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四靈丸是一種傳統的中藥方劑,其主要成分包括蟾蜍等多種藥材。蟾蜍在中醫中被視為一種重要的藥材,因其具有清熱解毒、活血化瘀的功效。蟾蜍的皮靈性及其分泌物中的生物活性成分,如蟾酥,能夠有效地促進血液循環,消除體內的濕熱,以及改善脾胃功能。
加入蟾蜍至四靈丸中,主要是藉由其獨特的藥理作用來增強整方的療效。四靈丸的主要適應症為脾虛引起的水腫、食慾不振等症狀,而蟾蜍的清熱疏通功能可以幫助排除體內多餘的水分,從而達到消腫的效果。此外,蟾蜍還能增強免疫力,對於長期虛弱的患者來說,能夠提供額外的支持與調理。因此,蟾蜍在四靈丸中的作用是多方面的,既能治療症狀,亦可提升整體的健康狀態。
四靈丸中包含蘆薈,主要考量其以下兩點功效:
- 清熱解毒: 蘆薈性寒,味苦,具有清熱解毒之效,可有效抑制體內熱毒,適用於治療熱毒攻心、心煩不寐、口舌生瘡等症狀。
- 潤腸通便: 蘆薈富含蘆薈大黃素,能刺激腸道蠕動,促進排泄,有效緩解便祕,對於因熱毒積聚引起的便祕尤為有效。
因此,四靈丸中加入蘆薈,可發揮其清熱解毒和潤腸通便的雙重功效,使藥效更加全面,更好地治療相關病症。
四靈丸中含有麝香,主要原因有二:
一、開竅醒神:麝香性極溫,氣味芳香,能開竅醒神,用於治療昏迷、神志不清等症狀,提升藥效。
二、活血通絡:麝香具有活血通絡之效,能促進血液循環,舒筋活絡,並能減輕疼痛,提升藥物穿透力,加速藥效發揮。
四靈丸中以麝香搭配其他藥物,可有效改善患者昏迷、神志不清等症狀,同時緩解疼痛,促進康復。
四靈丸中含有熊膽,其原因如下:
- 清熱解毒:熊膽味苦,性寒,具有清熱解毒之效,可治療熱毒壅盛所致的各種疾病,如咽喉腫痛、目赤腫痛、瘡瘍腫毒等。
- 鎮痛止痙:熊膽亦有鎮痛止痙的作用,可用於治療熱病神昏譫妄、驚癇抽搐、以及因熱毒引起的疼痛等。
由於熊膽的來源問題,四靈丸如今已逐漸被其他中藥材替代,例如牛黃、膽南星等,以減少對熊的傷害,並維持藥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四靈丸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小兒五疳」,為古代兒科常見虛損病證,多因脾胃虛弱、營養失調或蟲積所致。其症狀描述細緻,涵蓋多系統失調:
- 形體羸弱:頭大項細、毛髮焦黃、皮膚乾皴,反映氣血津液虧虛,失於濡養。
- 脾胃積滯:心腹脹滿、瀉利不止,顯示運化失常,或有積熱夾雜。
- 熱毒上攻:鼻下赤爛、口舌生瘡,為虛熱或蟲毒上擾之象。
整體病機屬「本虛標實」,以脾胃虛損為本,夾雜積滯、熱毒或蟲積為標,正合疳證「乾枯焦燥」之特點。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君藥:大蟾(製備後)
- 主用蟾蜍「去四足、內填胡黃末」後煆製,此為關鍵。蟾蜍傳統用於消疳殺蟲、解毒消積(《醫林纂要》載其治小兒疳熱),煆製後毒性降低,保留消積功效。
- 內填「胡黃末」(推測為胡黃連),助清虛熱、除疳熱,與蟾蜍協同攻逐疳積內蘊之熱毒。
臣藥:蘆薈、熊膽
- 蘆薈:瀉肝膽積熱,通腑導滯(《本草備要》稱其「殺疳蛔」),針對疳熱便秘或瀉滯交替。
- 熊膽:清熱鎮驚、解毒(《新修本草》載其療小兒驚癇疳䘌),對治口瘡鼻爛等熱毒上炎。
佐使藥:麝香
- 芳香走竄,通絡開竅,助藥力透達;另能「化蟲」(《證類本草》),協同殺蟲治疳。
組方特點與原理:
- 攻補兼施:全方以攻邪為主(清熱、消積、殺蟲),但煆蟾製法緩和峻性,粥飲送服顧護脾胃,符合小兒「易虛易實」體質。
- 標本並治:蘆薈、熊膽清熱解毒治標,蟾蜍、胡黃末除疳積之本,麝香調暢氣機。
- 蟲類藥為核心:蟾蜍、熊膽均屬動物藥,傳統認為「蟲類走竄」能深入搜剔疳蟲積滯,體現「以毒攻毒」思路。
此方反映古代對疳證「多因夾雜」的認識,通過清熱、消積、殺蟲的組合,針對複雜症狀群。其製藥法(煆蟾填藥)亦彰顯中藥炮製「減毒存效」的智慧。
傳統服藥法
大蟾1枚(去卻4足,劈開腹,去腸肚,入胡黃末1兩在腹內,以線縫合,用濕紙3兩重裹,以泥四面固濟,令乾,微火出陰氣,便以炭火3斤燒令通赤即住,待冷去泥及紙灰,搗細羅為末),蘆薈1分,麝香1分,熊膽1分。上為細末,以面糊為丸,如麻子大。
每服3丸,以粥飲或奶汁送下,日3次。3歲以上加丸服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有毒,使用時應遵醫囑。
- 本方不宜長期服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四靈丸,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八○。 組成:巨勝子1兩,生乾地黃1兩(焙),麥門冬(去心,焙)1兩,白茯苓(去黑皮)3兩。 主治:還元保命,壯氣除風。主治:腎虛。
四靈丸, 出處:《聖惠》卷八十六。 組成:大蟾1枚(去卻4足,劈開腹,去腸肚,入胡黃末1兩在腹內,以線縫合,用濕紙3兩重裹,以泥四面固濟,令乾,微火出陰氣,便以炭火3斤燒令通赤即住,待冷去泥及紙灰,搗細羅爲末),蘆薈1分,麝香1分,熊膽1分。 主治:小兒五疳,頭大項細,心腹脹滿。皮膚乾皴,毛發焦黃,鼻下赤爛,口舌生瘡,瀉利不止,日漸羸瘦。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