蟾酥

蟾酥

CHAN SU

  • 英文名稱:Bufo bufo gargarizans Cantor Bufo bufo gargarizans Cantor Venenumbufonis, Cake Of Toad Skin Secretion, Dried venom Of Toads, Toad-Cake
  • 別名:蛤蟆酥,蟾蜍眉酥,蟾蜍眉脂,蛤蟆漿,癩蛤螞漿
  • 藥品來源:蟾蜍科動物中華大蟾蜍或黑眶蟾蜍的乾燥分泌物。多於夏、秋二季捕捉蟾蜍,洗淨,擠取耳後腺及皮膚腺的白色漿液,加工,乾燥。
  • 道地藥材:河北, 新疆, 四川, 遼寧, 山東, 江蘇, 浙江, 湖南, 湖北
  • 現代中藥典籍摘錄(請登入點選開啟閱讀)
    中國藥典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

最後更新日:2024-11-18

蟾酥的傳統功效


1. 清熱解毒

蟾酥,作為一味峻猛的中藥單方,其清熱解毒之效在古代醫籍中多有記載,主要體現在對各種熱毒所致的癰疽腫痛及感染性疾病的治療。

《醫學入門》言其「主癰疽疔腫瘰癧,一切惡瘡而癬」,直接點明蟾酥善治由熱毒引起的癰疽、疔腫、瘰癧等皮膚病,以及各種惡瘡和癬疾。這些疾病皆與體內熱毒鬱結,外邪入侵有關,蟾酥的清熱解毒作用在此充分展現。

《本草綱目》則指出蟾酥「治發背療瘡,一切惡腫」,發背為急性化膿性感染,療瘡指各種潰瘍性疾病,惡腫則涵蓋範圍更廣,皆屬熱毒熾盛之症。此處的描述,進一步佐證了蟾酥在處理化膿性感染和腫脹方面的功效。

值得注意的是,古籍中記載蟾酥的應用方式多為外用。例如,《本草衍義》記載其用於「齒縫中血出」,《本草正》則用於「風、蟲牙痛」。這些用法體現了蟾酥的局部清熱解毒作用,能直接作用於病竈,消腫止痛。而《日華子本草》中提到的「治腫牙,和牛酥摩」,也印證了其外用消腫止痛的功效。雖然《藥性論》記載以蟾酥治療腦疳,但其用法也為外用,滴入鼻中。

綜上所述,古代醫籍中關於蟾酥的記載,多指向其外用清熱解毒之效,主要針對由熱毒引起的皮膚感染、腫脹、疼痛等症狀,其藥性峻烈,使用需謹慎。

2. 除穢氣障氣

蟾酥,性寒味辛,毒甚,古籍記載其功效多著眼於攻毒消腫,其中蘊含著「除穢氣障氣」的機理,雖非直接點明,卻可從其治療的病症中推敲一二。

《醫學入門》、《本草綱目》均記載蟾酥能治癰疽疔腫、瘰癧、惡瘡等,這些疾病在古代醫學觀點中,往往被認為與體內濁氣、穢氣淤積有關,導致氣血運行不暢,外邪入侵。蟾酥的毒性,正可發揮其「攻毒」之力,驅散這些「穢氣障氣」,使氣血恢復通暢,從而達到消腫止痛的效果。

《本草衍義》記載蟾酥可用於治療齒縫出血。齒為腎之竅,齒縫出血可能與腎陽不足、氣血虧虛有關,也可能因局部感染而致。蟾酥在此的應用,一方面可能通過其辛寒之性,清熱解毒,另一方面可能因其毒性刺激,起到止血作用,間接恢復了局部氣機的平衡,即「除穢氣」。

《藥性論》、《日華子諸家本草》雖未直接提及「除穢氣障氣」,但其記載的治療腦疳、腫牙、腰腎冷等病症,也與體內氣血運行不暢,局部氣滯血瘀有關。蟾酥在此的運用,同樣可能通過其特殊的藥性,達到疏通經絡,驅散瘀滯,恢復氣機平衡的目的,間接實現了「除穢氣障氣」的功效。

總而言之,蟾酥「除穢氣障氣」的功效,並非直接描述,而是通過其治療諸多感染性、腫脹性疾病的臨牀經驗,以及古代醫學理論中對疾病成因的理解,所推導出的間接作用。 其強烈的毒性,在古代醫學家眼中,也正是其驅除邪穢之力的體現。

3. 活絡止痛

蟾酥,作為一種毒性藥物,其「活絡止痛」的功效在古代醫籍中多以局部外用為主,鮮見內服應用。其止痛機理,古人並未深入闡述,但從歷代醫籍的記載,可見其作用於痛症的部位與種類。

《藥性論》記載蟾酥可用於治療腦疳,以乳汁調和後滴鼻。這暗示了蟾酥可能具有通過局部作用,緩解炎症引起的疼痛的功效。雖然並非直接指向「活絡止痛」,但腦疳的病症往往伴隨劇烈疼痛,此法或能起到一定的止痛作用。

《日華子諸家本草》則提到蟾酥可治療腫牙及腰腎冷痛。治療腫牙時,與牛酥混合使用,而治療腰腎冷痛則與吳茱萸苗汁調和外敷。這顯示蟾酥的活絡止痛功效可能與其溫通經絡、散寒止痛的特性相關,但其作用機制需結合其他藥物才能更有效發揮。

《醫學入門》、《本草綱目》則側重其治療癰疽、疔腫、惡瘡等症的功效,這些疾病都伴有劇烈疼痛和炎症反應。蟾酥的應用,應是通過其毒性成分,刺激局部組織,達到消腫止痛的效果。

《本草正》及《本草衍義》則記載蟾酥用於治療牙痛及齒縫出血。其使用方法為局部點敷,這進一步說明蟾酥的活絡止痛作用主要體現在局部消炎止痛,通過刺激局部,達到緩解疼痛的目的。總之,蟾酥的「活絡止痛」功效,主要體現在其局部外用,通過刺激消炎來緩解疼痛,而非全身性的活血化瘀止痛。

4. 解毒

蟾酥,作為一味峻猛的毒藥,其解毒功效卻在古代醫籍中多有記載,看似矛盾,實則反映了其毒性與藥性的雙面性。古人運用蟾酥解毒,並非單純以毒攻毒,而是利用其特殊的藥理作用,針對特定毒邪而施治。

從上述典籍記載來看,蟾酥的解毒作用主要體現在消腫止痛、殺菌解毒方面。《醫學入門》和《本草綱目》明確指出蟾酥能治療癰疽疔腫、瘰癧等各種惡瘡,說明其具有顯著的抗炎、抗感染作用。這些膿腫、瘡瘍本質上是由於毒邪侵犯肌膚所致,蟾酥則能有效遏制其發展,甚至使其消退。

《藥性論》記載蟾酥可用於治療腦疳,以奶汁調和滴鼻,雖未直接說明其解毒機制,但可推測其能針對特定病因,清除導致腦疳的毒邪。而《本草正》和《本草衍義》則記載蟾酥能治療牙痛,並止血,這也側面反映了其殺菌、消腫的解毒功效,其可能通過麻痺神經和殺滅致病菌來達到止痛止血的效果。

值得注意的是,《日華子諸家本草》中記載蟾酥可治腰腎冷,並助陽氣,這暗示了蟾酥可能還具備其他藥理作用,與其解毒功效並存,而非單純的「以毒攻毒」。 古代醫家運用蟾酥解毒,往往需要精準把握劑量和使用方法,稍有不慎便可能造成不良後果。 其解毒功效的發揮,與醫師的臨牀經驗和辨證施治能力密切相關。

5. 利水消腫

蟾酥,作為一味峻猛的中藥單方,其利水消腫之效,並非古代典籍所著重闡述的主旨。從提供的文獻中,我們可以看出,歷代醫家更關注蟾酥的攻毒消腫作用,尤其在外科疾病的應用上。

《醫學入門》及《本草綱目》明確指出蟾酥主治癰疽、疔腫、瘰癧等一系列惡瘡及腫瘍,說明其強大的消腫解毒之力,針對的是因感染或外傷引起的局部腫脹。這些記載側重於蟾酥對局部腫脹的直接作用,而非全身性的水腫。

雖然《日華子諸家本草》提及蟾酥可治腰腎冷,並助陽氣,但這與利水消腫的機制有所不同。此處的「腫」應理解為因陽虛所致的局部腫脹或冷腫,而非現代醫學所指的水腫。 藥方中將其與吳茱萸搭配使用,更突顯其溫陽散寒的功效,而非直接利水消腫。

《藥性論》、《本草正》、《本草衍義》中記載的應用,則大多集中在口腔疾病上,如腦疳、蟲牙痛、齒縫出血等,這些情況雖也可能伴隨局部腫脹,但並非蟾酥發揮利水消腫功效的典型例證。

綜上所述,雖無文獻直接論述蟾酥單方之利水消腫功效,但從其消腫解毒的特性推測,其可能在特定情況下,對某些因體液滯留引起的局部腫脹,具有一定的輔助消腫作用。然而,此作用並非其主要功效,也需要結合其他藥物,才能更有效地發揮作用。 因此,單以蟾酥論利水消腫,其證據不足,需謹慎看待。

6. 開竅

蟾酥,為蟾蜍耳後腺分泌之毒液乾燥而成,其藥性峻烈,古籍記載其具有開竅之效,但用法極為講究,需謹慎運用。綜觀上述典籍,蟾酥之開竅功效並非直接作用於意識昏迷等典型「閉證」,而是主要體現在疏通經絡,解毒消腫,從而間接達到「開竅」的效果。

《藥性論》記載其用於治療「腦疳」,以奶汁調和滴鼻,此處的「腦疳」可能指腦部感染引發的症狀,蟾酥的作用應為其毒性成分能殺滅病菌,並藉由疏通經絡而緩解症狀,而非直接「開竅」。 《本草衍義》中記載用於治療「齒縫中血出」,以紙蘸少許蟾酥按壓止血,此處則更偏向於其止血、消腫之效,間接改善局部瘀阻,而非直接針對神志昏迷的開竅。

其他典籍如《日華子諸家本草》、《醫學入門》、《本草綱目》、《本草正》等,多記載蟾酥治療癰疽、疔腫、惡瘡等外感疾病,這些疾病若發展嚴重,可能出現神志不清等症狀,但蟾酥的作用機理仍是消腫解毒,透過祛除病邪來恢復身體功能,而非直接作用於開竅。因此,蟾酥的「開竅」功效應理解為其消腫解毒的間接效果,並非如同牛黃、麝香等藥物直接作用於神經系統而達到迅速開竅的作用。 需注意的是,蟾酥毒性極強,臨牀應用需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7. 外用

蟾酥,作為一味毒性峻烈的中藥,外用時卻有著獨特的功效,古籍中多有記載,其應用範圍主要集中在消腫止痛、殺蟲止癢等方面。

從歷代本草書籍的記載來看,蟾酥的外用應用歷史悠久且廣泛。《藥性論》中提及以蟾酥加奶汁滴鼻治療腦疳,雖方法特殊,但可見其早於唐代便已被應用於特定疾病。《日華子本草》則記載了蟾酥治療腫牙和腰腎冷的妙用,前者以其與牛酥混合塗抹,後者則配合吳茱萸苗汁敷於腰眼和陰囊,顯示出其具有消腫散寒、溫陽助陽的功效。

《醫學入門》及《本草綱目》則將蟾酥的功效概括為治療癰疽、疔腫、瘰癧等各種惡瘡癬疾,這說明古人早已認識到蟾酥在外科疾病中的重要作用,其強烈的殺菌消腫能力得到肯定。《本草正》與《本草衍義》則著重於蟾酥在口腔疾病上的應用,例如治療風蟲牙痛和齒縫出血,以其微量點敷患處,達到止痛止血的效果。

綜上所述,古籍中記載的蟾酥外用功效主要體現在消腫解毒、殺蟲止痛、溫陽散寒等方面,其應用範圍涵蓋了皮膚、口腔等多個系統的疾病。但需注意,蟾酥毒性較強,外用時需嚴格控制劑量和使用方法,方能發揮其療效,避免不良反應。 古代醫家對其用法的精細描述,也反映出中醫對於藥物毒性與療效的謹慎態度。

蟾酥的古代典籍


蟾酥的現代功效


1. 預防心血管疾病

蟾酥,乃中藥食物之一,頗負盛名。其性寒,味甘、微苦,入心經,具有清熱解毒、涼心定驚之功效。現代研究表明,蟾酥中的有效成分蟾酥素具有顯著的保護心臟作用。其機理在於降低膽固醇和三酸甘油酯含量,防止血小板凝聚,減少血栓形成,從而降低心血管疾病的發生率。

2. 防癌抗腫瘤

蟾酥,中藥名,味甘、鹹,性微寒,有毒。歸心、肝經。蟾酥中含有多種活性成分,如蟾酥素、蟾酥酸等,對某些腫瘤細胞有抑制作用,可抑制腫瘤細胞的增殖、侵襲和轉移。此外,蟾酥還可以增強機體免疫功能,輔助腫瘤的免疫治療。

3. 抗菌抗病毒

蟾酥,性寒、味甘、微毒,入心、肺、肝經,具抗菌、消炎、調節免疫等功效。蟾酥中含有多種活性成分,如蟾酥素等,對多種細菌和真菌有較強的抑制作用,可幫助治療細菌感染和真菌感染。此外,蟾酥還能調節免疫功能,增強機體免疫力,對預防和治療感染性疾病有一定的幫助。

4. 止痛功效

蟾酥能止痛,蓋其有祛風散寒、舒筋活絡之功,故能緩解風濕性關節炎、痛風、瘀血等引起的疼痛。

蟾酥能抑制中樞神經系統的興奮,故對頭痛、牙痛、經痛等疼痛也有一定的緩解作用。

蟾酥含有蟾酥毒素,是一種有效的鎮痛劑,可抑制神經系統的疼痛信號傳遞,起到止痛的效果。

蟾酥具有抗炎作用,可抑制炎性反應,減輕組織腫脹和疼痛。

蟾酥的運用方法與用量


外用:適量,研末調敷,或摻膏藥內貼、心力衰竭、休克等症。

蟾酥的炮製


酒蟾酥:取蟾酥塊搗碎,置磁盆中加入白酒浸漬。時時攪動,至全部溶化成稠膏狀,取出置盆中,放通風潔凈處晾乾,碾成細粉。(每蟾酥10斤,用白酒20斤)乳蟾酥:系用鮮牛奶浸漬,製法同上。但夏季炎熱時不宜採用,因易於酸敗。(每蟾酥10斤,用鮮牛奶20斤)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中藥【蟾酥】使用注意事項

  1. 外用不可入目:蟾酥具有毒性,若接觸眼睛恐造成嚴重傷害。
  2. 孕婦和哺乳期婦女不宜使用:蟾酥成分可能會通過胎盤或母乳傳遞給胎兒或嬰兒,影響其健康。
  3. 肝腎功能不佳者不宜使用:蟾酥會加重肝腎負擔,不宜用於此類人羣。
  4. 對蟾酥過敏者不可使用:過敏體質者使用蟾酥可能引起過敏反應。
  5. 心臟病、高血壓、低血糖等疾病患者不宜使用:蟾酥的藥性可能加重這些疾病症狀。
  6. 使用時不可超過劑量:蟾酥過量使用會對身體造成傷害,應嚴格按照醫囑服用。

蟾酥相關的方劑


蟾酥可治療的相關疾病


甲狀腺腫背部膿瘡咽喉痛腹痛損傷打噴嚏頭痛疼痛無名腫毒癲癇低血壓腹水痛風細菌感染痢疾

蟾酥含有的化學成分


蟾毒靈(Bufalin), 遠華蟾毒精(Telocinobufagin), 日本蟾毒它靈(Gamabufotalin), 蟾毒它靈(Bufotalin), 嚏根草甙元(Hellebrigenin), 蟾毒它裏定(Bufotalidin), 沙蟾毒精(Arenobufagin), 偽異沙蟾毒精(ψ-Bufarenogin), 脂蟾毒甙元(Resibufogenin), 華蟾毒精(Cinobufagin), 華蟾毒它靈(Cinobufotalin), 羥基華蟾毒精(Cinobufaginol), 南美蟾毒精(Marinobufagin), 脂蟾毒精(Resibufagin), 蟾毒靈-3-辛二酸精氨酸酯(Bufalin-3-octanedioic acid arginine ester), 蟾毒配基脂肪酸酯(Bufadienolide fatty acid esters), 蟾毒甙元硫酸酯(Bufadienolide sulfates), 日本蟾毒它靈-3-酸性辛二酸酯(Gamabufotalin-3-acidic octanedioate), 沙蟾毒精-3-酸性辛二酸酯(Arenobufagin-3-acidic octanedioate), 脂蟾毒甙元-3-酸性丁二酸酯(Resibufogenin-3-acidic succinate), 5-羥色胺(5-Hydroxytryptamine), 蟾蜍色胺(Bufotenine), 蟾酶施銨(Bufotenidine), 蟾蜍硫堇(Bufothionine), 脫氫晚蜍色胺(Dehydrobufotenine), 膽甾醇(Cholesterol), 7α-羥基膽甾醇(7α-Hydroxycholesterol), 7β-羥基膽甾醇(7β-Hydroxycholesterol), 麥角甾醇(Ergosterol), 菜油甾醇(Campesterol), β-谷甾醇(β-Sitosterol)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