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拔疔丹方中包含珍珠,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1. 清熱解毒: 珍珠性寒,味甘鹹,入心、肝經。其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功效,能有效抑制疔瘡的炎症反應,降低其毒性。
2. 平肝潛陽: 珍珠還具有平肝潛陽、鎮靜安神的功效。疔瘡常伴有發熱、煩躁、神志不清等症狀,珍珠可幫助患者平息躁熱,穩定情緒,加速康復。
因此,拔疔丹方中加入珍珠,不僅能有效治療疔瘡,還能減輕患者的痛苦,促進其恢復。
拔疔丹中包含牛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解毒:牛黃性寒,味苦,具有清熱解毒、鎮驚開竅的功效。疔瘡多因熱毒蘊結所致,牛黃可清熱解毒,消散疔瘡,起到治療作用。
- 活血化瘀:牛黃能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疔瘡常伴有局部紅腫疼痛,牛黃可促進血液循環,消散瘀血,緩解疼痛症狀。
因此,拔疔丹中加入牛黃,可發揮其清熱解毒、活血化瘀的功效,有效治療疔瘡。
拔疔丹是傳統中醫中的一種經典方劑,其主要用途是用於治療瘡疤、疔瘡等皮膚病症。其組成中包含蟾酥,這是因為蟾酥具有獨特的藥理特性,可以有效地發揮拔毒化瘡的作用。
蟾酥是一種來自蟾蜍的分泌物,含有多種生物活性成分,如蟾毒和刺臂素等,這些成分能夠促進血液循環,增強免疫功能,並且對於抑制病變局部的炎症有明顯成效。此外,蟾酥還具有一定的抗菌和抗病毒能力,能夠幫助減輕瘡瘍的感染,同時加速治癒過程。
因此,在拔疔丹的方劑中加入蟾酥,可以使其更有效地治療皮膚病症,促進排膿、消腫和加快癒合,展示了中醫在選材和配方上的獨特智慧與實用性。
拔疔丹方中含有麝香,乃因其具有以下功效:
- 開竅醒神,解毒散結: 麝香氣味辛香走竄,能開通經絡,解毒散結,迅速消散疔瘡毒素,並能促進局部血液循環,加速創口癒合。
- 活血止痛,消腫止痛: 麝香能活血化瘀,消腫止痛,對於疔瘡引起的疼痛腫脹有顯著療效,有助於緩解病患的痛苦。
總之,麝香在拔疔丹方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其獨特功效能快速消散疔瘡毒素,減輕疼痛腫脹,促進傷口癒合,是治療疔瘡的有效藥材。
拔疔丹是一種中藥方劑,主要用於治療各類皮膚疔瘡和癰腫。其組成中包含巴豆,原因有以下幾點:
首先,巴豆性熱,能夠有效地祛除體內的寒濕,促進血液循環,並提高身體的免疫力,從而對抗皮膚病變。其次,巴豆所含的有效成分如巴豆油,具有很強的消腫散結作用,能夠加速疔瘡的消退和癒合。最後,在中醫理論中,巴豆的辛熱特性能夠幫助“發散”的功能,進而加速疔腫部位的排膿,達到改善病症的效果。
綜合來看,巴豆的藥理性質及其與其他組成藥材的協同作用,使其成為拔疔丹中的重要成分,有助於提高方劑的療效,促進患者的康復。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拔疔丹」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本方主治「痘疔」,即因熱毒熾盛、氣血壅滯所生之疔瘡腫毒,特指痘瘡(如天花)病程中併發的化膿性感染。其特點為局部紅腫熱痛,頂端堅硬如釘,甚則潰爛流膿。此方透過「拔毒透膿、消腫止痛」之效,適用於疔瘡初期未潰時促其消散,或已潰時助膿血外排,亦可用於陰疽、對口瘡(頸背部癰疽)等重症。
二、組成與治療原理
核心藥對分析
- 巴豆霜:辛熱大毒,攻逐痰涎、瀉下冷積,外用能腐蝕瘡疽、拔毒透膿,為「峻下逐邪」之代表。
- 蟾酥(酒化):辛溫有毒,擅長解毒消腫、麻醉止痛,為傳統「以毒攻毒」治疔要藥,能快速抑制局部炎症。
- 乳香、沒藥(去油):活血行氣、消癰生肌,二藥相輔降低油脂刺激性,增強穿透力,促進膿腫消散。
協同增效配伍
- 雄黃、朱砂:雄黃(明雄)燥濕殺蟲,朱砂(劈朱)解毒鎮驚,共清血分熱毒。
- 輕粉、樟冰(樟腦):輕粉(汞化合物)殺蟲攻毒,樟冰辛香走竄,助藥透皮,兼止癢防腐。
- 麝香(當門子):開竅通絡,引藥直達病所,增強他藥穿透性。
- 露蜂房(焙存性):風藥性升,焙後減其毒性,保留攻毒散結之效,針對深部膿瘍。
劑型設計原理
以蟾酥膏為黏合劑,製成「藥珠」狀小丸,曬乾保存,確保藥性穩定。使用時直接外敷患處,透過局部刺激與藥物滲透,達到「拔毒外出」效果:- 初起磨研:粉末直接接觸皮膚,促其散結。
- 已潰放置:藥物吸附膿液,加速排腐。
- 陰疽大症多粒鋪敷:集中藥力攻堅,突破陰寒凝滯。
三、邏輯推理與功效延伸
此方以「毒藥攻毒」為主軸,結合「辛香走竄」與「活血消瘀」之品,形成「局部強效療法」。其作用層次如下:
- 快速麻醉鎮痛(蟾酥、樟腦、麝香)。
- 腐蝕瘡頂、破壞膿栓(巴豆霜、輕粉)。
- 擴張血管、促進排膿(乳香、沒藥、蜂房)。
- 抑制病原、防止擴散(雄黃、朱砂)。
結論
「拔疔丹」體現中醫「外治消法」之峻猛思路,針對熱毒壅盛或陰寒凝滯之疔瘡,以毒性藥物直接作用病灶,達到「截毒、拔毒、消腫」三重效果,屬古代外科急救用藥範疇。
傳統服藥法
巴豆霜2錢,乳香(去油)2錢,沒藥(去油)2錢,真蟾酥(酒化開,乳成膏)2錢,明雄2錢,樟冰1錢,露蜂房(陰陽瓦焙存性)1錢,劈朱砂1錢,真輕粉5分,當門子5分。
上藥各為極細末,和勻,以蟾酥膏和杵為丸,如藥珠大,曬乾,瓷瓶密貯任用。
疔瘡腫毒初起磨研;已成已潰,用1粒放瘡上,膿血即撥出;如遇陰疽、對口大症,可用10數粒鋪瘡上。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拔疔丹具有一定的毒性,使用時應注意用量,並遵醫囑服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拔疔丹, 出處:《千金》卷二十二。 組成:馬齒莧。 主治:惡露瘡,痘後起疔。
拔疔丹, 出處:《瘍醫大全》卷三十三。 組成:雄黃、朱砂、白芷各等分。 主治:痘疔。
拔疔丹, 出處:《外科方外奇方》卷三。 組成:蜣螂1個(去頭翅),硇砂5分,白信5分。 主治:疔瘡。
拔疔丹, 出處:《痘科金鏡賦集解》卷六。 組成:珍珠1錢,牛黃5分,蟾酥3分,麝香2分,巴豆霜5分,鐵甲將軍5分。 主治:痘疔。
拔疔丹, 出處:《經驗方》卷上。 組成:乳香5錢(去淨油),蟾酥5錢,白信5錢,沒藥5錢(去淨油),丁香5錢,血竭5錢,麝香1分,斑蝥5錢,膽礬2分,雄黃3分,靈磁石5錢,蓖麻仁30粒。 主治:疔瘡,發背,一切腫毒。
拔疔丹, 出處:《瘍醫大全》卷三十四。 組成:巴豆霜2錢,乳香(去油)2錢,沒藥(去油)2錢,真蟾酥(酒化開,乳成膏)2錢,明雄2錢,樟冰1錢,露蜂房(陰陽瓦焙存性)1錢,劈1錢,朱砂1錢,真輕粉5分,當門子5分。 主治:一切疔瘡、無名腫毒初起,已成已潰,陰疽,對口。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