蟾蜍的傳統功效
1. 清熱解毒
蟾蜍入藥,歷代醫籍多記載其具有清熱解毒之效,其機理與藥性密切相關。
《神農本草經疏》認為蟾蜍「昧辛氣寒,毒在眉稜皮汁中」,其清熱解毒功效源於其辛寒之性。「辛主散毒,寒主除熱」,故能使邪氣散而不留,達到清熱解毒的效果。此書更進一步說明,蟾蜍能治療癰腫、陰瘡等熱毒傷及肌肉的疾病,正是以「毒攻毒」的原理,快速散熱解毒。
《本草綱目》記載蟾蜍「入陽明經,退虛熱,行濕氣,殺蟲」,說明其清熱作用不僅限於表邪,更能深入陽明經,治療虛熱。此外,其殺蟲功效也間接體現了其對某些感染性疾病的治療作用,例如疳病、癰疽等,這些疾病往往伴隨有熱毒。書中也提到古人以蟾蜍治療犬傷,說明其具有拔毒功效。
《本草經集註》、《本草拾遺》等記載蟾蜍治療溫病生斑,說明其在治療某些熱毒熾盛的疾病方面具有獨特作用。其使用方法多樣,有生用、燒灰敷瘡等,充分說明古代醫家對蟾蜍藥性的深入研究和應用。
綜上所述,古代醫籍對蟾蜍清熱解毒功效的記載,從不同角度闡述了其藥性與功效,無論是其辛寒的藥性,還是其「毒攻毒」的機理,都能說明蟾蜍在治療熱毒相關疾病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不同醫籍對其治療範圍的描述也十分廣泛,涵蓋了多種熱毒病症,印證了其清熱解毒的臨牀價值。 需要注意的是,不同古代典籍對蟾蜍的種類和炮製方法描述不盡相同,需仔細研讀,謹慎使用。
2. 殺蟲消疳
蟾蜍入藥,古籍記載其具有顯著的殺蟲消疳功效,歷代醫家多有論述。
從《神農本草經疏》中可見,古人將蝦蟆與蟾蜍混用,但實際使用多為蟾蜍。其味辛、性寒,具有發汗解毒的功效,能以毒攻毒,治療熱毒引起的癰腫、惡瘡等症。書中特別提到蟾蜍「走陽明而能消積滯」,因此常用於治療小兒疳疾,這也與多數古籍記載相符。 《藥性論》更直接指出蟾蜍能「殺疳蟲」,並可治療因蟲引起的惡瘡。
《本草綱目》則詳細闡述蟾蜍入陽明經,能退虛熱、行濕氣、殺蟲,是治療疳病、癰疽、諸瘡的重要藥物。 書中也提及蟾蜍在治療犬傷方面的應用,佐證其攻毒拔毒的特性。 其他典籍如《日華子本草》、《本草綱目》、《醫林纂要》等,也均記載蟾蜍能治疳氣、小兒疳積、消積滯等,進一步肯定了其殺蟲消疳的功效。
綜上所述,古代醫家普遍認為蟾蜍具有殺蟲消疳的功效,其機理可能與其辛寒性味,以及具有發汗解毒、消積散瘀等作用相關,尤其在治療小兒疳積方面,被廣泛運用。 需注意的是,古籍記載的藥方及用法,需在現代醫學指導下謹慎使用。
3. 消積利水
蟾蜍入藥,在古代醫籍中記載甚多,其「消積利水」功效,主要源於其辛寒之性及攻毒拔毒之效。多部本草典籍都從不同角度闡述了其作用機理。
《神農本草經疏》指出,蟾蜍味辛氣寒,能散熱解毒,以毒攻毒,對於因熱毒侵犯肌肉而導致的癰腫、疽癧等症狀有效。其辛寒之性能發汗,使邪氣散去,胃氣安和,熱病得以退除。重要的是,該書提到近世治小兒疳疾多用蟾蜍,「以其走陽明而能消積滯」,直接點明瞭蟾蜍消積的作用與其經絡循行和藥性有關。陽明經主司運化,積滯多與陽明經氣滯有關,蟾蜍走陽明,故能消積。
《本草綱目》則提到蟾蜍「入陽明經,退虛熱,行濕氣,殺蟲」,進一步說明其消積功效與其祛除濕熱、殺蟲有關。積滯常伴有濕熱,蟾蜍能行濕氣,則有助於消解積滯。此外,《本草綱目》也記載蟾蜍治療「一切五疳八痢」,「五疳」指小兒五種消化系統疾病,而「八痢」則指各種腹瀉,這進一步佐證了其消積止瀉的功效。
其他典籍如《日華子諸家本草》、《本草蒙筌》、《本草正》等,也都提及蟾蜍能治疳氣、小兒面黃癖氣、消癖氣積聚等,再次印證其消積作用。而《山東中草藥手冊》則強調其「強心利尿,治水腫腹水」,這也從側面說明蟾蜍利水功效能輔助消積,因為積滯也可能導致水液代謝異常。總而言之,古籍記載中蟾蜍的「消積利水」功效,是其多種藥理作用綜合體現的結果。
4. 解毒散結
蟾蜍,在古代中醫典籍中被廣泛記載,其解毒散結的功效得到多部古籍的佐證。《本草綱目》指出蟾蜍「入陽明經,退虛熱,行濕氣,殺蟲」,是治療疳病、癰疽、諸瘡的重要藥物,並提及其治犬傷的功效,這與沈約《宋書》中記載的案例相符,說明蟾蜍具有攻毒拔毒的特性。《神農本草經疏》更進一步闡述,蟾蜍味辛氣寒,能以毒攻毒,散熱解毒,其辛寒之性使其能發汗,驅除邪氣,治療熱毒引起的癰腫、陰瘡等症。 該書認為蟾蜍治療小兒疳疾的功效,源於其走陽明經而能消積滯。
多部本草書也記載了蟾蜍的解毒散結作用。《名醫別錄》、《本草經集註》、《藥性論》、《本草拾遺》等記載了蟾蜍治療陰蝕、疽癧、惡瘡、溫病、狂犬病等,說明其應用範圍廣泛,且方法多樣,包括生食、燒灰敷用等。《日華子諸家本草》、《本草蒙筌》等則強調其破瘀結、治疳氣、消腫的功效,《本草綱目》更進一步指出其可治一切五疳八痢、腫毒、破傷風病、脫肛等。《醫林纂要》則精煉地概括了蟾蜍「能散,能行,能滲,而銳於攻毒」的特點。《本草備要》、《本草正》、《本草正義》等也從不同角度闡述了其解毒、消腫、散結的功能,例如消癖氣積聚、破堅等。這些典籍共同印證了蟾蜍在治療各種熱毒、腫毒、積聚等病症中,具有顯著的解毒散結功效。 總體來說,古籍記載的蟾蜍應用,多指向其針對體內毒素及瘀結的治療作用。
5. 驅蟲殺蟲
蟾蜍,在古代中醫典籍中,被廣泛記載具有驅蟲殺蟲的功效。其作用機理,歷代醫家多有論述,雖未有現代科學的明確解釋,但其臨牀應用卻頗為豐富。
《本草綱目》記載蟾蜍「入陽明經,退虛熱,行濕氣,殺蟲,為疳病、癰疽、諸瘡要藥也」,認為其能攻毒拔毒,治療疳病等疾病,這些疾病常與蟲積有關。 《神農本草經疏》則進一步闡述,蟾蜍味辛氣寒,以毒攻毒,能散熱解毒,並指出其治療小兒疳疾的功效,因其「走陽明而能消積滯」。《藥性論》更直接指出蟾蜍「殺疳蟲,治鼠漏惡瘡」,以及燒灰敷治蟲咬引起的皮膚病。
多部典籍,例如《名醫別錄》、《本草經集註》、《本草拾遺》、《日華子諸家本草》、《本草蒙筌》、《本草綱目》、《醫林纂要》、《本草備要》、《本草再新》等,都從不同角度描述了蟾蜍的殺蟲功效,涵蓋了治療小兒疳積、各種瘡瘍腫毒、以及因蟲積導致的腹瀉、痢疾等。 這些記載中,蟾蜍的應用方法也多樣,包括生用、燒灰、研末、搗敷等。 《四民月令》、《隨懇居飲食譜》等則更側重其清熱解毒,殺蟲消腫的整體功效。
總而言之,古籍中關於蟾蜍驅蟲殺蟲的記載,雖然描述方式和側重點有所不同,但都一致肯定了其在治療蟲積相關疾病中的作用。這些記載為現代研究蟾蜍藥用價值提供了重要的歷史參考,值得深入探討其有效成分及作用機制。 然而,需注意的是,古代醫籍記載與現代醫學理念存在差異,需謹慎參考。
6. 利水滲濕
蟾蜍入藥,古籍記載其具有顯著的利水滲濕功效,並非單純依靠現代藥理學角度所能完全解釋,而是基於古代醫家對其藥性與藥效的長期觀察和臨牀經驗總結。
從歷代本草典籍來看,《神農本草經疏》指出蟾蜍「昧辛氣寒」,其利水滲濕的機理,與其辛寒之性密切相關。「辛主散毒,寒主除熱」,說明蟾蜍能通過發散寒邪、清除體內濕熱,以達到利水滲濕的效果。 《本草綱目》提及蟾蜍「退虛熱,行濕氣」,也佐證了其能化解體內濕熱,從而促進水液代謝的功效。 《醫林纂要》更精闢地概括其藥性:「能散,能行,能滲,而銳於攻毒」,強調其利水滲濕的同時,更兼具強力解毒的作用。 《本草備要》則簡潔地歸納為「發汗退熱,除濕殺蟲」。
值得注意的是,古代醫家並未將蟾蜍單純視為利水滲濕藥物,而是根據其辛寒解毒的特性,廣泛應用於治療各種熱毒壅滯導致的水腫、腹水等症。 例如,《山東中草藥手冊》便明確指出蟾蜍具有「強心利尿,鎮痛,治水腫腹水」的功效。 這些記載顯示,古人運用蟾蜍治療水腫腹水,是基於其整體的藥性,而非單一地針對利水滲濕的作用。總體而言,古代文獻中關於蟾蜍利水滲濕的描述,多與其解毒、散熱等功效結合,共同作用於病症的緩解。
蟾蜍的古代典籍
蟾蜍的現代功效
1. 止痛功效
蟾酥,乃蟾蜍頭頂上所分泌之白色液體,中醫認為,蟾酥有散結消腫、清熱解毒、止痛功效。
蟾酥味甘、性寒,歸心、肝、肺經。能夠清熱涼血、祛風止痙、解毒消腫,用於治療熱毒壅盛導致的瘡瘍腫痛、驚風抽搐、破傷風等病症,也可用於治療肝火上炎引起的目赤腫痛、角膜炎等病症。蟾酥還有一定的止痛作用,可用於治療跌打損傷引起的疼痛。
蟾蜍的運用方法與用量
外用:適量,燒存性研末敷或調塗;或活蟾蜍搗敷。內服:煎湯,1只;或入丸、散,1-3g。
蟾蜍的炮製
蟾蜍:刷去灰屑泥土,剪去頭爪,切成方塊。炙乾蟾:將鐵砂倒人鍋內燒熱,取切好的乾蟾放人拌炒,至微焦發泡時取出,篩去鐵砂,放冷。民間有以活蟾蜍,用黃泥徐裹,放火灰中煨存性後,研細人藥者。1.《蜀本草》:《圖經》雲,取日乾及火乾之。一法到去皮爪,酒浸一宿,又用黃精自然汁浸一宿,塗酥炙乾用之。
2. 《綱目》:今人皆風乾,黃泥固濟,煅存性用之。
3. 《得配本草》:陰乾,酒浸三日,焙乾用。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蟾蜍的中藥注意事項
- 表熱之人忌用:蟾蜍性屬溫熱,表熱證患者服用後會加重熱象,故不宜食用。
- 虛脫之人忌用:蟾蜍有毒,虛弱體質者服用後易出現頭暈目眩、脫力等症狀,甚至危及生命。
- 皮膚破損者慎用:蟾蜍分泌的毒素會透過皮膚吸收,皮膚破損者使用蟾蜍可能會導致局部感染或潰爛。
- 孕婦及哺乳期婦女忌用:蟾蜍毒素會影響胎兒和嬰兒健康,孕婦和哺乳期婦女應避免食用。
- 與相剋藥物併服忌用:蟾蜍與某些藥物相剋,服用後會降低藥效或產生不良反應。
- 過量服用忌用:蟾蜍毒性較大,過量服用會引起中毒,甚至危及生命。
- 非正規來源慎用:野生蟾蜍毒性較大,且可能攜帶寄生蟲,非正規來源的蟾蜍不建議作為藥用。
蟾蜍相關的方劑
蟾蜍可治療的相關疾病
蟾蜍含有的化學成分
膽甾醇(Cholesterol), 南美蟾毒精(Marinobufagin), 日本蟾毒它靈(Gamabufotalin), 遠華蟾毒精(Telocinobufagin), 沙蟾毒精(Arenobufagin), 壬酸(Pelargonic acid), 癸酸(capric acid), 正十八烷(Octadecane), 正十九烷(Nonadecane), 正三十烷(Triacontane), 正二十一烷(Heneicosane), 十八碳二烯酸(Octadecadienoic acid)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