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減桂麻各半湯

加減桂麻各半湯

JIA JIAN GUI MA GE BAN TANG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醫學探驪集》卷三

熱性指數

15

寒性指數

15

熱/寒比例

中性 (1.00)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18%
心經 14%
膀胱經 12%
肝經 12%
腎經 8%
脾經 7%
小腸經 7%
胃經 6%
膽經 4%
大腸經 4%
三焦經 2%
肺經
心經
膀胱經
肝經
腎經
脾經
小腸經
胃經
膽經
大腸經
三焦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加減桂麻各半湯」中包含麻黃,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發汗解表: 麻黃性溫,味辛,入肺經,具有發汗解表之效。對於外感風寒、寒邪束表引起的頭痛、鼻塞、發熱、無汗等症狀,麻黃可促進汗液排出,驅散寒邪,達到解表散寒的效果。
  2. 宣肺止咳: 麻黃能宣肺通竅,對於風寒咳嗽、痰多氣喘等症狀,可幫助痰液排出,宣肺止咳。

因此,麻黃在「加減桂麻各半湯」中,擔負著解表發汗、宣肺止咳的重任,配合其他藥物,達到治療風寒感冒、咳嗽等症狀的效果。

「加減桂麻各半湯」的組成中包含「桂枝」,主要原因有二:

  1. 溫經散寒: 桂枝性溫,味辛甘,入心、肺、膀胱經。具有溫經散寒、通絡止痛的功效。在方劑中,桂枝與麻黃等藥材搭配,可溫散寒邪,促進血液循環,緩解風寒感冒的症狀。
  2. 調和營衛: 桂枝能調節人體氣血運行,調和營衛,使營氣充足,衛氣固密。方劑中桂枝的加入,有助於恢復人體的正氣,提高抵抗力,促進疾病康復。

「加減桂麻各半湯」中加入防風,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疏散風寒,止痛止癢: 防風性味辛溫,具有疏散風寒、止痛止癢的功效。本方以桂枝、麻黃為君藥,主治風寒表證,但若患者伴隨皮膚瘙癢、疼痛等症狀,則需加入防風以加強疏散風寒,止痛止癢的作用。
  2. 輔助桂枝、麻黃發揮效用: 防風與桂枝、麻黃皆為解表藥,三者合用,可增強疏散風寒的效果,使藥效更加顯著。同時,防風也可緩解桂枝、麻黃的燥性,避免出現口乾舌燥等副作用。

「加減桂麻各半湯」中包含荊芥,主要源於其辛溫解表之性,能疏散風寒,兼具止咳平喘功效。

荊芥性味辛溫,入肺經,能發散風寒,解表散邪,適用於外感風寒,頭身疼痛,發熱惡寒等症狀。同時,荊芥亦具有止咳平喘之效,能疏風解表,宣肺止咳,可治療風寒咳嗽,痰多氣喘等症。

此方中,荊芥與桂枝、麻黃等藥物相配伍,共同發揮疏風解表、溫經散寒的功效,以達到治療外感風寒病症之目的。

加減桂麻各半湯是基於傳統經方桂枝湯與大青龍湯的加減變化而來,主要用於治療風寒外感或表證未解的情況。在該方劑中加入「皂刺」,其目的在於增強方中散寒、通絡、排膿的功效。皂刺,又名天丁,味苦性寒,歸肝、肺經,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排膿、活血通絡的作用。

在臨床應用上,若患者併有皮膚紅腫、癰腫或局部感染等症狀,單純的發汗解表可能難以達到徹底治療的效果。此時,皂刺的加入可以針對局部炎症反應,促進膿液排出,加速病灶恢復,同時還能輔助改善因循環不暢所導致的肢體疼痛。因此,在加減桂麻各半湯中配伍皂刺,不僅能增強原方的療效,還能擴大方劑的適用範圍,使其更適合複雜多變的臨床情況。

「加減桂麻各半湯」中加入淡豆豉,主要有兩大原因:

  1. 清熱解表,疏散風寒: 淡豆豉性微寒,味甘,具有清熱解表、疏散風寒的功效。配合桂枝、麻黃等藥物,可更好地發揮溫陽解表的作用,幫助患者緩解風寒感冒引起的發熱、惡寒、頭痛、鼻塞等症狀。
  2. 調和藥性,增強療效: 淡豆豉入脾、胃經,具有解表和胃的作用,可以緩解桂枝、麻黃等藥物可能引起的燥熱之弊,使藥物更加平和,提升療效。

「加減桂麻各半湯」中包含「獨活」,主要原因在於:

  1. 祛風除濕: 獨活性溫,入肝經,具有祛風濕、通經絡的作用,可緩解風寒濕邪引起的肢體疼痛、麻木等症狀,與桂枝、麻黃等藥物相配,能更有效地驅散風寒濕邪。
  2. 舒筋活絡: 獨活能通經活絡,舒筋止痛,對於風寒濕邪引起的腰膝痠痛、關節疼痛等症狀,有較好的治療效果,配合桂枝、麻黃的溫通經絡作用,可達到標本兼治的目的。

加減桂麻各半湯為一方經典的中醫方劑,其組成靈活多變,旨在調和營衛、解表散寒,用於治療風寒表證,如惡寒無汗、頭痛身痛等症狀。方中包含烏頭,主要取其辛熱之性,能強力散寒止痛。烏頭,又名川烏、草烏,其性大熱,味辛、苦,有毒,歸心、肝、腎經。雖有劇毒,但經過炮製後可減輕毒性,增強療效。在加減桂麻各半湯中,烏頭與桂枝、麻黃等藥物配伍,既可增強發汗解表之力,又能溫通經絡,對抗風寒濕邪,尤其適用於寒邪深入肌腠、關節疼痛劇烈之症。然而,烏頭用量需謹慎,避免過量導致中毒,應在專業醫師指導下使用。此方通過烏頭的獨特藥效,與其他藥物協同作用,達到較佳的治療效果。

「加減桂麻各半湯」中包含連翹,主要原因如下:

  1. 清熱解毒:連翹味苦性寒,具有清熱解毒、散結消腫之效,可治療外感熱病、瘡瘍腫毒等症。方中加入連翹,可輔助桂枝、麻黃等藥物清熱解表,消散風邪熱邪。
  2. 疏散風熱:連翹善於疏散風熱,尤其對風熱犯肺引起的咳嗽、咽痛、痰黃等症有較好的療效。方中加入連翹,可增強藥效,促進肺氣宣降,緩解呼吸道炎症。

「加減桂麻各半湯」方中加入黃芩,乃因其具有清熱瀉火、燥濕止痢之效。此方以桂枝、麻黃溫經散寒為主,但若患者兼有內熱,如口渴、舌紅苔黃等症,則需加入黃芩以清熱解毒,防止溫藥助熱之弊。

黃芩性寒,入肺、胃、膽經,可清肺熱,降胃火,並能抑制腸道細菌生長,故可與桂枝、麻黃相配,既能溫經散寒,又能清熱解毒,達到寒熱兼治的效果。

「加減桂麻各半湯」中包含木通,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利水通淋: 木通性寒,味甘苦,入膀胱經,具有利水通淋之效。對於因濕熱蘊結而引起的淋證,如小便不利、淋瀝澀痛等,木通能有效疏通水道,利水排石,緩解症狀。
  2. 清熱解毒: 木通亦具清熱解毒之效。對於熱毒壅滯所致的口渴、咽痛、目赤腫痛等,木通能清熱解毒,消腫止痛,輔助治療。

總之,木通在「加減桂麻各半湯」中,主要發揮利水通淋、清熱解毒的作用,與其他藥材協同作用,達到治療疾病的效果。

「加減桂麻各半湯」中加入甘草,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調和藥性: 桂枝性溫,麻黃性辛溫,均屬偏燥,容易傷陰耗津。甘草性甘,味平和,能緩和桂枝、麻黃的燥性,避免藥性過於猛烈,保護正氣,使藥物溫而不燥,更易於人體吸收。
  2. 增強療效: 甘草具有解毒、止痛、緩解肌肉痙攣、增強免疫力等作用,配合桂枝、麻黃,能更有效地發揮其溫經散寒、宣肺解表的作用,提高藥效,達到最佳治療效果。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加減桂麻各半湯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風寒兩感」之證,即風邪與寒邪同時侵襲體表所致病症。症狀特徵為:

  1. 表證明顯:頭痛、身熱惡寒(發熱與怕寒並見)、六脈浮洪而數(脈浮主表,洪數示邪正相爭激烈)。
  2. 經絡痹阻:四肢骨節盡痛、腰脊骨強痛,反映寒邪凝滯經絡,氣血運行不暢,屬「表實夾痹」之候。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解表發汗,驅邪外出

    • 麻黃、桂枝尖:為君藥,辛溫發汗,開腠理散寒邪,取自麻黃湯與桂枝湯合方之意。
    • 防風、荊芥穗:助麻桂疏風解表,性較溫和,防風兼能勝濕,針對骨節痠痛。
    • 淡豆豉:宣鬱解表,助透邪外出,兼顧熱象(脈數)。
  2. 散寒通絡,止痛除痹

    • 獨活、草烏:獨活祛風濕、止痹痛,偏治下半身;草烏大辛大熱,散寒止痛力強,針對寒濕痺阻之劇痛。
    • 皂角刺:性銳利,能通經活絡,透達邪氣,尤其善治風寒濕痹。
  3. 清泄鬱熱,防化熱傷陰

    • 連翹、酒黃芩:連翹清熱解毒,酒黃芩瀉上焦火,因脈數示已有化熱傾向,二藥防風寒鬱久化熱。
    • 木通:苦寒通利,導熱下行,兼防辛溫藥助熱傷津。
  4. 調和藥性,緩和峻烈

    • 粉甘草:調和諸藥,緩和麻黃、草烏之燥烈毒性,保護胃氣。

全方配伍特點
此方以「辛溫解表」為主,佐以「通絡止痛」及「清熱透邪」,適用於風寒夾濕痹初起,表證未解且已現鬱熱苗頭者。麻桂相配發汗而不過汗,獨活、草烏祛濕止痛,配伍黃芩、連翹制約溫燥之性,體現「表裡兼顧、寒熱並調」的立方思路。

傳統服藥法


麻黃3錢,桂枝尖3錢,防風3錢,荊芥穗3錢,皂角刺3錢,淡豆豉4錢,獨活3錢,草烏3錢,連翹3錢,酒黃芩4錢,木通4錢,粉甘草2錢。
水煎,溫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宜在風寒感冒初期使用,若症狀較重,應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 本方有發汗作用,體質虛弱者慎用。
  • 本方不宜長期服用。

相關疾病


頭痛原發性高血壓高血壓性心臟病高血壓性腎臟病怕冷

相同名稱方劑


加減桂麻各半湯, 出處:《醫學探驪集》卷三。 組成:麻黃3錢,桂枝尖3錢,防風3錢,荊芥穗3錢,皂角刺3錢,淡豆豉4錢,獨活3錢,草烏3錢,連翹3錢,酒黃芩4錢,木通4錢,粉甘草2錢。 主治:風寒兩感頭痛,身熱惡寒,四肢骨節盡痛,或腰脊骨強痛,六脈浮洪而數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