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蟾丸

獨蟾丸

DU CHAN WAN | 更多圖表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8

寒性指數

10

熱/寒比例

偏寒 (0.80)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25%
肺經 25%
心經 25%
肝經 25%
脾經
肺經
心經
肝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獨蟾丸中包含蟾蜍,乃因蟾蜍藥性寒涼,具有解毒、消腫、止痛、利水等功效。其毒性主要來自蟾酥,而經過炮製處理,可減低毒性,並發揮藥效。

蟾蜍皮可治療癰疽腫毒、瘰癧等外用疾病;蟾酥則可用於治療跌打損傷、風濕痺痛等內用疾病。獨蟾丸以蟾蜍為主要藥材,結合其他藥材,可針對特定的病症發揮治療作用,例如治療瘡瘍腫毒、風濕痺痛等。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獨蟾丸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專攻「疔腫、背癰及一切癰腫初起」,屬中醫外科急症範疇。疔瘡乃火毒凝聚、血熱瘀滯所致,其勢兇險,古人稱「疔走黃」可致命;背癰(如「搭背瘡」)及癰腫初起,亦多因熱毒壅盛、氣血不通而生。此丸以「蟾眉白汁」為君,取其「攻毒散結、開竅通閉」之性,直接作用於病灶,急瀉火毒,阻截病勢蔓延。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活蟾蜍眉間白汁(天南星科稱「蟾酥」):

    • 性味辛溫大毒,古籍載其「能化一切瘀郁壅滯諸疾」(《本草綱目》)。白汁凝結如粉者,質純而力峻,滲透力極強,可迅速開泄腠理、直達病所。
    • 外用時,透過舌尖黏膜或破口直接吸收,刺激局部氣血湧動,促使「毒隨苦水出」。其苦水滿口現象,實為蟾酥刺激唾液分泌並引發黏膜反應,同時激活身體排毒機制。
    • 納藥於疔頭,則借其腐蝕穿透之性,引毒外發,破壞癰腫熱毒之結構,類似現代「切開引流」之理,但更具「以毒攻毒」之效。
  2. 桑葉或油單紙包裹取汁

    • 桑葉性涼,或能稍制蟾酥辛熱之偏,防其過於燥烈;油單紙(古代防水紙)則取其密閉性,避免白汁揮散,確保藥力凝聚。
  3. 陰乾製丸如綠豆大

    • 陰乾避火氣,存其毒性銳氣;綠豆大小便於含服或納入瘡口,劑量精準,契合「外科用藥貴在峻猛而得當」的原則。

整體治療邏輯:
此方體現「急證用毒藥」的中醫外科思路,以蟾酥之毒破疔瘡之毒,利用其「開竅透毒、腐蝕瘡頭」的特性,從內(舌下吸收)外(瘡口滲透)兩途夾擊,迫使毒邪外透。其效速而專,符合「癰疽初起,當散不當留」的治療準則,然須配合刺瘡排膿等外治法,共奏其功。

傳統服藥法


活蟾(即大壯蝦蟆,通身有塊壘者,大者重五6兩)不拘幾個。
捉住後腳,以大桑葉或油單紙包掩其頭,用鐵釘一個,括取眉間白汁,濺於葉上,凝結如濕真粉,就丸如綠豆大,懸當風處陰乾。
如患疔腫者,以1-2丸置舌尖上,仰臥片時,其苦水滿口,咽下。或以鈹針刺開疔腫頭上,納藥1丸於中,外以薄皮紙貼護之,勿令藥脫落。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同名稱方劑


獨蟾丸, 出處:《醫學正傳》卷六引《瘡瘍集驗》。 組成:活蟾(即大壯蝦蟆,通身有塊壘者,大者重5-6兩)不拘幾個。 主治:疔腫,背癰及一切癰腫初起時。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