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蟾蜍散中含有蟾蜍,這與蟾蜍的藥用特性密切相關。蟾蜍,性寒,味苦,歸心、肝、脾經,具有解毒、消腫、止痛、利尿等功效。
其毒性主要來自蟾酥,含有強心、利尿、抗炎、抗腫瘤等作用。蟾蜍肉則具有滋補強壯、解毒散結等功效。因此,蟾蜍散以蟾蜍為主要藥材,可發揮其多重藥效,治療如癰腫瘡毒、瘰癧、跌打損傷、水腫等症。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蟾蜍散之傳統功效與主治
此方載於古代醫籍,主治「小兒口瘡」,即幼童口腔黏膜潰瘍或糜爛之症。古醫認為口瘡多由熱毒蘊積、濕熱上攻,或虛火上炎所致,小兒體質稚嫩,易受外邪與積熱所擾。此散劑內服外用並行,既能清解局部熱毒,又可殺蟲斂瘡,緩解瘡面疼痛、促進癒合。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分析
清熱解毒,殺蟲止癢
- 熊膽、蘆薈:苦寒之品,為清熱解毒要藥,熊膽尤擅消腫止痛,蘆薈兼能瀉火通便,導熱下行。
- 雄黃、白礬:燥濕殺蟲,雄黃解毒力強,白礬收斂瘡面,合用以除濕熱腐肉。
- 生硫黃:溫中散寒反佐,防苦寒過甚,另可殺疥蟲,助止癢。
燥濕斂瘡,生肌防腐
- 乾蟾蜍(蠟)燒灰:蟾蜍皮傳統用於攻毒散腫,燒灰後斂瘡生肌,尤適潰爛久不癒者。
- 莨菪子燒微黑:本有小毒,燒黑減其峻性,古方用其止痛止癢,緩解瘡面刺激。
開竅醒神,引藥上行
- 麝香:芳香走竄,能引諸藥透達黏膜深處,兼活血散結,促進瘡口修復。
- 荊芥湯送服:荊芥辛散祛風,煎湯調藥可宣散上部鬱熱,協同藥力上攻口鼻。
外用局部作用
散劑直接敷瘡或吹鼻,利用:
- 白礬、雄黃:收斂瘡面滲液,減少感染。
- 麝香、熊膽:局部麻醉輕效,緩解疼痛。
- 硫黃、莨菪子:抑制黴菌寄生,適用於癢瘡。
配伍思路
此方以「清解熱毒」為主軸,結合「殺蟲止癢」與「生肌斂瘡」兩大法,內服外用呼應。蟾蜍、莨菪等非常用藥,反映古代醫家對頑固口瘡「以毒攻毒」之思維,尤其針對熱毒夾雜濕蟲之複雜病機。
傳統服藥法
乾蠟(燒灰)半兩,莨菪子(燒微黑)半兩,白礬半兩,生硫黃2分(上先末),熊膽半兩,雄黃1分(研,水飛),蘆薈1分(研),麝香1分(研)。
上為細末。
每用1字,煎荊芥湯調下,及敷瘡。鼻中癢生瘡者,以少許吹入鼻中。每日3次。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蟾蜍散, 出處:《普濟方》卷三六五。 組成:蟾蜍1個。 主治:小兒口瘡。
蟾蜍散,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七二。 組成:蟾蜍1個(去頭足及腸胃,燒灰),龍柏花1分,地骨皮1分,無食子2個,麝香(研)1錢。 主治:小兒走馬疳。
蟾蜍散, 出處:《衛生總微》卷二十。 組成:乾蟾(燒灰)半兩,莨菪子(燒微黑)半兩,白礬半兩,生硫黃1分(上先末),熊膽半兩,雄黃1分(研,水飛),蘆薈1分(研),麝香1分(研)。 主治:小兒走馬急疳。蟲傷腑臟,上蝕口鼻,牙齒赤爛。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