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英文名稱:Bufo bufo gargarizans Cantor Bufo bufo gargarizans Cantor Venenumbufonis, Cake Of Toad Skin Secretion, Dried venom Of Toads, Toad-Cake
- 別名:蛤蟆酥,蟾蜍眉酥,蟾蜍眉脂,蛤蟆漿,癩蛤螞漿
- 來源:蟾蜍科動物中華大蟾蜍或黑眶蟾蜍的乾燥分泌物。多於夏、秋二季捕捉蟾蜍,洗淨,擠取耳後腺及皮膚腺的白色漿液,加工,乾燥。
- 道地藥材:河北, 新疆, 四川, 遼寧, 山東, 江蘇, 浙江, 湖南, 湖北
- 現代中藥典籍摘錄(請登入點選開啟閱讀)中國藥典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蟾酥的傳統功效
1. 清熱解毒
蟾酥,作為一味峻猛的中藥單方,其清熱解毒之效在古代醫籍中多有記載,主要體現在對各種熱毒所致的癰疽腫痛及感染性疾病的治療。
《醫學入門》言其「主癰疽疔腫瘰癧,一切惡瘡而癬」,直接點明蟾酥善治由熱毒引起的癰疽、疔腫、瘰癧等皮膚病,以及各種惡瘡和癬疾。這些疾病皆與體內熱毒鬱結,外邪入侵有關,蟾酥的清熱解毒作用在此充分展現。
《本草綱目》則指出蟾酥「治發背療瘡,一切惡腫」,發背為急性化膿性感染,療瘡指各種潰瘍性疾病,惡腫則涵蓋範圍更廣,皆屬熱毒熾盛之症。此處的描述,進一步佐證了蟾酥在處理化膿性感染和腫脹方面的功效。
值得注意的是,古籍中記載蟾酥的應用方式多為外用。例如,《本草衍義》記載其用於「齒縫中血出」,《本草正》則用於「風、蟲牙痛」。這些用法體現了蟾酥的局部清熱解毒作用,能直接作用於病竈,消腫止痛。而《日華子本草》中提到的「治腫牙,和牛酥摩」,也印證了其外用消腫止痛的功效。雖然《藥性論》記載以蟾酥治療腦疳,但其用法也為外用,滴入鼻中。
綜上所述,古代醫籍中關於蟾酥的記載,多指向其外用清熱解毒之效,主要針對由熱毒引起的皮膚感染、腫脹、疼痛等症狀,其藥性峻烈,使用需謹慎。
2. 除穢氣障氣
蟾酥,性寒味辛,毒甚,古籍記載其功效多著眼於攻毒消腫,其中蘊含著「除穢氣障氣」的機理,雖非直接點明,卻可從其治療的病症中推敲一二。
《醫學入門》、《本草綱目》均記載蟾酥能治癰疽疔腫、瘰癧、惡瘡等,這些疾病在古代醫學觀點中,往往被認為與體內濁氣、穢氣淤積有關,導致氣血運行不暢,外邪入侵。蟾酥的毒性,正可發揮其「攻毒」之力,驅散這些「穢氣障氣」,使氣血恢復通暢,從而達到消腫止痛的效果。
《本草衍義》記載蟾酥可用於治療齒縫出血。齒為腎之竅,齒縫出血可能與腎陽不足、氣血虧虛有關,也可能因局部感染而致。蟾酥在此的應用,一方面可能通過其辛寒之性,清熱解毒,另一方面可能因其毒性刺激,起到止血作用,間接恢復了局部氣機的平衡,即「除穢氣」。
《藥性論》、《日華子諸家本草》雖未直接提及「除穢氣障氣」,但其記載的治療腦疳、腫牙、腰腎冷等病症,也與體內氣血運行不暢,局部氣滯血瘀有關。蟾酥在此的運用,同樣可能通過其特殊的藥性,達到疏通經絡,驅散瘀滯,恢復氣機平衡的目的,間接實現了「除穢氣障氣」的功效。
總而言之,蟾酥「除穢氣障氣」的功效,並非直接描述,而是通過其治療諸多感染性、腫脹性疾病的臨牀經驗,以及古代醫學理論中對疾病成因的理解,所推導出的間接作用。 其強烈的毒性,在古代醫學家眼中,也正是其驅除邪穢之力的體現。
3. 活絡止痛
蟾酥,作為一種毒性藥物,其「活絡止痛」的功效在古代醫籍中多以局部外用為主,鮮見內服應用。其止痛機理,古人並未深入闡述,但從歷代醫籍的記載,可見其作用於痛症的部位與種類。
《藥性論》記載蟾酥可用於治療腦疳,以乳汁調和後滴鼻。這暗示了蟾酥可能具有通過局部作用,緩解炎症引起的疼痛的功效。雖然並非直接指向「活絡止痛」,但腦疳的病症往往伴隨劇烈疼痛,此法或能起到一定的止痛作用。
《日華子諸家本草》則提到蟾酥可治療腫牙及腰腎冷痛。治療腫牙時,與牛酥混合使用,而治療腰腎冷痛則與吳茱萸苗汁調和外敷。這顯示蟾酥的活絡止痛功效可能與其溫通經絡、散寒止痛的特性相關,但其作用機制需結合其他藥物才能更有效發揮。
《醫學入門》、《本草綱目》則側重其治療癰疽、疔腫、惡瘡等症的功效,這些疾病都伴有劇烈疼痛和炎症反應。蟾酥的應用,應是通過其毒性成分,刺激局部組織,達到消腫止痛的效果。
《本草正》及《本草衍義》則記載蟾酥用於治療牙痛及齒縫出血。其使用方法為局部點敷,這進一步說明蟾酥的活絡止痛作用主要體現在局部消炎止痛,通過刺激局部,達到緩解疼痛的目的。總之,蟾酥的「活絡止痛」功效,主要體現在其局部外用,通過刺激消炎來緩解疼痛,而非全身性的活血化瘀止痛。
4. 解毒
蟾酥,作為一味峻猛的毒藥,其解毒功效卻在古代醫籍中多有記載,看似矛盾,實則反映了其毒性與藥性的雙面性。古人運用蟾酥解毒,並非單純以毒攻毒,而是利用其特殊的藥理作用,針對特定毒邪而施治。
從上述典籍記載來看,蟾酥的解毒作用主要體現在消腫止痛、殺菌解毒方面。《醫學入門》和《本草綱目》明確指出蟾酥能治療癰疽疔腫、瘰癧等各種惡瘡,說明其具有顯著的抗炎、抗感染作用。這些膿腫、瘡瘍本質上是由於毒邪侵犯肌膚所致,蟾酥則能有效遏制其發展,甚至使其消退。
《藥性論》記載蟾酥可用於治療腦疳,以奶汁調和滴鼻,雖未直接說明其解毒機制,但可推測其能針對特定病因,清除導致腦疳的毒邪。而《本草正》和《本草衍義》則記載蟾酥能治療牙痛,並止血,這也側面反映了其殺菌、消腫的解毒功效,其可能通過麻痺神經和殺滅致病菌來達到止痛止血的效果。
值得注意的是,《日華子諸家本草》中記載蟾酥可治腰腎冷,並助陽氣,這暗示了蟾酥可能還具備其他藥理作用,與其解毒功效並存,而非單純的「以毒攻毒」。 古代醫家運用蟾酥解毒,往往需要精準把握劑量和使用方法,稍有不慎便可能造成不良後果。 其解毒功效的發揮,與醫師的臨牀經驗和辨證施治能力密切相關。
5. 利水消腫
蟾酥,作為一味峻猛的中藥單方,其利水消腫之效,並非古代典籍所著重闡述的主旨。從提供的文獻中,我們可以看出,歷代醫家更關注蟾酥的攻毒消腫作用,尤其在外科疾病的應用上。
《醫學入門》及《本草綱目》明確指出蟾酥主治癰疽、疔腫、瘰癧等一系列惡瘡及腫瘍,說明其強大的消腫解毒之力,針對的是因感染或外傷引起的局部腫脹。這些記載側重於蟾酥對局部腫脹的直接作用,而非全身性的水腫。
雖然《日華子諸家本草》提及蟾酥可治腰腎冷,並助陽氣,但這與利水消腫的機制有所不同。此處的「腫」應理解為因陽虛所致的局部腫脹或冷腫,而非現代醫學所指的水腫。 藥方中將其與吳茱萸搭配使用,更突顯其溫陽散寒的功效,而非直接利水消腫。
《藥性論》、《本草正》、《本草衍義》中記載的應用,則大多集中在口腔疾病上,如腦疳、蟲牙痛、齒縫出血等,這些情況雖也可能伴隨局部腫脹,但並非蟾酥發揮利水消腫功效的典型例證。
綜上所述,雖無文獻直接論述蟾酥單方之利水消腫功效,但從其消腫解毒的特性推測,其可能在特定情況下,對某些因體液滯留引起的局部腫脹,具有一定的輔助消腫作用。然而,此作用並非其主要功效,也需要結合其他藥物,才能更有效地發揮作用。 因此,單以蟾酥論利水消腫,其證據不足,需謹慎看待。
6. 開竅
蟾酥,為蟾蜍耳後腺分泌之毒液乾燥而成,其藥性峻烈,古籍記載其具有開竅之效,但用法極為講究,需謹慎運用。綜觀上述典籍,蟾酥之開竅功效並非直接作用於意識昏迷等典型「閉證」,而是主要體現在疏通經絡,解毒消腫,從而間接達到「開竅」的效果。
《藥性論》記載其用於治療「腦疳」,以奶汁調和滴鼻,此處的「腦疳」可能指腦部感染引發的症狀,蟾酥的作用應為其毒性成分能殺滅病菌,並藉由疏通經絡而緩解症狀,而非直接「開竅」。 《本草衍義》中記載用於治療「齒縫中血出」,以紙蘸少許蟾酥按壓止血,此處則更偏向於其止血、消腫之效,間接改善局部瘀阻,而非直接針對神志昏迷的開竅。
其他典籍如《日華子諸家本草》、《醫學入門》、《本草綱目》、《本草正》等,多記載蟾酥治療癰疽、疔腫、惡瘡等外感疾病,這些疾病若發展嚴重,可能出現神志不清等症狀,但蟾酥的作用機理仍是消腫解毒,透過祛除病邪來恢復身體功能,而非直接作用於開竅。因此,蟾酥的「開竅」功效應理解為其消腫解毒的間接效果,並非如同牛黃、麝香等藥物直接作用於神經系統而達到迅速開竅的作用。 需注意的是,蟾酥毒性極強,臨牀應用需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7. 外用
蟾酥,作為一味毒性峻烈的中藥,外用時卻有著獨特的功效,古籍中多有記載,其應用範圍主要集中在消腫止痛、殺蟲止癢等方面。
從歷代本草書籍的記載來看,蟾酥的外用應用歷史悠久且廣泛。《藥性論》中提及以蟾酥加奶汁滴鼻治療腦疳,雖方法特殊,但可見其早於唐代便已被應用於特定疾病。《日華子本草》則記載了蟾酥治療腫牙和腰腎冷的妙用,前者以其與牛酥混合塗抹,後者則配合吳茱萸苗汁敷於腰眼和陰囊,顯示出其具有消腫散寒、溫陽助陽的功效。
《醫學入門》及《本草綱目》則將蟾酥的功效概括為治療癰疽、疔腫、瘰癧等各種惡瘡癬疾,這說明古人早已認識到蟾酥在外科疾病中的重要作用,其強烈的殺菌消腫能力得到肯定。《本草正》與《本草衍義》則著重於蟾酥在口腔疾病上的應用,例如治療風蟲牙痛和齒縫出血,以其微量點敷患處,達到止痛止血的效果。
綜上所述,古籍中記載的蟾酥外用功效主要體現在消腫解毒、殺蟲止痛、溫陽散寒等方面,其應用範圍涵蓋了皮膚、口腔等多個系統的疾病。但需注意,蟾酥毒性較強,外用時需嚴格控制劑量和使用方法,方能發揮其療效,避免不良反應。 古代醫家對其用法的精細描述,也反映出中醫對於藥物毒性與療效的謹慎態度。
蟾酥的古代典籍
蟾酥的現代功效
1. 抗腫瘤
蟾酥中的蟾蜍甙元化合物,經過篩選發現,嚏根草甙元-3醋酸對大白鼠W256腫瘤具有明顯的抑制作用。
蟾酥注射液在體外實驗中顯示,50pg/ml的濃度(相當於生藥量)能夠抑制大鼠氣管的體外誘癌過程。此外,蟾酥還具有逆轉大鼠氣管上皮的異型性鱗狀化生,促進氣管受損黏膜的修復,以及保護氣管上皮正常分化的作用。
2. 其他功效
- 鎮痛與鎮靜催眠作用: 蟾皮製劑,特別是其水溶性成分(I號),可以提高小鼠的痛閾,顯示出一定的鎮痛效果。另一方面,蟾皮的脂質與水溶性混合成分(II號)能顯著提高水合氯醛的入睡率,並延長睡眠時間,暗示其具有鎮靜催眠的潛力。
- 神經系統影響: 蟾蜍色胺是5-羥色胺的衍生物,具有類似於致幻劑LSD的藥理作用,靜脈注射可引起類似麥司卡林的致幻效果,但作用發生和消失更快。蟾蜍靈則可能引起強直性驚厥,並影響腦內乙酰膽鹼的含量,特別是游離乙酰膽鹼。
- 鎮咳作用: 蟾酥的水提液顯示出對二氧化硫引起的小鼠咳嗽具有鎮咳作用。
- 抑制腺體分泌: 蟾毒內酯能抑制汗腺和唾液腺的分泌,且對汗腺的抑制作用可以被二苯基乙內酰脲所拮抗。
- 體內分佈與代謝: 蟾酥口服容易吸收,作用發生和消失均快,無蓄積作用。尾靜脈注射標記的脂蟾毒配基後,肝臟和腸道中的濃度較高,其次是胃、心臟、腎臟、腦部和肌肉。血漿半衰期短,主要通過膽汁和糞便排出。另一研究表明,標記的蟾酥總甙注射液在心臟中的含量最高,其次是脾臟、腦部、肺部、肝臟和腎臟,主要從腎臟排出。蟾酥在體內的具體代謝途徑尚不清楚。
3. 強心作用
中藥蟾酥的強心作用,從現代藥理學角度分析,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 增強心肌收縮力:蟾酥中的蟾毒配基類和蟾蜍毒素類化合物均有直接增強心肌收縮力的作用,且蟾毒配基類作用更為明顯。例如,華蟾毒精在特定劑量下(如4mg/kg)可增加開胸豚鼠的心肌收縮力,而不影響心率。中華大蟾蜍及花背蟾蜍耳後腺分泌物的氯仿提取物(RC和GC)均能增強離體豚鼠心臟的心肌收縮力,給藥後1-2分鐘藥效最強,分別提高心肌收縮力21.2%和41.5%。脂蟾毒甙元也具有顯著加強麻醉開胸大鼠在體心收縮力的作用,並能促進急性缺氧所致衰竭心臟收縮力的恢復。離體豚鼠心臟灌流實驗顯示,含脂蟾毒甙元的溶液灌流1分鐘後,心肌收縮幅度增加 60.1%±30.0%;7分鐘後增加了316.9%±70.9%。靜脈注射脂蟾毒甙元能增強兔的心肌收縮力,峰值在給藥後1分鐘至20分鐘。
- 降低心率:蟾酥中的某些成分,如RC和GC,以及脂蟾毒甙元,具有降低心率的作用。RC和GC均能使豚鼠離體心臟的心率減慢。脂蟾毒甙元靜脈注射可明顯減慢兔心率,3分鐘時降至最低。
- 降低冠脈流量:RC和GC均能降低豚鼠離體心臟的冠流量。
- 心肌保護作用:離體豚鼠心臟灌流試驗表明,脂蟾毒甙元對戊巴比妥鈉和缺氧性心衰均有明顯保護作用。
- 作用機制:有觀點認為,蟾毒甙元加強心肌收縮力的作用機制類似強心甙,即通過抑制心肌細胞膜上的Na+, K+-ATP酶實現。不同種類的蟾毒配基對Na+, K+-ATP酶的抑制率有所不同,以抑制率50%時所需的樣品濃度衡量,各種蟾毒配基的抑制能力存在差異。例如,南美蟾毒精、沙蟾毒精、遠華蟾毒精、蟾毒它靈等化合物均表現出對Na+, K+-ATP酶的抑制作用。
4. 抗休克
蟾酥醇提取物對於內毒素血症所致的休克有顯著療效,能使兔子的動脈壓明顯升高。這種升壓效果的機制可能與外周血管阻力增加以及每搏輸出量增大有關。
此外,靜脈注射蟾酥能夠顯著降低家兔血小板因ADP誘導的聚集程度和速度。這表明蟾酥的抗休克作用可能與其強心、升壓以及抑制血小板聚集等多重作用有關。
脂蟾毒甙元對失血性休克大鼠具有明顯的升壓作用,在給藥後1到3分鐘內升壓效果達到最大,約20分鐘後基本恢復至原有水平。升壓作用的強度與給藥劑量呈正相關。然而,脂蟾毒甙元對大鼠心率沒有顯著影響。
對於正常麻醉開胸或休克家兔而言,脂蟾毒甙元均能非常顯著地升高左心室內壓(LVP),尤其對休克家兔的提升作用更為強大,同時,各項血流動力學參數也呈現出相應的變化。
5. 消炎抗菌
蟾酥中的蟾酥總甙注射液在現代藥理上顯示出以下消炎抗菌功效:
- 抑制多種細菌生長: 蟾酥總甙注射液對多種常見細菌具有抑制作用,具體包括:
- 綠膿桿菌
- 卡他球菌
- 葡萄球菌
- 變形桿菌
6. 抗炎鎮痛
研究表明,中華大蟾蜍分泌物的乙醇提取物和花背蟾蜍分泌物的乙醇提取物均具有抗炎作用,具體表現為抑制足腫。中華大蟾蜍的提取物起效迅速,且作用時間較長,在給予致炎劑後1至4小時內,能顯著抑制大鼠足腫。而花背蟾蜍的提取物起效較慢,其抑制足腫的顯著效果出現在給予致炎劑後的第4小時。此研究揭示蟾酥中的活性成分可能通過不同的作用機制,參與炎症反應的調節,從而達到抗炎的效果。
7. 預防心血管疾病
蟾酥的現代藥理研究指出,其主要有效成分蟾酥素,對預防心血管疾病展現顯著潛力。蟾酥素能多面向作用於脂質代謝,透過降低血清中的總膽固醇與三酸甘油酯水平,有效抑制動脈粥樣硬化的進程。此作用有助於減少脂質在血管壁的堆積,從源頭上緩解血管硬化與狹窄。此外,蟾酥素具有抑制血小板過度活化的功能,能顯著防止血小板凝聚,從而降低血栓形成的風險。血栓是導致心肌梗塞、中風等急性心血管事件的主要原因。蟾酥素通過穩定血管斑塊、減少血栓閉塞,綜合降低心血管事件的發生率。
8. 防癌抗腫瘤
蟾酥之抗癌效用在現代藥理研究中獲得證實。其主要活性成分,如蟾酥素(bufalin)及其多種蟾酥甾體(bufadienolides),展現出多靶點抑瘤潛力。這些化合物能顯著抑制多種惡性腫瘤細胞的增殖,此機制常涉及誘導癌細胞程序性死亡(細胞凋亡)及阻滯其細胞週期於特定階段。此外,蟾酥成分亦能有效抑制腫瘤細胞的侵襲性與遠端轉移能力,此可能透過影響癌細胞的黏附、遷移,甚至干預血管新生過程而達成。更值得注意的是,蟾酥被發現具有調節宿主免疫反應的功效,能增強機體固有免疫和適應性免疫功能,例如活化淋巴細胞、巨噬細胞,並調控細胞因子分泌,從而提升機體對抗癌細胞的能力。此免疫調節特性使其在輔助腫瘤免疫治療方面具備潛力,或能與其他抗癌療法產生協同作用。
9. 抗菌抗病毒
蟾酥主要活性成分蟾酥素、華蟾素等,具廣譜抗菌作用,能抑制多種革蘭氏陽性、陰性細菌及真菌生長,機制可能涉及破壞微生物細胞膜完整性或干擾其代謝。現代藥理研究顯示,其成分對部分病毒(如流感、皰疹)有直接抑制潛力,透過干擾病毒複製或吸附。此外,蟾酥調節免疫功能,增強淋巴細胞、巨噬細胞活性,影響細胞因子,促進機體清除病原體,間接提升抗感染能力。
10. 止痛功效
蟾酥的止痛功效源於其複雜而多重的作用機制。其活性成分,特別是蟾酥毒素(bufadienolides),在現代藥理學研究中被證實能顯著影響神經系統。這些化合物能夠抑制疼痛訊號在周邊與中樞神經系統中的傳導,透過調控離子通道、干預神經遞質釋放等方式,直接降低感覺神經元的興奮性,從而達到阻斷疼痛傳遞的效果。
蟾酥對中樞神經系統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這有助於緩解多種形式的疼痛,包括頭痛、牙痛和經痛等。此外,其顯著的抗炎作用是其止痛功效的另一重要基礎。蟾酥能有效調節體內炎症反應,減少促炎細胞因子和炎症介質的釋放,進而減輕組織的紅腫、熱痛,對於風濕性關節炎、痛風等炎症所引起的疼痛尤其有助益。這種結合神經傳導抑制與抗炎作用的機制,使得蟾酥具備廣泛的止痛潛力。
蟾酥的運用方法與用量
外用:適量,研末調敷,或摻膏藥內貼、心力衰竭、休克等症。
蟾酥的炮製
蟾酥製法
-
酒蟾酥:
- 取蟾酥塊搗碎,置磁盆中。
- 加入白酒浸漬,時時攪動。
- 至全部溶化成稠膏狀,取出置盆中。
- 放通風潔凈處晾乾,碾成細粉。
- 比例:每蟾酥10斤,用白酒20斤。
-
乳蟾酥:
- 系用鮮牛奶浸漬,製法同上。
- 夏季炎熱時不宜採用,因易於酸敗。
- 比例:每蟾酥10斤,用鮮牛奶20斤。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中藥【蟾酥】使用注意事項
- 外用不可入目:蟾酥具有毒性,若接觸眼睛恐造成嚴重傷害。
- 孕婦和哺乳期婦女不宜使用:蟾酥成分可能會通過胎盤或母乳傳遞給胎兒或嬰兒,影響其健康。
- 肝腎功能不佳者不宜使用:蟾酥會加重肝腎負擔,不宜用於此類人羣。
- 對蟾酥過敏者不可使用:過敏體質者使用蟾酥可能引起過敏反應。
- 心臟病、高血壓、低血糖等疾病患者不宜使用:蟾酥的藥性可能加重這些疾病症狀。
- 使用時不可超過劑量:蟾酥過量使用會對身體造成傷害,應嚴格按照醫囑服用。
蟾酥相關的方劑
蟾酥可治療的相關疾病
蟾酥含有的化學成分
蟾毒靈(Bufalin), 遠華蟾毒精(Telocinobufagin), 日本蟾毒它靈(Gamabufotalin), 蟾毒它靈(Bufotalin), 嚏根草甙元(Hellebrigenin), 蟾毒它裏定(Bufotalidin), 沙蟾毒精(Arenobufagin), 偽異沙蟾毒精(ψ-Bufarenogin), 脂蟾毒甙元(Resibufogenin), 華蟾毒精(Cinobufagin), 華蟾毒它靈(Cinobufotalin), 羥基華蟾毒精(Cinobufaginol), 南美蟾毒精(Marinobufagin), 脂蟾毒精(Resibufagin), 蟾毒靈-3-辛二酸精氨酸酯(Bufalin-3-octanedioic acid arginine ester), 蟾毒配基脂肪酸酯(Bufadienolide fatty acid esters), 蟾毒甙元硫酸酯(Bufadienolide sulfates), 日本蟾毒它靈-3-酸性辛二酸酯(Gamabufotalin-3-acidic octanedioate), 沙蟾毒精-3-酸性辛二酸酯(Arenobufagin-3-acidic octanedioate), 脂蟾毒甙元-3-酸性丁二酸酯(Resibufogenin-3-acidic succinate), 5-羥色胺(5-Hydroxytryptamine), 蟾蜍色胺(Bufotenine), 蟾酶施銨(Bufotenidine), 蟾蜍硫堇(Bufothionine), 脫氫晚蜍色胺(Dehydrobufotenine), 膽甾醇(Cholesterol), 7α-羥基膽甾醇(7α-Hydroxycholesterol), 7β-羥基膽甾醇(7β-Hydroxycholesterol), 麥角甾醇(Ergosterol), 菜油甾醇(Campesterol), β-谷甾醇(β-Sitosterol)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