蟾蜍灰散

蟾蜍灰散

CHAN CHU HUI SAN | 更多圖表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8

寒性指數

10

熱/寒比例

偏寒 (0.80)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25%
肺經 25%
心經 25%
肝經 25%
脾經
肺經
心經
肝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蟾蜍灰散」方劑中使用「蟾蜍」作為主要藥材,乃因其具有多重藥用價值。

首先,蟾蜍性寒,味苦,具有解毒消腫、止痛止痙之效。其毒性成分「蟾酥」能活血化瘀、散結消癥,對於治療腫毒、疔瘡、瘰癧等症狀具有一定療效。

其次,蟾蜍皮中富含「蟾衣」,其性涼,味甘,具有清熱解毒、生肌止痛之效,可治療燒傷、燙傷、皮膚潰爛等症。

因此,「蟾蜍灰散」以蟾蜍為主要藥材,旨在利用其解毒消腫、止痛止痙的藥性,治療相關病症。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蟾蜍灰散方劑分析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蟾蜍灰散主要用於治療「狂犬咬人重發者」,即被狂犬(瘋狗)咬傷後,症狀反覆發作的情況。古代醫學認為,此方具有解毒、定驚的作用,能夠防止狂犬病毒擴散或反覆發作。

組成與邏輯推理

藥物組成

  • 蟾蜍:此方唯一成分,以整隻蟾蜍燒炙成灰使用。

可能功效與治療原理

  1. 解毒作用:傳統醫學視蟾蜍為解毒要藥,其皮腺分泌物(如蟾酥)具有強效消腫止痛、解毒闢穢之效。燒炙後,可能保留部分解毒成分。
  2. 心理暗示:「不必令其人知」反映古代醫者或巫醫思維,可能借助隱蔽療法強化心理效果,使患者不自覺接受治療。
  3. 炭化吸附:燒炙成灰後形成的炭化物可能具吸附毒素的功能,或透過消化道吸附狂犬病毒(古人並無微生物概念,而以「毒」概括)。
  4. 火制增效:古代認為燒炙可增強藥物效力,尤其針對「穢毒」,火制可能象徵性強化其闢邪作用。

治療時機

強調「初得嚙便為之」,顯示古人認為早期干預可阻斷病情發展。此邏輯符合現代醫學狂犬病暴露後預防的概念,但古代機制的解釋偏向「解毒防發」。

總結

蟾蜍灰散體現了古代對狂犬病的經驗療法,主要以蟾蜍解毒特性為核心,結合火制與心理層面的隱蔽用藥邏輯。其可能透過生物鹼成分或炭化物理作用,干預毒素擴散,但具體機轉需以現代科學進一步驗證。

傳統服藥法


蟾蜍。
燒炙食之,不必令其人知,初得嚙便為之,則後不發。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同名稱方劑


蟾蜍灰散, 出處:《肘後》卷七。 組成:蟾蜍。 主治:狂犬咬人重發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