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姚氏蟾酥丸中包含蟾酥,主要原因有二:
一、 蟾酥性寒,善於解毒消腫:蟾酥為蟾蜍的耳後腺及皮膚腺分泌的白色漿液,性寒、味苦,具有解毒消腫、止痛止癢、抗癌等功效。對於癰疽、疔瘡、瘰癧、無名腫毒、皮膚濕疹等毒邪侵犯所致的疾病,蟾酥能起到較好的治療效果。
二、 蟾酥配合其他藥物,可增強療效:姚氏蟾酥丸中除了蟾酥之外,還包含其他中藥材,這些藥材與蟾酥相互配合,可以起到協同作用,增強藥效,使藥效更加顯著。例如,一些藥材可以幫助蟾酥更好地發揮解毒消腫的功效,而另一些藥材則可以緩解蟾酥的毒性,使藥物更加安全有效。
姚氏蟾酥丸中加入雄黃,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毒性相剋: 蟾酥性寒,毒性較烈,易傷正氣。雄黃性溫,亦具毒性,但能解蟾酥之毒,起到解毒護正的作用。兩者相配,可減輕蟾酥的毒副作用,提高藥效安全性。
- 增強療效: 雄黃具有燥濕殺蟲、解毒消腫的功效,與蟾酥合用,可增強其祛風止痛、消腫止痛、解毒散結的功效,對於治療風濕痺痛、瘰癧、癰腫等病症效果更佳。
姚氏蟾酥丸中加入硃砂,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鎮心安神: 硃砂性寒,味甘,入心經,具有鎮心安神之效。蟾酥亦有毒性,可引起心悸、煩躁等症狀。硃砂可與蟾酥相配,平衡其毒性,並起到鎮心安神的作用,緩解由蟾酥引起的不安症狀。
2. 抑菌止癢: 硃砂具有一定的抑菌作用,可抑制細菌生長,減輕皮膚炎症。蟾酥則具有止癢消腫之效。兩者合用,可有效抑制皮膚感染,減輕瘙癢症狀,促進傷口癒合。
姚氏蟾酥丸中加入木香,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作用:
- 行氣止痛:木香味辛、苦,性溫,入脾、胃經,具有行氣止痛之效。蟾酥性寒,善於清熱解毒,但亦可導致寒凝氣滯。木香可溫中理氣,緩解蟾酥的寒性,防止其寒凝氣滯,導致腹痛等副作用。
- 健脾助消化:木香還具有健脾和胃、消食導滯的功效。蟾酥入脾胃,可能引起脾胃虛弱、消化不良等症狀。木香可增強脾胃功能,促進消化吸收,防止蟾酥對脾胃的損害。
因此,姚氏蟾酥丸中加入木香,可有效減輕蟾酥的寒性副作用,並增強其療效。
姚氏蟾酥丸中加入丁香,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溫中止嘔: 丁香性溫,味辛,入脾胃經,具有溫中止嘔的作用。蟾酥性寒,容易引起胃寒嘔吐,而丁香可以溫暖脾胃,緩解蟾酥的寒性,防止其引起嘔吐等副作用。
2. 增強藥效: 丁香具有行氣止痛、溫中散寒的功效,可以促進蟾酥的藥效發揮。蟾酥具有解毒消腫、止痛化瘀的作用,而丁香可以協助蟾酥更好地發揮這些功效,提高藥效。
姚氏蟾酥丸中加入蒼朮,主要是為了燥濕健脾。蒼朮性溫燥,善於燥濕化痰,對於因濕邪困脾、脾氣不運導致的痰濕阻滯、脘腹脹滿等症狀,有良好的緩解作用。
此外,蒼朮還有健脾開胃的作用,可以增進食慾,幫助消化吸收。蟾酥性寒,易傷脾胃,加入蒼朮可以緩解蟾酥的寒性,保護脾胃,使藥性更平和。
姚氏蟾酥丸中加入滑石,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利水滲濕,清熱解毒: 滑石性寒,入肺、膀胱經,具有利水滲濕、清熱解毒的功效。蟾酥性寒,毒性較強,容易引起濕熱內蘊,滑石可以輔助蟾酥清熱解毒,並利水排毒,減輕蟾酥的毒副作用。
- 潤滑腸道,助藥物下行: 滑石表面光滑,可潤滑腸道,幫助藥物順利下行,提高藥效。由於蟾酥毒性較強,需謹慎服用,滑石有助於緩解藥物刺激,減少對腸胃的傷害。
姚氏蟾酥丸中加入麝香,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通竅開閉,引藥入經: 麝香性溫香燥,走氣血,能通經絡,開閉竅,有助於促進藥物成分更好地穿透組織,直達病竈。
- 增強活血化瘀功效: 蟾酥本身具有解毒消腫、活血化瘀的作用,而麝香亦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功效,兩者相輔相成,能更好地發揮藥效,治療跌打損傷、風濕痺痛等疾病。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姚氏蟾酥丸之傳統功效與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暑月食涼飲冷,食物不慎,兼吸穢惡,成痧脹腹痛,或霍亂吐瀉」。傳統中醫認為,暑月濕熱交蒸,人體易感穢濁之氣,若過食生冷或腐敗食物,導致中焦氣機逆亂,陰陽失調,引發痧脹(類似急性胃腸炎伴隨絞痛)或霍亂(暴吐暴瀉)。該方以 芳香辟穢、解毒止痛、理氣化濕 為核心,針對暑濕穢濁壅滞所致的急症,能迅速開竅醒神、調暢氣機。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君藥:蟾酥(杜蟾酥為佳)
- 性辛温有毒,能 辟穢解毒、開竅醒神,尤善治痧脹腹痛。《本草綱目》載其「治發背疔瘡,一切惡腫」,此處取其迅猛通閉之力,解除穢濁鬱遏之證。
臣藥:雄黃、朱砂
- 雄黃 辛温,燥濕殺蟲、解毒避穢,與蟾酥協同強化辟穢之功;
- 朱砂 鎮心安神,兼解蟲毒,防穢惡之氣擾亂心神。
佐藥:木香、丁香、茅朮、滑石
- 木香、丁香 辛香行氣,溫中止痛,化解寒濕凝滯引起的腹痛嘔逆;
- 茅朮(蒼朮) 燥濕健脾,針對暑濕困脾;
- 滑石 甘寒利濕,導濕熱從小便出,與辛温藥配伍,防燥熱傷津。
使藥:麝香(當門子)
- 通行十二經,開竅醒神,助蟾酥迅散穢濁,其走竄之性可引諸藥直達病所。
配伍特點與方義
- 辛香溫通為主:全方多辛温香燥之品(蟾酥、雄黃、麝香、丁香等),集中攻逐陰寒穢濁,符合「痧脹宜芳香開閉」之理。
- 「通」法為要:通過開竅(蟾酥、麝香)、行氣(木香、丁香)、利尿(滑石)多途徑排邪,恢復氣機升降。
- 丸劑設計:黍米大之小丸,配合火酒送服,取其急症速效。外用朱砂掛衣,既增鎮靜之效,亦助防腐保存。
推論可能功效延伸
此方除主治所述症狀外,或可應用於 山嵐瘴氣、水土不服所致吐瀉,及 某些疫癘初起見脘腹絞痛者。然須辨證屬 寒濕穢濁内閉,若熱毒熾盛或陰虛者非宜。
傳統服藥法
杜蟾酥(燒酒浸烊,如無杜酥,可以東酥加倍)2兩,明雄黃(研)2兩,朱砂(飛)2兩,木香(曬)4錢,丁香(曬)4錢,茅朮(炒)4錢,滑石(飛)4錢,當門子1兩。
上各為極細末,和入蟾酥杵勻為丸,如黍米大,每藥丸就4兩,以火酒噴濕,蓋在碗內,加入飛淨朱砂6錢,竭力搖播,以光亮為度。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孕婦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姚氏蟾酥丸, 出處:《霍亂論》卷下。 組成:杜蟾酥(燒酒浸烊,如無杜酥,可以東酥加倍)2兩,明雄黃(研)2兩,朱砂(飛)2兩,木香(曬)4錢,丁香(曬)4錢,茅朮(炒)4錢,滑石(飛)4錢,當門子1兩。 主治:暑月食涼飲冷,食物不慎,兼吸穢惡,成痧脹腹痛,或霍亂吐瀉。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