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疔膏

拔疔膏

BA DING GAO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經目屢驗良方》

熱性指數

12

寒性指數

11

熱/寒比例

中性 (1.09)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23%
肝經 17%
脾經 16%
心經 13%
胃經 11%
大腸經 9%
腎經 8%
肺經
肝經
脾經
心經
胃經
大腸經
腎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拔疔膏方中加入菊花,主要因其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之效。

菊花性涼,味甘苦,入肺、肝經。其清熱解毒之功,能有效抑制疔瘡毒邪,並消散腫脹。同時,菊花亦能疏風散熱,對於因熱毒所致的紅腫熱痛,亦有明顯療效。

此外,菊花兼具活血化瘀之效,可促進局部血液循環,加速膿液排出,有助於疔瘡的癒合。故在拔疔膏中加入菊花,可增強其清熱解毒、消腫止痛之效力,促進疔瘡的痊癒。

拔疔膏中加入山慈菇,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消腫止痛:山慈菇性寒,味苦,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功效。對於疔瘡腫毒所引起的紅腫熱痛,有良好的緩解作用。
  2. 拔毒生肌:山慈菇具有較強的抗菌消炎作用,能抑制細菌和病毒的生長繁殖,從而加速瘡瘍的癒合,促進組織再生。

因此,山慈菇在拔疔膏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能有效治療疔瘡腫毒,幫助患者快速康復。

拔疔膏中加入升麻,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解毒,消腫止痛:升麻性寒,味苦,入肺、胃經,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功效。對於疔瘡腫毒,熱毒熾盛,紅腫疼痛者,升麻能清熱解毒,消散腫毒,緩解疼痛。
  2. 疏散風熱,透疹止癢:升麻亦可疏散風熱,透疹止癢,對於因風熱毒邪入侵而引起的疔瘡,升麻可協助驅散毒邪,促進瘡瘍的消退。

總而言之,升麻在拔疔膏中起到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疏散風熱的作用,有助於治療疔瘡腫毒。

拔疔膏中添加血竭,是基於其活血化瘀、生肌止痛、消腫止血的功效。

血竭性味甘、微溫,入心、肝經,其樹脂成分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組織的血液供應,加速血腫的吸收,並有止痛作用。同時,血竭能促進肉芽組織的生長,加速傷口癒合,對於疔瘡腫毒的消腫止痛、生肌拔毒具有顯著效果。

因此,拔疔膏中加入血竭,可以促進瘡毒的排出,消腫止痛,並加速傷口的癒合,達到拔毒生肌的效果。

拔疔膏中加入天花粉,主要源於其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功效。

天花粉性寒,味甘,入肺、胃經。其清熱解毒之效,可針對疔瘡毒熱,迅速清熱解毒,消腫止痛,促進傷口癒合。同時,天花粉亦具利尿作用,有助於排除體內毒素,促進傷口排膿。

因此,在拔疔膏方劑中加入天花粉,能有效地消炎止痛,促進傷口癒合,加速疔瘡的康復。

拔疔膏中加入紫花地丁,主要基於其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藥性。

紫花地丁性寒,味苦,歸心、肺、肝經。其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消腫、消炎止痛的功效,對於熱毒蘊結所致的疔瘡、癰腫、丹毒、乳癰、咽喉腫痛等症狀,均有顯著療效。

在拔疔膏中,紫花地丁與其他清熱解毒、活血化瘀藥物配合,共同發揮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功效,有助於拔除疔瘡,促進傷口癒合。

「拔疔膏」中加入「木耳」的用意主要有兩點:

  1. 清熱解毒: 木耳性涼,味甘,具清熱解毒之功效,有助於清除體內毒素,減輕疔瘡的炎症反應。
  2. 活血化瘀: 木耳富含多醣體,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微循環,有助於清除積血瘀血,加速疔瘡的癒合。

此外,木耳的膠質亦能吸附體內毒素,減輕疔瘡的疼痛和腫脹。總體而言,木耳在拔疔膏方劑中起到清熱解毒、活血化瘀、促進傷口癒合的多重作用。

拔疔膏中加入皁刺,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解毒消腫:皁刺性寒,味苦,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功效。對於疔瘡腫毒引起的紅腫熱痛,可起到清熱解毒、消腫散結的作用,有助於拔除疔毒。
  2. 活血化瘀:皁刺還具有活血化瘀的作用,能夠促進血液循環,加速局部組織的修復。對於疔瘡腫毒引起的瘀血阻滯,皁刺可起到活血化瘀、消散瘀血的作用,有利於傷口癒合。

拔疔膏中含有硃砂,主要原因有二:

  1. 清熱解毒: 硃砂性寒,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痛的功效。對於疔瘡腫毒引起的紅腫熱痛,具有良好的緩解作用。
  2. 化腐生肌: 硃砂具有一定的抑菌作用,可抑制病菌的繁殖,同時也有助於促進傷口癒合,加速潰瘍的修復。

因此,拔疔膏中添加硃砂,能有效地清熱解毒、化腐生肌,達到治療疔瘡腫毒的目的。

拔疔膏中加入川貝母,主要基於其清熱解毒、化痰散結的功效。

川貝母性寒味甘,入肺經,具有清熱化痰、散結消腫之效。疔瘡多因熱毒蘊結,導致局部紅腫熱痛,而川貝母能清熱解毒,消散熱毒,並能化解痰濁,促進膿液排出,進而達到拔除疔瘡的目的。

此外,川貝母還具有止咳平喘的作用,對於伴有咳嗽、喘息的疔瘡患者,也有一定的輔助治療作用。

拔疔膏方劑中加入知母,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清熱解毒:知母性寒,味苦,入肺、胃經,具有清熱瀉火、涼血解毒之功效。疔瘡多因熱毒蘊結所致,知母可清解熱毒,緩解局部紅腫熱痛。
  2. 滋陰潤燥:知母兼具滋陰潤燥之效,可滋養陰液,防止熱毒傷陰,保持瘡瘍部位的濕潤,促進癒合。

總之,知母在拔疔膏中發揮清熱解毒、滋陰潤燥的作用,有助於治療疔瘡,促進傷口癒合。

拔疔膏中包含蟾酥,乃因其具有以下功效:

  1. 解毒消腫: 蟾酥性寒,味苦,入心經,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功效,可有效治療疔瘡腫毒,化解毒素,消散腫脹。
  2. 拔毒外出: 蟾酥能將毒素引至體表,使其外泄,達到拔毒外出之效,減輕病竈的毒性,促進傷口癒合。

因此,拔疔膏中加入蟾酥,可增強其解毒消腫、拔毒外出的功效,對於治療疔瘡腫毒效果顯著。

拔疔膏中加入甘草,主要原因有二:

  1. 清熱解毒,調和藥性:甘草性甘平,具有清熱解毒、調和藥性的功效,能緩解其他藥材的燥烈之性,防止藥物過於猛烈,避免傷及正氣,更有效地達到拔毒消腫的效果。
  2. 增強療效,保護肌膚:甘草含有甘草酸,具抗炎、抗菌作用,可有效抑制細菌和病毒的滋生,促進傷口癒合。同時,甘草還能滋潤肌膚,減輕藥物對皮膚的刺激,防止藥物灼傷,保護皮膚。

「拔疔膏」方劑中加入麝香,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解毒消腫:麝香性溫,味辛,入心、脾、肝經,具有開竅醒神、活血化瘀、解毒消腫之效。疔瘡為毒邪入侵所致,而麝香能迅速穿透肌膚,直達病竈,消散毒邪,減輕炎症,促進傷口癒合。

2. 促進血液循環:麝香能活血化瘀,改善局部血液循環,加速新陳代謝,幫助機體抵抗感染,加快傷口修復。

因此,拔疔膏中加入麝香,有助於迅速消腫止痛,促進傷口癒合,提高療效。

拔疔膏是一種常用於治療皮膚病的中藥方劑,其組成中包含蓖麻子,主要是因為蓖麻子具有多種療效。首先,蓖麻子含有的主要成分——蓖麻油,具有潤滑和軟化皮膚的作用,能促進瘡傷癒合,減少疼痛感。其次,蓖麻子具有一定的抗菌作用,可以抑制病菌的生長,從而預防感染。此外,蓖麻子被認為能夠通經活絡,促進血液循環,有助於減少淤血和腫脹,提升局部的免疫力。

在拔疔膏的配方中,蓖麻子的使用不僅提升了藥膏的療效,還增強了其他成分的互補作用,使得整體方劑更為有效。因此,蓖麻子在拔疔膏中的加入,可以說是一個基於其藥理特性和臨牀需求的明智選擇。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拔疔膏】傳統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專治「疔瘡」。疔瘡為火毒蘊結、氣血凝滯所致,其形小根深、堅硬如釘,易走黃(敗血症)危及性命。古代醫家以「拔毒透膿、清熱消腫」為治療核心,此膏藥直接外敷患處,配合銀針刺破,使藥力直達病灶,強效拔除疔毒。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清熱解毒為君

  • 野菊花紫花地丁:清熱解毒,為疔瘡要藥。
  • 七葉一枝花(蚤休)、山慈姑:解火毒、消腫散結,擅長癰疽疔毒。
  • 蟾酥:辛溫有毒,攻毒蝕瘡,具麻醉止痛之效,助藥力深入。

2. 拔毒透膿為臣

  • 皂角刺蓖麻子肉:穿透力強,軟堅潰瘍,促進膿毒外洩。
  • 血竭麝香:活血散瘀,開竅通絡,加速瘡毒消散。
  • 升麻(瓦炙):升舉藥力,透發火毒,防內陷。

3. 佐使藥調和增效

  • 天花粉知母:清熱生津,防熱毒傷陰。
  • 川貝母木耳:化痰散結,助消腫。
  • 朱砂:鎮心安神,防毒邪攻心(古醫觀念)。
  • 生甘草:調和諸藥,緩和毒性。

製法關鍵
多數藥材「瓦炙存性」,降低燥性、增強吸附拔毒力;配合蓖麻肉搗膏,黏附患處持久釋藥。針刺後敷藥,創造導出通道,符合「開門逐寇」治法。


整體治療思路

此方結合「清解、透膿、活血、鎮痛」四法:

  1. 截毒:以清熱藥遏制火毒蔓延。
  2. 拔根:利用穿透性藥材(如皂角刺、蓖麻子)物理性拔出疔栓。
  3. 護正:佐以生津、化痰藥,避免攻伐太過。

屬「峻藥外用」範疇,體現中醫「以毒攻毒」、「給邪出路」之傳統思路。

傳統服藥法


野菊花1錢5分,山慈姑1錢5分,升麻(瓦炙)1錢5分,血竭1錢5分,天花粉1錢,七葉1枝花,紫花地丁3錢,木耳3錢,皂角刺(各瓦炙)3錢,朱砂(水飛,淨)3錢,川貝母(去心)3錢,知母(瓦炙,或用黃酒煮透,焙乾亦可)3錢,蟾酥3錢(酒化,不見火),生甘草5分,麝香5分,蓖麻子肉1兩(去殼衣,搗爛用)。
上藥除麝香、蟾酥、血竭、蓖麻子 肉、朱砂、生甘草六味,余概用瓦炙存性,同 前藥為極細末,同蓖麻肉搗爛成膏。如乾,加 山東胭脂,如無,麻油亦可。
用時先將銀針刺破疔根,入此膏少許,掩以膏藥1對。周時疔自拔出矣。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較強的活血化瘀作用,孕婦慎用。

相關疾病


癤和癰麻疹

相同名稱方劑


拔疔膏, 出處:《青囊秘傳》。 組成:銀朱、荔枝肉、蝸牛、鮮蝦肉。 主治:疔瘡。

拔疔膏, 出處:《梅氏驗方新編》七集。 組成:去油乳香2錢,去油沒藥2錢,血竭2錢,人言2錢,兒茶2錢,飛淨青黛2錢,蟾酥2錢,象皮(焙燥)2錢,麝香6分,冰片4分。 主治:一切紅絲、蛇頭疔,及諸疽毒。

拔疔膏, 出處:《經目屢驗良方》。 組成:野菊花1錢5分,山慈姑1錢5分,升麻(瓦炙)1錢5分,血竭1錢5分,天花粉1錢,七葉1枝花,紫花地丁3錢,木耳3錢,皂角刺(各瓦炙)3錢,朱砂(水飛,淨)3錢,川貝母(去心)3錢,知母(瓦炙,或用黃酒煮透,焙乾亦可)3錢,蟾酥3錢(酒化,不見火),生甘草5分,麝香5分,蓖麻子肉1兩(去殼衣,搗爛用)。 主治:疔瘡。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