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蟾散

XIANG CHAN SAN | 更多圖表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8

寒性指數

10

熱/寒比例

偏寒 (0.80)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25%
肺經 25%
心經 25%
肝經 25%
脾經
肺經
心經
肝經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香蟾散方劑中包含蟾蜍,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蟾蜍性寒,善於解毒消腫:蟾蜍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功效,其毒性可用於治療多種疾病,如癰疽疔瘡、無名腫毒、蛇蟲咬傷等,而香蟾散往往用於治療此類症狀。
  2. 蟾蜍與其他藥材配伍,增強療效:蟾蜍與其他藥材配伍,可以發揮協同作用,增強療效。例如,與金銀花、連翹等清熱解毒藥物配伍,可增強其清熱解毒功效。

因此,香蟾散中包含蟾蜍,是基於其藥用價值以及與其他藥材的配伍關係,以達到治療疾病的最佳效果。

主治功效


香蟾散主治功效分析

主治症狀

根據古代醫書記載,「香蟾散」主要用於治療以下症狀:

  • 洞瀉注下:指腹瀉嚴重,如水急速湧出不止,即嚴重腹瀉。
  • 小兒食疳,羸瘦不進乳食:指小兒因脾胃虛弱,消化不良而導致的營養不良,身體消瘦,不願進食。

治療原理

從《小兒衛生總微論方》中關於「香蟾散」的兩則記載,可以看到兩種不同的處方,但都以蟾蜍為主藥,顯示蟾蜍是治療這些症狀的關鍵。

第一則處方直接使用蟾蜍燒成灰,以米湯或水調服。這種用法突出了蟾蜍本身的藥效,針對「洞瀉注下」這種急性症狀。

  • 蟾蜍: 現代藥理研究,蟾蜍具有解毒、消腫、止痛的作用,並可能有抗腫瘤和抗癌的功效。在傳統中醫中,蟾蜍被認為可以作用於脾胃,對於治療因脾胃虛寒、運化失常導致的腹瀉可能有一定的效果。由於洞瀉注下多與脾胃功能失調相關,此處使用蟾蜍可能是利用其解毒、止痛的功效來緩解腹瀉症狀,並調節脾胃功能。

第二則處方則加入了蜣螂、麥櫱、神麯等藥材,用於治療小兒食疳、羸瘦不進乳食等症狀。

  • 蜣螂:有消積化滯的功效,常用於治療小兒疳積。
  • 麥櫱:即麥芽,具有消食和中、健脾開胃的功效。
  • 神麯:是由多種藥物與麵粉或麩皮混合後,經發酵而成的曲劑,具有健脾和胃、消食化積的功效。

此處的「香蟾散」結合了蟾蜍與多種消食化積、健脾和胃的藥物,說明其治療原理是通過多方面調節脾胃功能,改善消化吸收能力,從而治療因脾胃虛弱導致的食疳和消瘦等問題。蟾蜍在此方中可能起到增強整體療效的作用。

總結

「香蟾散」的治療原理主要基於中醫的脾胃理論。通過蟾蜍的解毒、止痛功效,以及配合其他健脾消食藥物,來調節脾胃功能,改善消化吸收,從而達到治療洞瀉注下、小兒食疳等症狀的目的。

傳統服藥法


蟾1只。
於五月五日取之,燒末。
每服1錢,食前米飲調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腹瀉身體消瘦

相同名稱方劑


香蟾散, 出處:《衛生總微》卷十。 組成:蟾1隻。 主治:小兒洞瀉註下。

香蟾散, 出處:《衛生總微》卷十二。 組成:乾蟾1枚(塗酥,炙微黃),蜣螂1分(去翅足,微炒),麥糵1分(微妙),神曲1分(微炒)。 主治:小兒食疳,羸瘦不進乳食。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