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玉蟾生肌散中包含蟾蜍,主要原因在於其藥性:
- 解毒生肌: 蟾蜍具有解毒消腫、生肌止痛的功效。其毒素經特殊炮製後,可轉化為藥性,能有效治療瘡瘍腫毒、燒傷燙傷等外傷,加速傷口癒合。
- 拔毒去腐: 蟾蜍毒素能抑制細菌和真菌的生長,並促進壞死組織的脫落,有助於清除傷口中的腐肉,為新生組織的生長創造良好環境。
因此,蟾蜍在玉蟾生肌散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是方劑中不可或缺的藥材。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玉蟾生肌散的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瘡毒已去,肉敗未能生新者」,即瘡瘍後期,膿毒已排淨,但傷口潰爛、肌肉組織腐敗難以癒合的狀態。此階段需「生肌斂瘡」,促進血肉新生。方名「生肌散」亦明確指向其核心功效,而「玉蟾」則提示主藥為蟾蜍(癩蟾),古人認為其具解毒消腫、化腐生新之力。
組成與治療原理邏輯分析
1. 主藥:癩蟾與輕粉的炮製
- 癩蟾(蟾蜍):傳統認為其性辛涼,有毒,能攻毒散結,《本草綱目》載其可「拔毒外散」。
- 輕粉(氯化亞汞):具強力攻毒殺蟲、祛腐生肌之效,但毒性劇烈。
- 炮製邏輯:
- 將輕粉填入蟾腹,縫合後以棗肉包裹,外封黃泥煅燒,意在「火制」減輕毒性(棗肉緩和、黃泥吸附毒質),同時融合蟾蜍拔毒與輕粉腐蝕死肌的作用,轉化為「化腐生新」之效。
- 煅燒後研末,使藥性趨於溫和平穩,專注於瘡面修復。
2. 輔藥配伍邏輯
每錢主藥中加入以下細末,協同增效:
- 乳香、沒藥:活血止痛、消腫生肌,改善局部氣血瘀滯,促進新肉生長。
- 黃丹(鉛丹):傳統斂瘡要藥,收濕止血,但現代已知其鉛毒性,需謹慎。
- 海螵蛸(烏賊骨):收濕斂瘡,吸附瘡面分泌物,促進癒合。
- 雄雞肫皮(雞內金):消積化瘀,《本草備要》稱其可「治瘡瘍久不生肌」,取其健運局部氣血之效。
3. 整體作用機理
- 「化腐」階段:輕粉與蟾蜍煅製後,毒性降低但保留攻毒之力,清除殘餘腐敗組織。
- 「生肌」階段:乳香、沒藥活血通絡;海螵蛸、黃丹收斂固澀;雞內金輔助運化氣血,共奏生肌長肉之效。
總結
此方設計體現「先攻後補」思路,以煅製蟾蜍配伍輕粉為核心,祛腐不留邪;輔以活血收斂藥,創造生肌環境,契合中醫「腐去新生」的瘡瘍治療原則,適用於瘡瘍後期氣血不足、瘡口難斂之證。
傳統服藥法
癩蟾1枚。
用輕粉3錢,裝入腹內,線縫其口,扎縛成團,以棗肉搗爛,包蟾在內,裹以熟黃泥包固,炭火燒一晝夜,去泥、棗,為細末,每1錢加乳香、沒藥、黃丹、海螵蛸、雄雞肫皮各3分,研極細。
將瘡口洗淨敷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痲風 [漢生氏病]
相同名稱方劑
玉蟾生肌散, 出處:《慈幼新書》卷十一。 組成:癩蟾1枚。 主治:瘡毒已去,肉敗未能生新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