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五膽丸中包含龍膽草,主要原因有二:
一、 清熱利濕: 龍膽草味苦寒,善於清熱利濕,且能瀉肝膽之火,對於肝膽濕熱所致的目赤腫痛、口苦咽乾、小便赤澀等症狀有顯著療效。五膽丸主要針對肝膽濕熱所致的膽囊炎、膽石症等病症,龍膽草有助於清熱利濕,緩解病症。
二、 疏肝利膽: 龍膽草還具有疏肝利膽的作用,能夠促進膽汁分泌,利於膽汁排泄,有助於緩解膽囊炎、膽石症所致的腹痛、腹脹等症狀。
五膽丸之組成中含有熊膽,其原因主要有二:
一、 清熱解毒:熊膽性寒,味苦,具有清熱解毒、鎮驚止痛之效。古人認為其可解百毒,用於治療熱毒壅盛、肝膽濕熱等症,而這些病症常伴隨發熱、口苦、黃疸等,五膽丸用熊膽以達到清熱解毒、消炎止痛之效。
二、 鎮痛止痙:熊膽具有鎮痛止痙的功效,對於肝膽濕熱所致的疼痛、痙攣等症狀有一定的療效。五膽丸中加入熊膽,除了清熱解毒外,也希望能發揮鎮痛止痙的功效,減輕病患的痛苦。
五膽丸中加入豬膽,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解毒:豬膽味苦性寒,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功效。其苦寒之性,可清瀉肝膽實熱,並能有效抑制細菌、病毒等病原體的生長繁殖,對於一些熱毒引起的疾病如目赤腫痛、咽喉腫痛、瘡瘍腫毒等有較好的療效。
- 利膽退黃:豬膽具有利膽退黃之功效,能促進膽汁分泌,改善肝膽功能,有助於治療黃疸、肝炎等疾病。其所含膽汁酸成分,亦可促進膽固醇的代謝,預防膽結石形成。
五膽丸中加入蘆薈,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 清熱解毒: 蘆薈性寒,味苦,具清熱解毒之效。五膽丸主要用於治療肝膽濕熱所致的口苦、脅痛、腹脹、黃疸等症狀,而蘆薈的清熱解毒功效能有效抑制肝膽濕熱,緩解相關症狀。
- 瀉下通便: 蘆薈具瀉下通便之效,能促進腸胃蠕動,排除宿便,有助於改善因肝膽濕熱導致的便祕。五膽丸中加入蘆薈,可起到清熱解毒、瀉下通便的雙重作用,更能全面改善肝膽濕熱症狀。
五膽丸中加入麝香,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藥性:
一、開竅醒神: 麝香氣味芳香,性溫,具有開竅醒神之效。對於因痰濁矇蔽心竅、神志不清等症狀,麝香能起到疏通經絡、開竅醒神的作用,有助於恢復患者的神智。
二、活血止痛: 麝香還有活血化瘀、止痛的功效。對於因氣血運行不暢引起的疼痛,麝香能起到疏通經絡、活血化瘀的作用,緩解疼痛。
因此,五膽丸中加入麝香,是為了配合其他藥物,更好地治療相關疾病,發揮其開竅醒神、活血止痛的功效。
五膽丸方劑中加入白礬,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燥濕止瀉:白礬性寒,味酸澀,具有燥濕止瀉之效。五膽丸用於治療濕熱下注,脾虛泄瀉等症狀,白礬可以起到收斂止瀉,燥濕止瀉的作用。
- 清熱解毒:白礬性寒,具有清熱解毒的作用。五膽丸方劑中,白礬可以與其他藥材協同作用,清熱解毒,消除濕熱之邪,進而達到治療疾病的效果。
總而言之,白礬在五膽丸方劑中,主要起到燥濕止瀉、清熱解毒的作用,與其他藥材相輔相成,共同發揮治療效果。
五膽丸中加入荊芥,主要原因在於其 疏散風寒、止咳化痰 的功效。
荊芥性辛溫,入肺經,具有發散風寒、解表、止咳化痰的功效。五膽丸主治肝膽濕熱,而風寒阻滯亦可導致肝氣鬱結,影響膽汁分泌。因此,加入荊芥可以 疏散風寒,解除表邪,促進肝膽氣機疏泄,達到治療肝膽濕熱的目的。
同時,荊芥亦能宣肺止咳,對於伴有咳嗽痰多的患者,也能起到一定的輔助治療作用。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五膽丸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小兒一切疳」,即涵蓋多種小兒疳證。疳證為古代兒科常見病,多因餵養不當、蟲積或脾胃虛弱,導致形體消瘦、腹大青筋、精神萎靡等症。本方尤重「蟲疳」,見於患兒搔抓鼻、眼、指甲及肛門(下部)等行為,提示寄生蟲感染(如蟯蟲、蛔蟲)或濕熱蟲積作祟。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五膽為君:殺蟲清熱,標本兼顧
- 龍膽:苦寒,清瀉肝膽濕熱,治蟲積發熱。
- 虎膽、熊膽、豬膽:均具苦寒之性,傳統認為「膽汁」能殺蟲解毒,尤擅化解寄生蟲(如《本草綱目》載熊膽「殺疳蟲」)。
- 蘆薈(象膽):瀉下通便,驅蟲出腸,兼清肝火。
五膽協同,直折濕熱蟲毒,從肝膽脾胃論治,契合「疳多屬肝脾病」之說。
2. 輔藥助效:開竅散結,固護黏膜
- 麝香:辛香走竄,穿透蟲體竅絡,助藥力深入(如鼻、肛門黏膜),亦能醒神。
- 白礬灰:燥濕殺蟲,收斂瘡瘍,防治蟲蝕黏膜之潰爛。
- 荊芥:祛風止癢,緩解蟲動搔癢,兼為引經藥。
3. 外用設計:直達病所,剋制蟲患
- 石榴根煎膏:石榴根皮含石榴鹼,為古代驅蛔蟲要藥,煎膏黏附藥末,延長局部藥效。
- 穴位給藥:點藥於鼻、腦(囟門)、十指(井穴)、肛門,利用黏膜吸收與經絡傳導,使蟲「聞氣化水」。此為傳統「藥氣薰蒸」思路,結合蟲類畏避苦寒腥臭的特性。
整體治療邏輯
此方以「殺蟲為先,清熱為輔」,外用避開小兒服藥困難,直攻寄生蟲巢穴(腸道、肛周)。其效機理可能包括:
- 毒性作用:膽汁類成分(如熊膽酸)破壞蟲體結構。
- 神經麻痹:麝香、石榴鹼干擾蟲體神經活動。
- 環境改變:苦寒藥改變腸道濕熱環境,使蟲難存。
屬古代「以毒攻毒」與「外治透竅」結合的治法,反映對疳證蟲積的直觀觀察與用藥經驗。
傳統服藥法
龍膽(去蘆頭)1分,虎膽1分,熊膽1分,豬膽1分,蘆薈(亦名象膽)1分,麝香1分,白礬灰1分,荊芥1分。上為末,先取東引石榴根半升碎銼,以水3大碗,煮至半碗,去滓,以慢火煎如膏,下諸藥末,又熬令可丸,即丸如綠豆大,用瓷器中盛。
如患諸疳有蟲者,或揩鼻揩眼,手剜指甲及下部者,取1丸,以荊芥湯化為汁,候兒睡後,點少許於鼻中、腦上、十指、下部中。蟲聞氣皆化為水。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具有一定的毒性,不宜長期服用。
- 孕婦、哺乳期婦女、小兒及過敏體質者慎用。
- 服用本方期間,應注意飲食清淡,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五膽丸, 出處:《聖惠》卷八十七。 組成:豬膽1枚,狗膽1枚,牛膽1枚,鲫魚膽1枚,蝟膽1枚。 主治:小兒渴疳。
五膽丸, 出處:《聖惠》卷八十六。 組成:龍膽(去蘆頭)1分,虎膽1分,熊膽1分,豬膽1分,蘆薈(亦名象膽)1分,麝香1分,白礬灰1分,荊芥1分。 主治:小兒一切疳。
五膽丸, 出處:《銀海精微》卷上。 組成:熊膽1個,黃牛膽2個,青魚膽1個,鯉魚膽2個,青羊膽1個,石決明2兩,夜明砂1兩,麝香少許。 主治:大人、小兒雀目,至申酉日寸不見物者。
五膽丸, 出處:《楊氏家藏方》卷二。 組成:鯉魚膽1枚,雞膽1枚,狗膽1枚,豬膽1枚,羊膽1枚(5膽汁和爲一處),蛇黃5兩(蘸5膽汁,炒煨,膽汁盡爲度)。 主治:心風狂走,癲癇。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