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中藥方劑[五等丸]的組成中包含[黃柏],因為黃柏具有清熱燥濕、解毒的作用。黃柏在中醫中用於治療由濕熱引起的各類病症,如皮膚病、泌尿系感染等。它能夠有效去除體內的濕熱,改善相關症狀。在[五等丸]中,黃柏的加入可以增強方劑的清熱燥濕效果,促進健康。
五等丸方劑中包含淡豆豉,主要因其具有以下兩點功效:
- 清熱解表:淡豆豉性涼味甘,入肺經,具有清熱解表之功效。五等丸主治風寒感冒,外感風寒,症見發熱惡寒,頭痛鼻塞,流清涕等,而淡豆豉能清解風寒表邪,緩解相關症狀。
- 解毒消腫:淡豆豉亦具解毒消腫之效,能解表邪之毒,同時兼具利水消腫作用。五等丸中,淡豆豉能配合其他藥物,共同發揮清熱解毒,消腫止痛之功效,有助於緩解感冒相關的發炎反應。
五等丸中加入牡丹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涼血止痛:牡丹皮性寒,味苦,歸心、肝、脾經,具有清熱涼血、活血化瘀、止痛的作用。對於因血熱、瘀血引起的疼痛,如跌打損傷、外傷腫痛、月經不調等,牡丹皮能有效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緩解疼痛症狀。
- 配合其他藥物:五等丸中包含多種藥材,牡丹皮作為其中一味藥材,可與其他藥物相輔相成,發揮更佳的療效。例如,與當歸、川芎等活血化瘀藥物配合使用,可更有效地促進血液循環,消腫止痛;與赤芍藥、地榆等清熱涼血藥物配合使用,可更有效地清熱解毒,消炎止痛。
五等丸中加入防風,主要原因有二:
- 祛風散寒: 防風性溫,味辛,入肺經,具有祛風散寒、止痛的功效。五等丸常用於治療風寒襲表所致的感冒、頭痛、鼻塞等症,防風可有效驅散風寒,緩解症狀。
- 通竅止痛: 防風能通鼻竅,改善鼻塞流涕等症狀,同時也能止痛,緩解頭痛、肢體疼痛等不適。這與五等丸治療風寒表證,緩解疼痛的功效相一致。
五等丸方中包含桂枝,主要因其溫經散寒、通絡止痛之效。桂枝性溫,味辛甘,入心、肺、膀胱經,能溫通經絡,散寒止痛,且具緩解肌肉痙攣、調節心血管功能之作用。
此方多用於治療寒凝血瘀所致的疾病,如風寒感冒、肢體麻木、經絡不通等。桂枝能溫通經絡,散寒止痛,與其他藥材相輔相成,達到治療目的。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五等丸主治「小兒陰偏大,卵核堅(疒頹)」,即現代所稱小兒睪丸腫大、陰囊結硬(類似疝氣或睪丸鞘膜積液之症)。此症多因外感風邪、濕熱下注,或寒凝肝脈,導致氣滯血瘀、經絡阻滯。古代醫家認為,小兒肝腎未充,易受外邪侵襲,下焦氣化失司,從而發病。
二、方劑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黃柏(2兩)
- 性味苦寒,入腎、膀胱經,善清下焦濕熱。
- 針對濕熱下注引起的陰腫、睪丸堅硬,能瀉火解毒,燥濕消腫。
香豉(淡豆豉,2兩)
- 性味辛涼,解表宣鬱,兼能散結。
- 助防風疏風透邪,並調暢氣機,緩解局部鬱滯。
牡丹皮(2兩)
- 味辛苦微寒,入心、肝經,活血散瘀、涼血消癥。
- 針對氣滯血瘀所致「卵核堅硬」,疏通經絡瘀阻,改善局部腫硬。
防風(2兩)
- 辛溫散風,勝濕解表,為風藥之潤劑。
- 祛除外襲風邪,防止濕熱與風邪相搏結於下焦,兼緩筋脈拘急。
桂心(2兩)
- 辛甘大熱,溫通經脈、散寒止痛。
- 反佐黃柏、牡丹皮之寒涼,避免冰伏氣血;兼能溫化寒凝,促進下焦氣血運行。
三、配伍邏輯與整體功效
- 清熱燥濕為主:黃柏為君,直清下焦濕熱,從根本調理病因。
- 活血散結為輔:牡丹皮破血瘀,香豉散鬱結,共治「堅硬」之標。
- 祛風溫通為佐使:防風祛外邪,桂心溫經脈,既能助氣血流通,又防寒涼傷陽。
- 寒熱並用:黃柏與桂心相配,一寒一熱,既清濕熱又不抑陽氣,適合小兒「稚陰稚陽」之體。
四、治療原理推論
此方通過清熱利濕、活血散瘀、疏風通絡三者協同:
- 濕熱得清,則腫脹可消;
- 血瘀得化,則硬結漸軟;
- 外邪得散,則氣機通暢。
全方攻補兼施,標本兼顧,尤其適合小兒因風濕熱邪夾雜、氣血不調所致之陰囊腫硬。
五、劑型與服法考量
煉蜜為丸,甘緩護胃,適合小兒服用;「酌量著乳頭上服」體現古代對嬰幼兒給藥的靈活調整,確保藥效温和滲透。
傳統服藥法
黃柏2兩,香豉2兩,牡丹2兩,防風2兩,桂心2兩。
上為末,煉蜜為丸,如大豆大。
三歲小兒每服5丸,飲送下。加至10丸。兒小以意酌量著乳頭上服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五等丸具有清熱解毒、利水消腫的功效,但是陰囊腫大的原因有很多,如果是由於其他原因引起的,使用五等丸可能會加重病情。因此,在使用五等丸之前,一定要先諮詢醫生,確定是否適合服用。
相同名稱方劑
五等丸, 出處:《千金》卷五。 組成:黃柏2兩,香豉2兩,牡丹2兩,防風2兩,桂心2兩。 主治:小兒陰偏大,卵核堅(疒頹)。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