蟾肝丸

蟾肝丸

CHAN GAN WAN | 更多圖表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14

寒性指數

9

熱/寒比例

偏熱 (1.56)

複方歸經比例

心經 28%
肝經 28%
胃經 15%
脾經 13%
肺經 13%
心經
肝經
胃經
脾經
肺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蟾肝丸中包含蟾蜍,乃取其肝臟入藥,原因如下:

  1. 解毒消腫: 蟾蜍肝臟具清熱解毒、消腫止痛之效。古籍記載,蟾蜍肝可治癰疽疔瘡、蛇蟲咬傷、跌打損傷等症,其解毒效果顯著。
  2. 利水消積: 蟾蜍肝亦有利水消積之功效。可用於治療水腫、腹水、積聚等病症,有助於改善體內水分代謝,消除積聚。

因此,蟾肝丸中加入蟾蜍肝,旨在發揮其解毒消腫、利水消積之功效,以治療相關病症。

蟾肝丸是一種傳統的中藥方劑,其組成中包含雄黃。雄黃,作為一種重要的礦物藥材,含有硫化物及某些重金屬化合物,具有強烈的藥理活性。在蟾肝丸中,雄黃的主要作用是清熱解毒,驅邪消腫。中醫認為邪氣和熱毒是導致多種疾病的根源,而雄黃能夠有效地對抗這些病理因素,從而促進身體的自我修復。

此外,雄黃還被認為有抗菌、抗病毒的效果,可以提高蟾肝丸在防治某些感染性疾病中的療效。然而,由於雄黃含有砷元素,過量使用可能帶來毒性,因此在配方中需謹慎使用,並強調療程和劑量的把握。蟾肝丸的其他成分與雄黃的協同作用,進一步增強了其治療效果,使其成為中醫藥中重要的一環。這種復方的設計體現了中醫對藥物組合及其功效的深刻理解。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蟾肝丸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主治範疇
蟾肝丸主要針對「癰疽、疔毒、痘疹」等外感熱毒或疫癘之證。中醫理論中,此類疾病多因火熱內蘊、毒邪壅滯所致,臨床表現為局部紅腫熱痛(如癰疽疔瘡),或發熱疹出不透(如痘疹初期)。

  1. 癰疽疔毒

    • 癰疽為氣血瘀滯、熱毒壅結的瘡瘍,疔毒則屬毒邪深重、發病急驟之症。
    • 此方通過「發汗解毒」之力,促使邪毒外透,緩解局部腫痛。
  2. 痘疹不透

    • 痘疹(如天花、麻疹)初期若疹出不暢,屬表邪閉鬱或毒熱內伏。
    • 方中強調以胡荽酒送服,借助胡荽辛香透表之性,助痘疹外發,避免毒邪內陷。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藥物組成與配伍

  1. 蟾肝(主藥)

    • 蟾蜍(癩蛤蟆)之肝膽,古代視其為解毒峻藥。《本草綱目》載蟾蜍「主癰疽疔腫、惡瘡」,其性辛涼,能清熱解毒、散結消腫。端午日取其肝,因古人認為端午陽氣至盛,此時蟾蜍藥性尤強。
  2. 雄黃(輔藥)

    • 辛溫有毒,傳統用於殺蟲解毒、燥濕祛痰。《神農本草經》稱其「主寒熱鼠瘻,惡瘡疽痔」。與蟾肝相配,增強攻毒之力,且能抑制蟾肝寒涼之性,避免過於凝滯。
  3. 朱砂為衣

    • 朱砂性微寒,可鎮心安神、清熱解毒。外裹藥丸,既能防腐,亦能輔助解毒,適用於熱毒擾神之證。

用藥邏輯推理

  • 發汗解毒機理

    • 蟾肝與雄黃均具辛散之性,合用能開泄腠理、促汗出而透邪。蔥酒送服,借酒行藥力、蔥白通陽發汗,助藥勢外達肌表。
    • 痘疹不出時改用胡荽酒,因胡荽(芫荽)辛溫香竄,專擅發表透疹,協同主藥疏通腠理,引毒外散。
  • 攻毒與透邪並重

    • 此方以「毒藥攻毒」為核心,蟾肝、雄黃皆具毒性,但通過配伍與製丸(綠豆大小)控制劑量,以毒攻毒而不過傷正氣。
    • 適用於實熱毒盛之證,尤其強調「透發」,符合中醫「透邪外出」的治療原則,避免毒邪內陷生變。

潛在治療原理

  • 現代觀點推測:蟾肝可能含膽酸類成分,具抗炎、免疫調節作用;雄黃含硫化砷,抑菌抗感染。然古人純以「毒性」與「藥性偏勝」解釋其效,強調以偏糾偏、解毒透邪的傳統思維。

傳統服藥法


蟾肝1具(端午日取),雄黃5錢。
發汗解毒。
搗為丸,如綠豆大,朱砂為衣。
每服3丸,蔥酒送下。如痘疹不出,用胡荽酒送下最妙。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癤和癰麻疹

相同名稱方劑


蟾肝丸, 出處:《醫學入門》卷八。 組成:蟾肝1具(端午日取),雄黃5錢。 主治:發汗解毒。主治:癰疽,疔毒痘疹。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