蝦蟆膏

蝦蟆膏

XIA MA GAO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理瀹骈文》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6

寒性指數

14

熱/寒比例

(0.43)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22%
心經 22%
肝經 22%
肺經 11%
膽經 11%
腎經 11%
脾經
心經
肝經
肺經
膽經
腎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蝦蟆膏方劑中包含蟾蜍,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一、蟾蜍的藥性: 蟾蜍性寒,味苦,具有解毒、消腫、止痛、抗炎等功效。其毒素主要來自蟾酥,可治療一些皮膚病、腫瘤、風濕病等疾病。

二、蟾蜍的應用歷史: 蟾蜍在中醫藥學中有悠久的應用歷史,早在《神農本草經》中就有記載。古人通過長期臨牀實踐,發現蟾蜍對治療一些疾病具有顯著效果,因此被廣泛應用於各種中藥方劑中。

蝦蟆膏中包含鉛丹,主要源於古人對鉛丹的認識偏差及對外用藥物的理解侷限。

其一,古人認為鉛丹具有燥濕殺蟲、解毒止痛的功效,用於治療皮膚病、外傷感染等。而蝦蟆膏原本針對皮膚病,因此加入鉛丹以期增強療效。

其二,古代藥物學未發展出現代的藥理學概念,對藥物毒性認識不足。鉛丹具有強烈毒性,長期使用會造成鉛中毒,但古人僅憑經驗觀察,未深入研究其副作用,導致鉛丹被廣泛使用於外用藥物中。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蝦蟆膏方劑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治「食積、痞塊、疳疾、腿腫、濕氣瘡毒」,其應用範圍與中醫「痰瘀積滯、濕毒蘊結」之病理密切相關:

  1. 食積、痞塊:乾蟾皮具消癥化積之效,傳統用於飲食停滯或氣血瘀阻形成的腹部硬塊(類似現代消化不良、肝脾腫大)。
  2. 疳疾:小兒疳證多因脾胃虛弱夾積滯,乾蟾皮能攻積消疳,黃丹外用可殺蟲(古法亦用於寄生蟲相關疳疾)。
  3. 腿腫、濕氣瘡毒:此膏外用可收濕解毒,針對濕邪下注之腿腳浮腫,或濕熱鬱膚之瘡瘍(如濕疹、潰瘍)。

二、組成與治療原理

  1. 君藥:乾蟾皮(油熬)

    • 性味辛涼微毒,主入脾胃經。
    • 油熬後增强穿透力,其辛散之性可破瘀消癥(治痞塊),清熱解毒(治瘡毒),兼具利水消腫之效(治腿腫)。
    • 現代研究示其含蟾蜍毒素,局部應用可刺激組織代謝,抑制炎症。
  2. 臣藥:黃丹(鉛丹)

    • 性辛微寒,外用能拔毒生肌、收斂瘡口。
    • 與乾蟾皮協同,增强殺蟲(疳疾)、乾燥濕瘡(瘡毒)之效,且黏合賦形使藥效緩釋。
  3. 佐使:槐枝攪拌

    • 槐枝性涼,清肝瀉火,攪拌過程或取其輕微清熱之性,輔助化解濕熱毒邪。

三、邏輯推論與配伍特點

  • 峻藥緩攻:乾蟾皮毒性經油熬減緩,搭配黃丹固態賦形,使藥力持久作用於局部(如貼敷痞塊或瘡面)。
  • 標本兼顧:針對「濕毒積滯」之標(消腫解毒),間接調理脾胃氣機之本(疳疾、食積)。
  • 劑型設計:膏劑外用避開口服蟾皮之毒性,集中發揮局部化瘀、拔毒功效,符合中醫「結者散之」原則。

此方體現傳統「以毒攻毒」、「外治內病」思路,然須結合具體病證及體質權衡使用。

傳統服藥法


乾蟾皮(油熬)、黃丹。
收槐枝攪。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痲風 [漢生氏病]痰核流注

相同名稱方劑


蝦蟆膏, 出處:《理瀹骈文》。 組成:乾蟾皮(油熬)、黃丹。 主治:食積、痞塊、疳疾、腿腫、濕氣瘡毒。

蝦蟆膏, 出處:《驗方新編》卷十一。 組成:真小磨麻油10兩,槐樹枝(青而肥嫩者)3尺3寸,鉛粉4兩(臨用須曬極乾過篩),大癩蝦蟆1個(癩多者佳,小則2個,要數月前預取,陰乾,眼紅腹無八字紋者勿用)。 主治:一切無名腫毒,大小瘡癤或腿腫濕氣;大人小兒食積、痞塊、疳疾、身瘦肚大。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