蟾皮片

蟾皮片

CHAN PI PI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婦産科學》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8

寒性指數

10

熱/寒比例

偏寒 (0.80)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25%
肺經 25%
心經 25%
肝經 25%
脾經
肺經
心經
肝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蟾皮片是一種重要的中藥方劑,其主要成分為蟾蜍。蟾蜍在中醫理論中具有獨特的藥用價值,因其皮膚分泌物含有多種生物活性成分,如蟾酥,這些成分被認為具有清熱解毒、利尿消腫的效果。此外,蟾蜍還被認為能夠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微循環,對於某些炎症和腫瘤性疾病具有輔助治療的作用。

在傳統中醫的辨證施治中,蟾皮片常用於治療各類熱病、肝腎功能失調及水腫等症狀。透過蟾蜍的特殊成分,能有效幫助人體排出多餘的水分及毒素,進一步提升整體健康。此外,蟾蜍的使用千百年來歸功於其經驗積累,經過長期的臨牀實踐,證實其在中醫中的重要地位。綜上所述,蟾皮片中的蟾蜍組成不僅體現了中醫對於自然藥材的重視,更顯示了其在治療疾病過程中所扮演的關鍵角色。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蟾皮片」分析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古代以乾蟾皮為主之「蟾皮片」,主治「血虛肝旺之外陰白斑症」。此症屬中醫「陰癢」「陰瘡」範疇,多因肝腎陰虛、血虛生風,或肝經鬱熱、濕毒下注所致。其病機核心在於:

  1. 血虛肝旺:陰血不足無法濡養外陰,而肝藏血、主疏泄,血虛則肝失所養,疏泄失常,鬱而化熱化風,故見皮膚乾燥、白斑、瘙癢。
  2. 濕熱瘀毒:肝旺克脾,脾虛生濕,濕熱下注,久而蘊毒,瘀阻陰部肌膚,導致色素脫失或局部潰瘍。

乾蟾皮性味辛涼,有毒,傳統認為能清熱解毒、散結消腫、破瘀通絡,針對血虛肝旺夾濕熱瘀毒之病機,可直折熱毒、活血散結,改善局部氣血瘀滯。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單藥成方之特性
    乾蟾皮為蟾蜍(如中華大蟾蜍)之乾燥表皮,含蟾毒內酯類成分(如華蟾素),具以下作用:

    • 清肝解毒:辛涼入肝經,能清泄肝經鬱火,化解濕毒蘊結於下焦。
    • 活血祛瘀:破血消癥之力可改善外陰白斑之局部氣滯血瘀,促進肌膚代謝。
    • 以毒攻毒:針對濕熱瘀毒膠結之頑症,以輕量毒性藥激發正氣抗邪。
  2. 劑型設計原理

    • 細末或片劑:便於控制劑量(每片1分,約0.3克),避免過量中毒。
    • 水泛為丸:緩釋藥性,減低毒性對胃腸刺激,適合長期調理。
    • 分次化服:日服2次,維持藥力持續作用,逐步化解頑固病邪。
  3. 對應病機的推論
    外陰白斑若見局部粗糙增厚、色白萎縮、灼熱刺痛,屬「瘀毒壅滯」之證。乾蟾皮通過:

    • 抑制局部異常增生(散結)。
    • 改善微循環(活血)。
    • 調節免疫(解毒),可能間接調節肝腎陰虛之本。

總結:此方以單藥直攻病所,針對「標實」(濕熱瘀毒)治急,若配伍養血柔肝(如當歸、生地)或滋腎清熱(如知母、黃柏)之品,或可標本兼顧。其治療原理體現中醫「峻藥緩攻」「以通為補」之思路。

傳統服藥法


乾蟾皮1兩。
上為細末;或軋成片劑,每片1分。
每服5片,日2次;或水泛為丸,每日1錢,分2次化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蟾皮片, 出處:《婦産科學》。 組成:乾蟾皮1兩。 主治:血虛肝旺之外陰白斑症。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