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九丸

中九丸

ZHONG JIU W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1

寒性指數

28

熱/寒比例

(0.39)

複方歸經比例

心經 39%
肝經 29%
胃經 11%
膽經 11%
脾經 8%
心經
肝經
胃經
膽經
脾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中九丸方劑中包含蟾酥,主要源於其具有以下功效:

  1. 解毒消腫:蟾酥性寒,具有解毒消腫、止痛止癢之效,可用於治療癰疽疔瘡、無名腫毒等外傷感染。
  2. 祛風止痛:蟾酥亦可祛風止痛,可用於治療風濕痺痛、跌打損傷等症。

中九丸以蟾酥為君藥,旨在發揮其解毒消腫、祛風止痛的功效,配合其他藥材,達到治療相關疾病的目的。

中九丸方劑中包含熊膽,主要原因有二:

  1. 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熊膽味苦性寒,入心、肝、膽經,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功效,對於熱毒壅盛、癰腫疔瘡、跌打損傷等症狀有顯著療效。中九丸主治熱毒內陷、血瘀腫痛,熊膽的清熱解毒作用與其他藥材相輔相成,提高藥效。
  2. 歷史傳統:熊膽入藥已有悠久歷史,古籍記載其藥效顯著,歷代醫家普遍使用,中九丸配方沿襲古法,保留了熊膽這一重要成分。

然而,近年來由於熊膽來源稀缺且保護動物的觀點盛行,中九丸配方已逐漸減少或剔除熊膽,並以其他藥材替代,以達到相似的療效。

中九丸方劑中加入珍珠,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解毒: 珍珠性寒,味甘,入心、肝經,具有清熱解毒、平肝潛陽的功效。對於因熱毒內蘊、肝陽上亢所致的各種炎症、腫痛、煩躁不安等症狀,珍珠能起到很好的緩解作用。
  2. 安神定志: 珍珠具有鎮靜安神之效,能改善睡眠質量,緩解緊張焦慮,對於心神不寧、失眠多夢、驚悸不安等症狀,珍珠能起到一定的輔助治療作用。

因此,中九丸方劑中加入珍珠,既能清熱解毒,又能安神定志,有助於提升整體療效。

中九丸中包含麝香,主要原因在於麝香的開竅醒神之效。

麝香性溫,味辛,入心、脾、腎經,具有開竅醒神、活血通絡、消腫止痛的功效。中九丸方劑主治中風昏迷、神志不清、口眼歪斜、半身不遂等症狀,而麝香的開竅醒神之效可迅速改善患者神志,並促進血液循環,疏通經絡,幫助患者恢復意識和肢體功能,是方劑中不可或缺的藥材。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中九丸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中九丸為治療陰疽惡毒之方,主治陰寒性質或陰陽夾雜偏陰之瘡瘍。其特徵為:

  1. 陰疽惡毒:指深部膿瘍、結核性潰瘍等病程緩慢、毒性深伏之症。
  2. 漫腫無頭:腫脹範圍彌散,無明顯膿頭,屬陰證瘡瘍之表現。
  3. 晝輕夜重:陰寒病邪夜間加劇,反映正氣不足、邪氣沉伏。
  4. 皮色不變,頑麻木硬:局部皮膚不紅不熱,觸之硬結麻木,屬寒凝血瘀之象。

此方強調「未成者能消,已成者速潰」,顯示其具消散與托毒雙重作用,適合陰證瘡瘍各階段。

方劑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中九丸以「熱性猛藥」為主,配伍「解毒散結」之品,共奏竄絡逐毒之效:

  1. 鍋烈、金丹(金石類藥):

    • 傳統外用治療瘡瘍,具腐蝕膿毒、拔毒生肌之效。內用可能通過強烈刺激促進氣血流通,破除陰寒凝滯。
  2. 石青、銀翠(礦物藥):

    • 石青(或指寒水石)清熱瀉火,銀翠(含銅化合物)可能具殺蟲解毒作用,二者協調藥性,防止過於溫燥。
  3. 蟾酥、熊膽

    • 蟾酥辛溫走竄,善攻毒消腫;熊膽苦寒清熱,共奏解毒消腫、通絡散結之效,兼顧寒熱平衡。
  4. 珍珠、麝香

    • 珍珠收斂生肌,麝香芳香透絡,助藥力深入經絡,促進潰瘍癒合。
  5. 牛黃(血燥者加)

    • 針對血熱毒盛之兼證,清心涼血,防止溫藥助火。

治療原理總析

此方以「溫通攻毒」為核心:

  • 溫熱藥(鍋烈、蟾酥、麝香)破除陰寒凝滯,促進氣血運行。
  • 礦物藥與動物藥協同清解深伏毒邪,兼具腐蝕(消)與生肌(托)之效。
  • 棗泥為丸、朱砂為衣:緩和峻烈藥性,保護脾胃;龍眼肉包服減輕刺激,助藥力緩釋。

適用於陰寒毒邪深伏、氣血凝滯之證,通過熱性藥物激發正氣,促使毒邪外透或潰散。

傳統服藥法


鍋烈6錢,金丹3錢,石青4錢,銀翠4錢,蟾酥2錢,熊膽3錢,珍珠2錢,麝香1錢。
血燥之人可加牛黃。
清血解毒,性熱而猛,竄經走絡,逐毒下趨。
以棗泥為丸,如小黑豆大,朱砂為衣。
每服2-3丸,用龍眼肉包好,白糖開水送服,每日2次。病重者,可服3-4丸。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有毒,慎用。

相關疾病


麻痺癤和癰骨及軟骨之惡性腫瘤(骨癌)

相同名稱方劑


中九丸, 出處:《外科十三方考》。 組成:鍋烈1錢,金丹1錢,銀翠3錢。 主治:陰疽惡毒,及陰陽夾雜症偏於陰者。

中九丸, 出處:《外科十三方考》。 組成:鍋烈6錢,金丹3錢,石青4錢,銀翠4錢,蟾酥2錢,熊膽3錢,珍珠2錢,麝香1錢。 主治:清血解毒,性熱而猛,竄經走絡,逐毒下趨。主治:陰疽惡毒,及陰陽夾雜症偏於陰者。凡漫腫無頭,晝輕夜重,皮色不變,頑麻木硬等症,未成者能消,已成者速潰。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