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英文名稱:Selenarctos thibetanus G. Cuvier Vesica Fellea Ursi Gallbladder of Ursus arctos Linnaeus (Brown Bear)
- 別名:狗熊膽,登倉,狗熊,黑熊,豭羆,豬熊,馬熊,黑瞎子,狗駝子,黃熊,人熊,羆,黑瞎子膽,熊
- 來源:熊科動物黑熊、東北馬熊或棕熊膽囊內的幹燥膽汁。
- 道地藥材:華北地區, 甘肅, 新疆, 陝西, 青海, 西藏, 雲南, 四川, 吉林, 黑龍江, 安徽, 浙江, 江西, 湖南, 湖北, 貴州, 福建, 台灣, 陜西, 西南地區, 東北地區, 華南地區
- 生長環境:林中
- 現代中藥典籍摘錄(請登入點選開啟閱讀)全國中草藥彙編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熊膽的傳統功效
1. 清熱解毒
熊膽,其清熱解毒功效在古代醫籍中多有記載,並非單純針對一種疾病,而是展現出多面向的清熱作用。
《神農本草經疏》指出熊膽性味苦寒,能走肝膽二經,瀉去體內過盛的熱邪。文中以小兒疳積致目翳為例,說明熊膽能清瀉肝、膽、脾三臟的熱邪,達到治療效果。值得注意的是,該書也強調,若目翳非因疳積,而是肝腎兩虛所致,則不宜使用熊膽,需採取滋陰養血的治療方法。這說明熊膽的清熱並非適用所有熱證,需辨證施治。
其他醫籍也從不同角度佐證熊膽的清熱解毒作用。《藥性論》、《新修本草》、《日華子諸家本草》等,皆記載熊膽能治療各種因熱邪引起的疾病,例如小兒疳積、瘡瘍等,顯示其在清熱解毒方面的廣泛應用。 《醫學入門》更提到其可點眼去翳,塗治惡瘡,說明熊膽的清熱作用可外用於治療局部感染。而《本草綱目》則更全面地總結了熊膽的功效,包括退熱、清心、平肝、明目等,再次印證其清熱解毒的藥理特性。 從《本草述鉤元》、《本草求原》、《隨息居飲食譜》等書中關於熊膽治療喉痹、蓄血、血淋、疽等疾病的記載,也能看出熊膽清熱解毒功效的深遠影響,這些疾病的病機都與熱邪相關,熊膽的應用,正體現了其在調節體內陰陽平衡、清除熱毒方面的作用。綜觀各家醫籍,熊膽的清熱解毒功效,體現在它能針對不同臟腑、不同病症的熱邪,發揮其清熱瀉火的作用。
2. 去風止痙
熊膽,自古以來即被視為名貴中藥,其「去風止痙」功效,雖非單方專長,卻可從多部古代醫籍中窺見其作用機理。
《神農本草經疏》指出熊膽苦寒,走肝膽二經,能瀉熱。文中提及熊膽用於小兒疳積導致的目翳,是因為疳積致使肝脾邪熱壅滯,氣血虛弱,熊膽能清瀉肝膽脾的熱邪,使症狀得以緩解。此處並非直接說明「去風止痙」,但暗示熊膽能清熱解毒,而部分痙攣、抽搐等症狀,也與肝膽熱邪有關,因此間接體現其對某些因熱邪引起的痙攣具有緩解作用。
其他典籍則從不同角度佐證熊膽的功效。《藥性論》、《新修本草》、《日華子諸家本草》等都記載熊膽能治小兒疳積、惡瘡等,這些疾病若伴隨痙攣,熊膽的清熱解毒作用也能間接發揮作用。 《醫學入門》中記載熊膽可點眼去翳,說明其能清肝明目,而肝腎虧虛也可能導致痙攣,因此熊膽的清熱作用也能在一定程度上緩解相關症狀。《本草綱目》則更直接地指出熊膽能「平肝」,肝風內動是許多痙攣性疾病的重要病機,因此平肝也就間接地具有止痙作用。
總而言之,熊膽「去風止痙」的功效,並非其主要功能,而是源於其苦寒清熱、平肝瀉火等藥性,在某些因肝膽熱邪或肝風內動引起的痙攣性疾病中,可起到輔助作用。其具體作用機理及臨牀應用,仍需結合其他藥物及整體辨證施治。
3. 清肝明目
熊膽入藥,歷代本草多有記載,其「清肝明目」之效,主要源於其苦寒的藥性。諸多古代醫籍對其功效都有描述,並非單純「清肝明目」這麼簡單,而是針對不同病因,展現其多樣療效。
《神農本草經疏》中指出,熊膽與象膽藥性相似,皆苦寒,能走肝膽二經,瀉去肝膽的過盛之熱。書中特別提到小兒疳積導致目生翳障的情況,認為是肝脾二臟邪熱壅滯所致,熊膽能瀉去這些熱邪,使目翳消除。然而,該書也強調,若目疾非因疳積,而是肝腎兩虛,則熊膽寒涼之性反而不利,需另選溫補藥物。
《本草綱目》則更簡潔地概括熊膽的功效:「退熱,清心,平肝,明目去翳,殺蛔、蟯蟲。」這說明熊膽的「清肝明目」功效,是其整體清熱解毒、平肝瀉火作用的體現,其去翳作用主要針對肝火上炎引起的目疾。其他典籍如《藥性論》、《新修本草》、《日華子諸家本草》、《醫學入門》等,也記載熊膽治療各種炎症、疳疾等,間接佐證其清熱解毒、消炎功效,有助於改善因肝火鬱結而引發的視力問題。
綜觀以上古籍,熊膽的「清肝明目」並非單一作用,而是其清熱解毒、瀉火功效在眼科疾病中的體現,其應用需謹慎,需根據病因病機,辨證施治。 尤其需注意,古代醫籍記載多為經驗總結,現代應用需結合現代醫學知識,切勿自行用藥。
4. 清熱瀉火
熊膽,其「清熱瀉火」功效在古代醫籍中多有記載,並非單指某一類熱症,而是涵蓋多個方面。
《神農本草經疏》將熊膽與象膽相類比,認為其苦寒之性可走肝膽二經,瀉去體內過剩的熱邪。書中特別提到熊膽能治療小兒疳積導致的目翳,認為這是肝脾二臟邪熱壅滯所致,熊膽能清瀉此熱,使症狀得以改善。然而,該書也強調,若目翳非因疳積,而是肝腎兩虛,則不宜使用熊膽,需採用滋陰養血的治療方法。這點說明熊膽的清熱並非適用於所有熱症,需辨證施治。
其他典籍也佐證了熊膽的清熱瀉火功效,但著重點各有不同。《藥性論》、《新修本草》、《日華子諸家本草》等書都提到其治療各種疳疾、瘡瘍的作用,這也與清熱解毒相關。 《醫學入門》則著重其明目去翳的功效;《本草述鉤元》記載其治喉痹;《本草求原》提及其治療蓄血、血淋;《隨息居飲食譜》則記載其可治療疽。 《本草綱目》則將其功效概括為退熱、清心、平肝、明目去翳、殺蟲等,涵蓋範圍廣泛。
綜上所述,熊膽的「清熱瀉火」功效並非單一的,而是通過其苦寒之性,作用於肝膽等臟腑,從而達到清瀉邪熱,治療不同病症的效果。但其應用需謹慎,需根據病症辨證施治,而非一概而論。
5. 平肝息風
熊膽,其「平肝息風」功效在古代醫籍中多有記載,其機理主要與其苦寒的藥性相關。
《神農本草經疏》指出熊膽「氣味與象膽同,其所主亦相似。凡膽皆極苦寒,而能走肝、膽二經,瀉有餘之熱」。這說明熊膽的苦寒之性,能夠直接作用於肝膽二經,清瀉肝膽之熱。肝火旺盛往往導致肝陽上亢,出現肝風內動,引發頭痛、眩暈、抽搐等「肝風」症狀。熊膽清瀉肝火,則能抑制肝陽,達到平肝息風的效果。書中更以小兒疳積導致目翳為例,說明熊膽能瀉肝膽脾之熱,從而改善症狀。但需注意,該書也強調,若目翳非因疳積,而是肝腎兩虛,則不宜使用熊膽。
《本草綱目》則更直接地指出熊膽有「平肝」功效,並佐以「明目去翳」等功效,說明其清肝瀉熱的作用,能有效改善因肝火上亢導致的目疾,間接印證其平肝息風的作用。其他典籍如《藥性論》、《新修本草》、《日華子諸家本草》、《醫學入門》等,雖然著重於熊膽的殺蟲、消腫、治瘡等功效,但這些疾病的產生,也可能與肝火過盛或體內毒素累積相關,因此熊膽的清熱解毒作用,也間接地輔助了其平肝息風的效果。總體而言,古籍記載顯示熊膽平肝息風之效,主要基於其苦寒清瀉肝膽之熱的特性。
熊膽的古代典籍
熊膽的現代功效
1. 解熱作用
天然熊膽、引流熊膽和人工熊膽都具有解熱作用。具體而言,實驗證明,針對啤酒酵母誘導引起的大鼠發熱模型,以2.5g/kg的劑量灌服天然熊膽或引流熊膽,都能夠顯著地抑制發熱反應。此外,針對松節油皮下注射引起的家兔發熱模型,灌服天然熊膽或引流熊膽也表現出一定的解熱效果。另一項實驗顯示,對於2,4-二硝基酚誘導引起的大鼠發熱模型,天然熊膽和人工熊膽同樣具備解熱作用。
這些實驗結果表明,熊膽(無論是天然、引流還是人工合成)具有廣泛的解熱活性,可以有效降低不同原因(如啤酒酵母、松節油和2,4-二硝基酚)引起的實驗動物發熱。
2. 其他功效
抗癌作用(細胞分化誘導):
熊膽能誘導特定癌細胞的細胞分化,使其從惡性狀態轉變為更接近正常細胞的功能。
-
HL-60細胞(人早幼粒白血病細胞系): 在0.4mg/ml的熊膽作用下,超過80%的HL-60細胞能分化為具有單核-巨噬細胞特徵的細胞。這些分化的細胞具有以下特點:
- 能還原硝基藍四氮唑 (NBT)。
- 具有貼壁能力。
- 能吞噬乳膠顆粒。
- α-萘酚醋酸酯酶 (α-NEAE) 和酸性磷酸酶 (ACP) 活性顯著增加。
- 失去自發形成集落的能力,表明其惡性增殖能力受到抑制。
- 細胞增殖明顯受到抑制。值得注意的是,熊膽的濃度對HL-60細胞的作用效果有顯著影響。
-
U937細胞(人組織細胞淋巴瘤細胞系): 在0.4mg/kg的熊膽作用下,約60%以上的U937細胞能分化為在形態和功能上均成熟的單核-巨噬樣細胞。這些分化的細胞具有以下特點:
- α-NEAE和ACP活性顯著增強。
- 細胞吞噬乳膠顆粒能力及溶菌酶分泌顯著升高。
- 細胞表面抗原有所變化。
- 對細胞增殖的抑制效果相對不明顯。
- 小劑量的維生素A酸雖然不能增強熊膽對U937細胞的分化誘導作用,但能提早增加分化成熟的細胞。
抗過敏作用:
熊膽具有顯著的抗過敏作用。在體外實驗中,3×10⁻⁵ g/ml濃度的熊膽能明顯抑制白蛋白攻擊所致致敏豚鼠回腸的收縮反應,抑制率高達85%。這表明熊膽可能通過抑制過敏反應中的某些環節,起到抗過敏的作用。
3. 降血脂
熊膽在中藥理學上,展現出降血脂的潛力,主要透過以下機制:
熊去氧膽酸作為熊膽的主要活性成分之一,能有效抑制膽固醇的合成,並減少膽固醇自腸道的吸收。實驗顯示,給予大鼠每日0.4g/kg的熊去氧膽酸,連續四天,可顯著降低其血液中的膽固醇與甘油三酯濃度。值得注意的是,熊膽在降低甘油三酯方面的效果,在甘油三酯濃度較高時更為突出。
此外,熊膽具有抑制血栓形成的作用。在大鼠頸動脈-頸外靜脈血管旁路血栓形成實驗中,腹腔注射0.2g/kg的天然熊膽,血栓抑制率達到49.7%,而人工熊膽則更高,達到60.5%。
熊膽注射液的靜脈注射,能顯著降低正常大鼠血液中的總膽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以及動脈硬化指數(AI),同時增加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及其與總膽固醇的比值(HDL-C/TC)。在高脂血症模型小鼠和雞的研究中,熊膽注射液在降低總膽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和動脈硬化指數,以及增加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及其與總膽固醇比值方面的作用更為強烈。
4. 鎮痛
熊膽,包括天然熊膽、引流熊膽及人工熊膽,皆顯示出對小鼠自發活動的抑制作用,這暗示了其可能透過影響中樞神經系統來產生鎮痛效果。具體而言,這些熊膽成分能顯著降低小鼠的自發活動,並且能增強閾下劑量水合氯醛的麻醉效果,同時在一定程度上對抗去氧麻黃鹼的中樞興奮作用,這都表明了其具有顯著的鎮靜作用。
此外,熊膽還展現出抗驚厥的作用。天然熊膽或引流熊膽能顯著延長戊四氮所致小鼠驚厥的潛伏期,並降低電驚厥的死亡率。熊膽對戊四氮、異煙肼所致小鼠驚厥的抑制作用,與腦內 GABA (γ-胺基丁酸) 的含量存在平行關係,並且對於士的寧所致小鼠驚厥,熊膽及人工熊膽也能抑制。其抗驚厥作用與其所含的膽汁酸,特別是熊去氧膽酸有關。研究顯示,去氧膽酸鈉能提高士的寧所致小鼠的 LD50,而熊去氧膽酸鈉、鵝去氧膽酸鈉與膽酸鈉合用時,抗驚效果更為顯著。
最重要的是,人工熊膽也具有鎮痛作用,且在某些情況下,其鎮痛效果甚至略強於天然熊膽。雖然文中並未詳細闡述其具體的鎮痛機制,但基於其對中樞神經系統的鎮靜和抗驚厥作用,以及與GABA相關的影響,可以推測熊膽的鎮痛效果可能與調節神經傳導物質、抑制神經興奮性、和/或增強神經抑制性有關。
5. 抗菌
中藥熊膽及其衍生物,包括引流熊膽和人工熊膽,在體外試驗中展現出廣泛的抗菌活性。具體而言,熊膽對以下細菌表現出抑制作用:
- 革蘭氏陽性菌: 甲型鏈球菌、金黃色葡萄球菌、肺炎雙球菌。
- 革蘭氏陰性菌: 大腸桿菌、綠膿桿菌、肺炎克雷伯氏菌、流感嗜血桿菌、卡他球菌。
值得注意的是,天然熊膽和人工熊膽都顯示出對燙傷感染的治療潛力,暗示其抗菌作用可能在臨床應用中具有價值。
6. 抗炎鎮痛
- 抑制血管通透性亢進: 天然熊膽、引流熊膽及人工熊膽均能有效抑制因組織胺皮內注射或醋酸溶液腹腔注射引起的小鼠皮膚或腹腔毛細血管通透性亢進。此功效顯示熊膽能穩定血管內皮細胞,降低血管滲漏,從而減輕炎症反應。灌服天然熊膽或引流熊膽3.5g/kg的劑量,即能觀察到顯著的抑制作用。
- 抑制耳部腫脹: 巴豆油會引起小鼠耳部炎症和腫脹。灌服天然熊膽或引流熊膽3.5g/kg,或腹腔注射160mg/kg或 320mg/kg的人工熊膽,均能顯著抑制二甲苯所致鼠耳炎症,表明熊膽具有抑制局部炎症反應的作用。有研究指出,在抑制巴豆油誘導的耳部腫脹方面,人工熊膽的作用可能強於天然熊膽。
- 抑制足爪水腫: 人工熊膽在抑制鹿角菜膠誘導的大鼠足爪水腫方面,表現出略強於天然熊膽的抗炎效果。這可能與不同熊膽成分或含量差異有關,需要更深入的研究。
- 對肉芽組織增生無明顯作用: 對於大鼠棉球性肉芽組織增生,天然熊膽或引流熊膽均沒有明顯的抑制效果。這提示熊膽的抗炎作用可能主要針對急性炎症反應,而非慢性增生性炎症。
- 抗炎機制非依賴垂體-腎上腺系統: 有研究表明,人工熊膽的抗炎作用主要機制並非通過刺激垂體-腎上腺系統來實現。這意味著熊膽的抗炎作用可能涉及其他途徑,例如直接作用於炎症細胞,或抑制炎症介質的釋放等。
7. 止痛功效
熊膽汁的止痛功效源於其主要成分膽酸和膽汁酸。現代藥理分析顯示,這些膽汁酸可能透過多種機制緩解疼痛。其一,膽汁酸具抗炎作用,能調節炎症反應,減少前炎症細胞因子及疼痛介質的釋放,從而減輕炎症性疼痛。其二,對於內臟疼痛,如中醫所稱的胃痛,部分膽汁酸可能發揮平滑肌鬆弛效果,緩解痙攣性疼痛。這些作用可能涉及影響離子通道或受體,進而調節痛覺傳導。然而,其確切的止痛分子機制仍需進一步深入研究驗證。
熊膽的運用方法與用量
內服:入丸散,0.2-0.5g。外用:適量,研末調敷或點眼。
熊膽的炮製
- 去淨皮膜
- 研成細末用。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熊膽注意事項重點:
- 虛證禁服:體質虛弱者禁服,容易損耗正氣。
- 藥物配伍禁忌:忌與防己、地黃同用。
- 虛象禁用:若有虛熱、陽氣不足的症狀,嚴禁使用。
- 法律問題:由於獵殺熊取膽是非法行為,會對熊的生命和生態系統造成傷害,故不建議使用。
熊膽相關的方劑
熊膽可治療的相關疾病
熊膽含有的化學成分
牛磺脫氧膽酸(Tauro-ursodesoxycholic acid), 牛磺酸(Taurine), 熊脫氧膽酸(Ursodesoxycholic acid), 鵝脫氧膽酸(Chenodesoxycholic acid), 膽酸(Cholic acid), 膽甾醇(Cholesterol), 膽色素(Bile pigments), 鹼金屬鹽(Alkali metal salts)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