌的生長並增加其數量,繼而調節整體腸道菌群的生態平衡。腸道健康與大腦功能緊密相連,形成所謂的「腸腦軸」。當腸道菌群處於和諧狀態時,它能夠影響神經內分泌系統,降低身體對外部壓力的生理反應敏感度,從而提升個體的整體抗壓能力。綜合來看,淡豆豉藉由多重機制,從神經系統的直接調節到腸道環境的間接優化,共同促進身心放鬆,緩解壓力。

8. 防癌抗腫瘤

淡豆豉於防癌抗腫瘤方面,展現其獨特的藥理功效。其富含維生素C、E及豐富的多酚類物質,皆為強效抗氧化劑。這些成分能有效中和體內的自由基,減少氧化壓力對細胞造成的損害,從源頭上防範細胞變異,進而降低腫瘤生成的風險及輔助抗癌過程。

此外,淡豆豉蘊含的植物蛋白質與膳食纖維,對於促進腸道健康、調節血糖與血脂具有積極作用,被認為有助於降低如結腸癌與乳腺癌等部分癌症的發病率。更關鍵的是,豆豉中特有的異黃酮化合物及大豆皁苷等生物活性物質,經研究證實具有直接的抗腫瘤效用,能抑制癌細胞的增殖、誘導其凋亡,並可能干預腫瘤血管生成。

輔以其所含的維生素B羣,以及鎂、鈣、鉀等多種必需礦物質,淡豆豉能全面性地增強人體免疫系統功能。強健的免疫力是抵禦病原體侵襲、監測並清除異常細胞的天然防線,對於預防腫瘤的發生與抑制其發展至關重要。綜合而言,淡豆豉透過多重機轉,在預防及對抗腫瘤方面扮演著潛在的健康效益角色。

9. 降膽固醇

淡豆豉在調節血脂、降低膽固醇方面的藥理功效,主要歸因於其富含的獨特成分:植物膳食纖維與優質豆類蛋白質。

植物膳食纖維在腸道中發揮關鍵作用,能有效阻礙外源性膽固醇的吸收。這些纖維進入消化道後,會形成黏稠的凝膠狀物質,不僅吸附腸道內的膽固醇,也能結合膽汁酸,進而促進這些物質隨糞便排出體外。透過減少膽固醇從腸道進入血液循環,從源頭上降低了身體的膽固醇負荷。

此外,淡豆豉所含的優質豆類蛋白質,尤其是其中的非必需性氨基酸,對肝臟的膽固醇代謝途徑具有積極影響。這些蛋白質成分能夠促進肝臟更有效地進行膽固醇的合成與分解,優化體內膽固醇的動態平衡,有利於其正常的代謝與清除。

長期規律攝取淡豆豉,已有多項研究證實其能顯著改善血脂狀況。具體表現為血清總膽固醇(TC)及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俗稱「壞膽固醇」)水平的明顯下降。同時,它也具備提升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俗稱「好膽固醇」)水平的潛力,從而優化整體血脂比例。這種多重機制的膽固醇調節作用,對於預防和降低心血管疾病的發生風險具有重要的藥理意義。

淡豆豉的運用方法與用量


內服:煎湯,5-15g;或入丸劑。外用:適量,搗敷;或炒焦研末調敷。

淡豆豉的炮製


  • 取桑葉、青蒿加水煎湯,過濾,取藥湯與洗淨的黑大豆拌勻,俟湯吸盡後,置籠內蒸透,取出略涼,再置容器內,上蓋煎過的桑葉、青蒿渣,悶至發酵生黃衣為度,取出,曬乾即得。(每黑大豆100斤,用桑葉4斤、青蒿7斤)
  • 《綱目》:造淡豉法,用黑大豆二三鬥,六月內淘淨,水浸一宿,瀝乾蒸熟,取出攤席上,候微溫,蒿覆。每三日一看,候黃衣上遍,不可太過。取曬簸淨,以水拌乾濕得所,以汁出指間為準,安甕中,築實。桑葉蓋,厚三寸,密封泥,於日中曬七日,取出,曝一時,又以水拌人甕。如此七次,再蒸過,攤去火氣,甕收築封即成。淡豉製法,除上述加工法而外,尚有以其它藥物如辣蓼、佩蘭、蘇葉、藿香、麻黃、青蒿、羌活、柴胡、白芷、川芎、葛根、赤芍、桔梗、甘草等,或煎取藥汁,用以煮豆;或將藥物研成粉末同煮熟的大豆拌和,然後悶置發酵等不同的加工方法。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淡豆豉注意事項重點

  1. 陰經傳寒及三陰直中者不宜用:因淡豆豉性質偏寒,可能會加重陰寒症狀。
  2. 脾胃虛弱者慎用:以免引起消化不良、腹瀉等症狀。
  3. 慢性腎病患者慎用:因淡豆豉鉀含量高,過量攝入可能導致血鉀升高。
  4. 過敏體質者慎用:以免出現過敏反應,如皮膚發紅、蕁麻疹等。
  5. 藥物衝突:淡豆豉中某些成分可能與抗凝血藥物、鈣通道阻滯劑等藥物發生衝突,應避免同時過量攝入。
  6. 哺乳婦女慎用:淡豆豉具有抑制泌乳作用,哺乳期婦女不宜過量食用。

淡豆豉相關的方劑


淡豆豉可治療的相關疾病


肺結核原發性高血壓高血壓性心臟病高血壓性腎臟病睡眠障礙心情煩燥腹痛胸悶脹頭痛失眠傷寒損傷黃疸感冒低血壓消化不良發燒及發冷

淡豆豉含有的化學成分


蛋白質(Protein), 脂肪(Fat), 碳水化合物(Carbohydrate), 維生素B1(Vitamin B1), 維生素B2(Vitamin B2), 煙酸(Nicotinic acid), 鈣(Calcium), 鐵(Iron), 磷鹽(Phosphate salts), 氨基酸(Amino acids), 酶(Enzymes), 四甲基吡嗪(Tetramethylpyrazine)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