蟾肝丸

CHAN GAN WAN | 更多圖表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14

寒性指數

9

複方歸經比例

心經 29%
肝經 29%
胃經 17%
脾經 11%
肺經 11%
心經
肝經
胃經
脾經
肺經

最後更新日:2024-05-08

方劑組成解釋

蟾肝丸中包含蟾蜍,乃取其肝臟入藥,原因如下:

  1. 解毒消腫: 蟾蜍肝臟具清熱解毒、消腫止痛之效。古籍記載,蟾蜍肝可治癰疽疔瘡、蛇蟲咬傷、跌打損傷等症,其解毒效果顯著。
  2. 利水消積: 蟾蜍肝亦有利水消積之功效。可用於治療水腫、腹水、積聚等病症,有助於改善體內水分代謝,消除積聚。

因此,蟾肝丸中加入蟾蜍肝,旨在發揮其解毒消腫、利水消積之功效,以治療相關病症。

蟾肝丸是一種傳統的中藥方劑,其組成中包含雄黃。雄黃,作為一種重要的礦物藥材,含有硫化物及某些重金屬化合物,具有強烈的藥理活性。在蟾肝丸中,雄黃的主要作用是清熱解毒,驅邪消腫。中醫認為邪氣和熱毒是導致多種疾病的根源,而雄黃能夠有效地對抗這些病理因素,從而促進身體的自我修復。

此外,雄黃還被認為有抗菌、抗病毒的效果,可以提高蟾肝丸在防治某些感染性疾病中的療效。然而,由於雄黃含有砷元素,過量使用可能帶來毒性,因此在配方中需謹慎使用,並強調療程和劑量的把握。蟾肝丸的其他成分與雄黃的協同作用,進一步增強了其治療效果,使其成為中醫藥中重要的一環。這種復方的設計體現了中醫對藥物組合及其功效的深刻理解。

主治功效


蟾肝丸

蟾肝丸是一種中藥方劑,主要成分是蟾蜍和雄黃。它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殺蟲驅蟲的功效。主治癰疽、疔毒、痘疹等疾病。

蟾蜍

蟾蜍味甘、性微寒,有毒,入肺、脾二經。具有利水滲濕、清熱解毒、消腫及驅蟲殺蟲的功效。主治水濕痰飲、黃疸腹水、瘡毒腫痛、毒蛇咬傷、小兒疳積、蛔蟲、蟯蟲等寄生蟲病,以及驚風、癲癇、熱病、疔瘡、發背、瘰癧、水腫、泄瀉、痢疾、蟲積腹痛、小兒疳積、破傷風等症狀。使用蟾蜍時,需要嚴格按照醫囑,不可擅自服用。

雄黃

雄黃具有止癢、清熱解毒、驅蟲殺蟲、解毒等功效。其辛、溫有毒,歸心、肝經。可治療皮膚瘙癢、蟲疥蟲癬、癰疽壞爛、諸瘡發毒、楊梅瘡等症狀。雄黃還可殺滅各種寄生蟲及蟲卵,古人常以其治療疥蟲、匿瘡、目痛、鼻中息肉等疾病。另外,雄黃外用有消腫解毒、殺菌止癢之效,常治皮膚瘙癢、蚊蟲叮咬、痔瘡出血、口腔潰瘍等症。但須注意用量,過量或長期使用可能導致中毒。

蟾肝丸的功效

蟾肝丸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殺蟲驅蟲的功效。主治癰疽、疔毒、痘疹等疾病。

蟾肝丸的使用方法

蟾肝丸口服,一次6-9克,一日2-3次。

蟾肝丸的禁忌

蟾肝丸有毒,不可久服。孕婦、兒童及哺乳期婦女禁用。

總結

蟾肝丸是一種中藥方劑,主要成分是蟾蜍和雄黃。它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殺蟲驅蟲的功效。主治癰疽、疔毒、痘疹等疾病。使用蟾肝丸時,需要嚴格按照醫囑,不可擅自服用。

傳統服藥法


蟾肝1具(端午日取),雄黃5錢。
發汗解毒。
搗為丸,如綠豆大,朱砂為衣。
每服3丸,蔥酒送下。如痘疹不出,用胡荽酒送下最妙。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癤和癰麻疹

相同名稱方劑


蟾肝丸, 出處:《醫學入門》卷八。 組成:蟾肝1具(端午日取),雄黃5錢。 主治:發汗解毒。主治:癰疽,疔毒痘疹。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