蟾礬散

蟾礬散

CHAN FAN SAN | 更多圖表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8

寒性指數

10

熱/寒比例

偏寒 (0.80)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25%
肺經 25%
心經 25%
肝經 25%
脾經
肺經
心經
肝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蟾礬散中含有蟾蜍,其原因主要有二:

一、蟾蜍性寒,能解毒散結,主治癰疽、疔瘡、瘰癧等症。蟾蜍毒素具有抗炎、止痛、抗菌等作用,能有效抑制病竈發展,促進傷口癒合。

二、礬石性寒,能清熱解毒,燥濕止癢,主治濕疹、瘡瘍、疥癬等症。礬石與蟾蜍相配,能增強清熱解毒之力,並兼具收斂止癢功效,共同治療外感熱毒所致的皮膚病。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蟾礬散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記載主治「口舌生瘡」,即口腔或舌部潰瘍、糜爛等病證。中醫認為口舌生瘡多與熱毒上攻、心脾積熱或虛火上炎有關,表現為局部紅腫疼痛、潰瘍凹陷或滲液。蟾礬散為外用法,直接摻於瘡面,利用藥物毒性與收斂作用以「蝕瘡祛腐、清熱解毒」,後以大量清水漱口,避免殘留刺激。

組成與邏輯推理

  1. 膽礬(膽子礬)

    • 性味:酸、辛、寒,有毒。
    • 傳統功效:
      • 外用能「蝕腐生肌」,殺蟲止癢,治口瘡、喉痹、潰瘍。
      • 其寒性可清熱,辛散酸收之力能腐蝕壞死組織、促進瘡面癒合。
    • 原理:膽礬主要成分為硫酸銅,具強效收斂與輕度腐蝕性,可清除瘡面腐敗組織,抑制細菌生長。
  2. 乾蟾(炙蟾蜍)

    • 性味:辛、涼,有毒。
    • 傳統功效:
      • 解毒消腫、破結攻毒,外用治癰疽瘡瘍、疔毒。
      • 《本草綱目》載其能「治一切疳病、惡瘡」。
    • 原理:蟾蜍分泌物含蟾毒配基類成分(如華蟾酥毒基),具局部麻醉、抗炎及抗微生物作用,可減輕疼痛並抑制感染。

配伍邏輯與治療原理

  • 協同作用
    膽礬與乾蟾均為有毒之品,配伍後強化「以毒攻毒」之效。膽礬收斂蝕腐,乾蟾解毒消腫,二者合用可迅速清除瘡面膿腐、減輕腫痛,適合實熱或毒盛型口瘡。
  • 外治特點
    方中藥物毒性較強,故僅外用且須「小豆大」劑量,並以大量清水漱口以避免殘留黏膜。此設計符合中醫「峻藥緩攻」思維,既發揮藥效又降低風險。
  • 適用範圍推測
    此方可能針對「潰瘍深大、久不收口」或「伴隨化膿」的嚴重口瘡,非輕微虛火上炎之證。

總結

蟾礬散以毒藥配伍,通過腐蝕、清熱、解毒三途徑快速消瘡,其原理結合了中醫「祛腐生新」理論與藥物的化學作用,體現古代外治法「直接攻邪」的治療特色。

傳統服藥法


膽子礬1分,乾蟾1分(炙)。
上為末。
每取小豆大,摻在瘡上,良久,用新汲水5升漱口,水盡為度。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蟾礬散, 出處:《聖惠》卷三十六。 組成:膽子礬1分,乾蟾1分(炙)。 主治:口舌生瘡。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