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痧散

白痧散

BAI SHA S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3

寒性指數

11

熱/寒比例

偏熱 (1.18)

複方歸經比例

心經 28%
肺經 25%
脾經 17%
肝經 15%
胃經 13%
心經
肺經
脾經
肝經
胃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白痧散方中包含半夏,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化痰: 白痧散主要用於治療暑熱感冒所致的痧症,而半夏性寒,具有清熱化痰、止嘔降逆的功效,可有效清除暑熱,緩解痧疹症狀。
  2. 燥溼止嘔: 暑熱常伴隨脾胃溼熱,導致嘔吐、腹脹等不適。半夏能燥溼止嘔,緩解脾胃溼熱,從而改善嘔吐症狀,提高整體療效。

因此,半夏作爲白痧散的重要組成部分,發揮着清熱化痰、燥溼止嘔的功效,有效治療暑熱感冒所致的痧症。

白痧散方中加入川貝母,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化痰: 川貝母性寒,味甘苦,入肺經,具有清熱化痰、止咳平喘的功效。白痧散主治白喉,症狀多為咽喉腫痛、聲音嘶啞、痰粘難咳,川貝母可以清熱解毒,化痰止咳,緩解病症。
  2. 利咽開音: 川貝母還能潤肺利咽,開音通竅。白喉患者常伴有聲音嘶啞、咽喉疼痛等症狀,川貝母可潤喉開音,緩解不適,利於患者康復。

白痧散方中含有硼砂,其主要原因有二:

  1. 清熱解毒: 硼砂性寒,具有清熱解毒之效,可針對白痧所致的熱毒症狀,如發熱、口渴、咽喉腫痛等,起到清熱瀉火、解毒消腫的作用。
  2. 燥濕止癢: 白痧常伴隨皮膚瘙癢,而硼砂亦有燥濕止癢的作用,可有效緩解皮膚不適,促進傷口癒合。

然而,硼砂屬於有毒物質,使用需謹慎,應在醫師指導下服用,不可自行配製或服用。

白痧散中加入麝香,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芳香開竅,解毒闢穢:麝香性溫,味辛,入心、脾經,具有芳香開竅、解毒闢穢之功效。白痧散治療的是痧症,其病機多爲暑熱疫毒侵襲,導致氣血瘀滯,經絡阻塞,而麝香能通透經絡,開宣氣血,並能解毒闢穢,驅除病邪,故爲白痧散中不可或缺之藥。

2. 醒神止痛,迅速見效:白痧散中常配伍有其他芳香開竅藥,如薄荷、蘇葉等,麝香加入其中,能增強開竅醒神、止痛的效果,使藥物更迅速見效,緩解患者因痧症帶來的疼痛、昏迷等症狀。

白痧散中含有冰片,主要原因有二:

其一,冰片性寒涼,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功效。白痧散的主要功效為清熱解毒,而冰片能有效抑制病菌生長,消散毒素,從而緩解發熱、咽痛、口渴等症狀。

其二,冰片能迅速穿透皮膚,直達病竈,促進藥效發揮。白痧散多用於治療外感熱毒所致的疾病,如咽喉炎、扁桃體炎等。冰片能快速滲透至咽喉部位,發揮其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作用,達到快速緩解病症的效果。

白痧散中加入牛黃,主要基於其清熱解毒、開竅醒神的功效。

牛黃為牛膽結石,性寒,味苦,歸心、肝、膽經。其具有清熱解毒、鎮驚開竅、豁痰散結之效。白痧散主要用於治療熱毒蘊結、心神不寧、口渴煩躁、舌苔黃膩等症狀,牛黃在此方劑中起到清熱解毒、開竅醒神的作用,可有效緩解患者的熱毒和神志不清等症狀,幫助疾病恢復。

中藥方劑[白痧散]的組成中包含[蟾酥],因為蟾酥具有解毒消腫、止痛的作用。蟾酥能夠有效去除體內的毒素,改善由於毒素引起的腫脹和疼痛問題。在[白痧散]中,蟾酥的加入能夠增強方劑的解毒消腫和止痛效果,幫助提升健康狀況。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白痧散」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解析

「白痧散」主治範圍廣泛,主要針對 外感暑熱、穢濁之邪閉阻氣機 所引發的急症,其症狀特點如下:

  1. 暑熱穢濁內閉

    • 「傷暑受熱」、「霍亂痧脹」、「瘟疫穢氣」反映此方多用於夏季暑濕或疫癘之氣侵襲,導致氣機逆亂,常見吐瀉、腹痛、胸悶等。
    • 「中風昏厥,不省人事」則屬邪熱蒙蔽心竅的危重症候,需速開竅醒神。
  2. 氣滯血瘀經絡

    • 「絞腸腹痛」多因暑濕穢濁阻滯腸胃,氣血不通,甚至肌肉痙攣(古代稱「痧症」)。
    • 「頭暈鼻塞」為清陽不升、濁陰上犯之象,與現代「急性胃腸型感冒」或「中暑」類似。
  3. 急症急救特性
    此方設計為 「吹鼻」與內服並用,屬「急救開竅劑」,類似「行軍散」、「痧藥」等傳統痧症用藥,強調 通竅、化濁、解毒 以救急。


二、組成藥物功效與配伍邏輯

(1)開竅醒神,通閉止痛

  • 麝香:辛溫走竄,通十二經,開竅醒神,為急救要藥,能迅速緩解昏厥、腹痛。
  • 冰片:辛涼透散,助麝香開竅,兼清熱解毒,針對暑熱蒙蔽心竅之頭暈神昏。
  • 蟾酥:辛溫有毒,善通閉止痛,傳統用於痧脹腹痛、吐瀉不止,具強心、鎮痛作用。

(2)化痰散結,降逆止嘔

  • 生半夏:辛溫燥烈,化痰降逆,止嘔開痞,針對「胸悶嘔吐」之痰濁中阻。
  • 川貝母:甘涼潤肺,化痰散結,與半夏配伍,一溫一涼,調節痰熱與寒濕。
  • 月石(硼砂):清熱化痰,解毒防腐,外用吹鼻可刺激黏膜促醒,內服緩解痰熱壅滯。

(3)清熱解毒,涼肝定驚

  • 西牛黃:苦涼清心,豁痰定驚,助麝香、冰片解熱毒、防熱極生風,針對昏迷抽搐。

(4)整體方義

此方以 「辛香走竄」為主,透過藥物揮發性成分(如麝香、冰片、蟾酥)刺激鼻竅或黏膜,達到 「通則不痛」 的效果:

  1. 外治吹鼻:利用芳香開竈之性,直接刺激鼻腔神經,反射性調整中樞,促醒神智。
  2. 內服調下:藥物組合能 降逆止嘔(半夏)、通絡止痛(蟾酥)、化濁解毒(硼砂、牛黃),針對暑濕穢濁內蘊的病理核心。

三、治療原理推論

從現代角度解讀,「白痧散」可能作用於以下機制:

  1. 調節中樞神經:麝香、冰片能透過血腦屏障,興奮或抑制神經活動,改善意識障礙。
  2. 抗炎鎮痛:蟾酥、半夏具有局部麻醉與鎮痛效果,緩解胃腸痙攣性疼痛。
  3. 抗菌抗病毒:硼砂、牛黃對部分病原微生物有抑制作用,符合「瘟疫穢氣」的防治概念。

此方體現中醫 「急救先通竅」 的思路,適用於 氣機驟閉、痰濁壅盛 的實證,虛證或陰虧者不宜。

傳統服藥法


生半夏4兩, 川貝母2兩, 月石2兩, 麝香4錢6分, 梅冰片4錢2分, 西牛黃2錢, 杜蟾酥9錢。
上藥各為細末,和勻,玻璃瓶封固。
每用少許,吹入鼻孔。病重再服1分,涼開水調下。
孕婦忌內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有毒,使用時應遵醫囑。

相關疾病


暈眩梅尼爾氏病腹痛動脈粥樣硬化肺炎胰臟炎霍亂鼻塞慢性腎衰竭細菌性食物中毒鼻咽腫瘤鼻咽惡性腫瘤(鼻咽癌)四肢麻痺癱瘓腦內出血腦動脈阻塞腦血栓塞鼻息肉嘔吐上吐下瀉胸悶脹

相同名稱方劑


白痧散, 出處:《全國中藥成藥處方集》(杭州方)。 組成:生半夏4兩,川貝母2兩,月石2兩,麝香4錢6分,梅冰片4錢2分,西牛黃2錢,杜蟾酥9錢。 主治:傷暑受熱,霍亂痧脹,絞腸腹痛,胸悶嘔吐,頭暈鼻塞,瘟疫穢氣,中風昏厥,不省人事。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