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綱目》:皂莢刺治風殺蟲,功與莢同,但其銳利直達病所為異耳。
消毒透膿;搜風;殺蟲。主癰疽腫毒;瘰癧;瘡疹頑癬;產後缺乳;胎衣不下;癘風。
治癰疽惡毒,外發內發,欲破未破,在四肢肩背肚腹之外者,則痛極大腫,在胸膈腰脅肚腹腸胃之內者,則痛極大脹:皂莢刺飛尖一兩,乳香、沒藥、當歸、川芎、甘草各二錢,白芷、花粉、金銀花各五錢。水、酒各二碗,煎一碗半。毒在上,食後服;毒在中半飽服;毒在下空心服。未成可消,已成即潰。(《醫鑒初集》)
治癌瘭惡瘡:皂角刺(燒存性,研)、白及少許,為末,敷之。(《仁齋直指方》)
治婦人乳癰:皂角刺(燒存性)一兩,蚌粉一錢。和研,每服一錢,溫酒下。(《仁齋直指方》)
《四川中藥志》:治風熱瘡疹,並能通乳。《藥材學》:治扁桃體炎。楊士瀛:能引諸藥上行,治上焦病。
治療急性扁桃體炎:皂角刺3錢水煎,早晚2次分服。觀察10例,1例無效(並發扁桃體周圍膿腫),其余均在2~8日內治愈。大都在服藥次日,體溫及白細胞即下降至正常,自覺癥狀及扁桃體紅腫減輕。
內服:煎湯,3-9g;或入丸、散。外用:適量,醋煎塗,或研末撒,或調敷。
揀去雜質;用水浸泡,潤透後切片,曬乾。
《本草經疏》:凡癰疽已潰不宜服,孕婦亦忌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