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杏黃膏
XING HUANG GAO | 更多圖表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17
寒性指數
8
熱/寒比例
熱 (2.13)複方歸經比例
心經 33%
肝經 33%
胃經 33%
心經
肝經
胃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杏黃膏中添加雄黃,主要是利用其解毒殺蟲的功效。雄黃性溫,味辛,具有殺蟲止癢、消腫生肌等功效。在古代,雄黃常被用於治療蛇蟲咬傷、皮膚病、瘡瘍等疾病。
杏黃膏常用於治療溼疹、癬症、疥瘡等皮膚病,雄黃可以有效地抑制真菌、細菌的生長,起到消炎止癢、促進傷口癒合的作用。此外,雄黃還可以驅除蚊蟲,起到防蚊止癢的功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杏黃膏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專治「蛇蟲所傷」,古代環境中蛇蟲咬傷常見,且毒性劇烈,需速效解毒。雄黃為傳統解毒要藥,杏核與臘封窖藏之法,可能增強藥性並緩釋其效,緊急時調敷患處,促使毒氣化水外消,符合中醫「以毒攻毒」「外治祛邪」之理。
組成與治療原理邏輯推理:
- 雄黃:性辛溫,有毒,自古為解毒殺蟲聖藥。《本草綱目》載其能「殺百毒,辟百邪」,對蛇蟲之毒具直接抑制效果,外用可阻毒素蔓延。
- 杏核:其竅穴填藥後臘封,或取「杏仁」殘留油脂潤澤之性(即便去仁,竅壁可能殘留),調和雄黃燥烈,避免刺激;另臘封密閉,配合窖藏陰處(向北靜處),似現代「緩釋技術」雛形,使雄黃於潮濕環境中緩緩作用,七七日後藥性更醇。
- 津液調敷:唾液在中醫視為「神水」,可能具微弱溶毒或助滲透之效,強化局部吸收。
整體邏輯:雄黃解毒為核心,杏核臘封為載體,延長藥效活性;窖藏陰處(低溫避光)符合古代藥材炮製思維(如《雷公炮炙論》),推測能減雄黃急性毒性,保留緩效成分。外敷咬傷處,直接作用毒素,促其從組織滲出為「黃水」,體現「毒邪外泄」的治療思路。
重午日製藥之謎:端午節(重午)氣候濕熱,蛇蟲出沒,古人認為此時製藥可「借天時之氣」增強解毒力,或與陽氣最盛時雄黃藥性達巔峰有關,屬時間醫學的應用。
傳統服藥法
杏核7個,真雄黃末。
將杏核磨開一竅,去仁,填真雄黃末其中,次以臘封之,共置一瓦盒內,盒口更須固濟。窖於向北靜處檐下,七七日取出。
要用則旋開1核,以津液調雄黃敷咬處。當不移時,毒氣盡作黃水消去,此藥重午日合。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同名稱方劑
杏黃膏, 出處:《百一》卷十七。 組成:杏核7個,真雄黃末。 主治:蛇蟲所傷。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