棘剛子丸

棘剛子丸

JI GANG ZI W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22

寒性指數

2

熱/寒比例

極熱 (11.00)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28%
胃經 25%
心經 17%
肺經 9%
脾經 9%
大腸經 4%
腎經 4%
肝經
胃經
心經
肺經
脾經
大腸經
腎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棘剛子丸中加入麝香,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開竅醒神,活血化瘀:麝香性溫,味辛,具有開竅醒神、活血化瘀、消腫止痛之效。棘剛子丸主治跌打損傷,瘀血腫痛,而麝香能通經活絡,促進血液循環,加速瘀血消散,達到止痛消腫的效果。
  2. 引藥入絡,增強療效:麝香氣味強烈,能引導藥物深入病竈,增強藥效。在棘剛子丸中,麝香能引導其他藥材的藥力直達病所,使其發揮更強的療效,加速傷患恢復。

棘剛子丸是一種中藥方劑,其主要成分之一蟾酥,具有特定的藥理作用。蟾酥是由蟾蜍分泌的物質,含有多種生物活性成分,能通過各種途徑發揮效果。首先,蟾酥具有強烈的鎮痛作用,對於緩解疼痛和不適感有良好的效果,這對於許多疾病的治療都能起到輔助作用。

其次,蟾酥在中醫理論中被認為具有解毒和消腫的特性,這使得它在處方中能有效輔助清熱解毒,改善炎症與腫脹現象。此外,蟾酥還有助於增強免疫力,促進身體自我修復,有助於疾病的康復。

最後,蟾酥使用時需謹慎,因其毒性較高,需在專業指導下使用。因此,棘剛子丸中的蟾酥必需經精確計量,以確保療效與安全性的平衡,這樣才能達到預期的治療效果。

棘剛子丸中加入牛黃,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清熱解毒,開竅醒神:牛黃性寒,味苦,入心、肝經,具有清熱解毒、豁痰開竅、鎮驚安神之效。棘剛子丸主要針對熱毒壅盛、神志不清等症,牛黃可清熱解毒,開竅醒神,改善患者神志昏迷、言語不清等症狀。
  2. 化瘀止痛,消腫散結:牛黃亦具有一定的化瘀止痛、消腫散結之效。棘剛子丸中常配伍其他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藥物,牛黃可以增強其藥效,促進瘀血消散,減輕患者疼痛,加速病竈恢復。

棘剛子丸中加入白附子,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祛風濕、止疼痛:白附子性溫,具有祛風濕、止疼痛的功效,對於因風寒濕邪入侵所致的關節疼痛、肢體麻木等症狀,可起到溫經散寒、祛風止痛的作用。
  2. 散結消腫:白附子還具有散結消腫的功效,對於因氣血瘀滯或痰濕凝結所致的腫塊、瘰癧等,可起到化瘀消腫、散結止痛的作用。

棘剛子丸中白附子的加入,與其他藥材相輔相成,共同發揮祛風濕、止疼痛、散結消腫的功效,達到治療目的。

棘剛子丸中包含犀角,主要原因如下:

  1. 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犀角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血之效,可用於治療熱毒熾盛、血熱妄行引起的各種疾病,例如熱病神昏、斑疹出血、吐血、衄血等。
  2. 鎮驚解痙:犀角還具有鎮驚解痙的作用,可用於治療熱病神昏、癲癇、狂躁等疾病。

然而,由於犀牛瀕臨絕種,現今已禁止使用犀角入藥。 醫學界已找到許多替代藥材,例如水牛角、羚羊角等,可替代犀角的功效。

棘剛子丸中加入半夏,主要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降逆止嘔: 半夏味辛性溫,具有降逆止嘔之功,可針對因寒痰阻滯、胃氣上逆所致的嘔吐、眩暈等症狀,與棘剛子丸中其他藥材協同作用,緩解胃腸不適。
  2. 燥濕化痰: 半夏還具有燥濕化痰的作用,能有效祛除痰濕,促進氣機運行,配合棘剛子丸的其他藥材,緩解因痰溼阻滯所致的胸悶、咳嗽等症狀。

總而言之,半夏的加入,不僅可以緩解嘔吐等症狀,還能祛痰化溼,協同棘剛子丸的其他藥材,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分析「棘剛子丸」方劑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治「小兒無辜疳」,臨床表現為:

  1. 面色萎黃:氣血不足或脾胃虛弱,營養不榮於面。
  2. 頭髮枯直:津液虧損,毛竅失養。
  3. 反覆壯熱:疳積化熱,或兼感外邪。
  4. 飲食不化,肌肉消瘦:脾胃運化失常,水穀精微不得輸布,形體失充。

「無辜疳」為古代兒科病名,多因飲食不潔、蟲積或感染所致,其病機核心為 「疳熱夾虛」,既有積滯化熱,又有氣血虧耗。此方以解毒消疳、醒脾開竅為主,兼顧清熱化痰。


二、組成與功效邏輯分析

(1)棘剛子(或水銀)

  • 推測「棘剛子」可能為古代對某種峻烈藥物的別稱(如鉤吻、巴豆等),或代指礦物藥(如輕粉)。
  • 若以水銀代之,則取其 殺蟲攻毒 之效,針對疳積蟲患或熱毒壅滯。
  • 此藥為君,直折疳熱蟲積。

(2)麝香、蟾酥

  • 麝香:辛香走竄,能 開竅醒神、活血散結,助藥力透達。
  • 蟾酥:解毒消腫、止痛,善治疳積癰疽。
  • 二者協同,既可 透邪外達,又能 振奮脾胃氣機,改善食少消瘦。

(3)牛黃、犀角末

  • 牛黃:清心化痰,解熱鎮驚,防疳熱引動肝風。
  • 犀角(今以水牛角代):涼血解毒,針對壯熱發直之血分熱。
  • 此組清熱力強,制約水銀、蟾酥之溫燥。

(4)白附子、半夏

  • 白附子:祛風痰、定驚搐,治痰阻經絡之發直(如驚風痰證)。
  • 半夏:燥濕化痰,和胃降逆,改善飲食不化。
  • 二藥針對 痰濕內阻 之病機,助脾胃運化。

(5)乾豬膽

  • 苦寒清熱,助牛黃、犀角瀉火,兼 潤燥生津(防燥藥傷陰)。

(6)面糊為丸

  • 緩和峻藥毒性,保護脾胃;薄荷湯送服 升散鬱熱,乳汁送服則滋養虛損。

三、治療原理綜論

此方以 「攻毒消疳、清熱化痰」 為主軸:

  1. 攻邪:水銀(或棘剛子)、蟾酥殺蟲解毒;麝香開泄鬱滯。
  2. 清熱:牛黃、犀角涼血;豬膽輔助瀉火。
  3. 化痰:白附子、半夏祛痰通絡,助脾胃復運。
  4. 顧護:面糊、乳汁柔潤調和,防峻藥傷正。

全方適用於 熱毒蟲積與痰濕互結 之疳證,通過解毒、通竅、化痰、涼血,達到「邪去正安」之效。惟需注意,若無明顯毒熱實證,則不宜輕投。

(分析立足古籍記載,未涉及現代安全性討論。)

傳統服藥法


棘剛子(為末,如無以水銀代之),麝香(研),蟾酥(研),牛黃(研)1分,白附子末半兩,犀角末3分,半夏末3分,乾豬膽少許。
上並生用,同為細末,面糊為丸,如黍米大。
每服10丸,薄荷湯送下,乳汁亦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具有一定的毒性,孕婦、小孩、哺乳期婦女慎用。
  • 本方不宜長期服用,以免引起副作用。
  • 本方應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相同名稱方劑


棘剛子丸,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七二。 組成:棘剛子(爲末,如無以水銀代之)1分,麝香(研)1分,蟾酥(研)1分,牛黃(研)1分,白附子末半兩,犀角末3分,半夏末3分,乾豬膽少許。 主治:小兒無辜疳,面黃發直,時時壯熱,飲食不成肌肉。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