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蟲丸

追蟲丸

ZHUI CHONG W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1

寒性指數

18

熱/寒比例

偏寒 (0.61)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19%
肝經 19%
胃經 17%
大腸經 13%
肺經 11%
心經 8%
膽經 4%
三焦經 3%
腎經 1%
小腸經 1%
脾經
肝經
胃經
大腸經
肺經
心經
膽經
三焦經
腎經
小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追蟲丸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小兒疳積」,為古代兒科常見病症,多因飲食不節、蟲積內擾,或脾胃虛弱所致。臨床表現可見消瘦、腹脹、腹痛、食慾異常(嗜食異物或厭食)、髮枯面黃等。古代醫家認為「蟲積」是疳證重要病因之一,故本方以「驅蟲」為核心,兼調脾胃,以緩解蟲積耗傷氣血之證。

組成邏輯推理與治療原理:

  1. 檳榔

    • 主入大腸、胃經,具殺蟲、消積、行氣之功。其有效成分檳榔鹼能麻痺蟲體,尤對絛蟲、蛔蟲效果顯著。
    • 兼能降氣通便,助蟲體排出。
  2. 蕪荑

    • 性溫味辛,專攻殺蟲消積,古籍載其「去三蟲,化食積」,針對疳積蟲擾所致腹痛、消瘦。
  3. 雷丸

    • 以蛋白酶破壞蟲體結構,尤擅驅絛蟲、鉤蟲。其性寒能緩解蟲積化熱之煩躁。
  4. 定粉(鉛粉,今多禁用)

    • 傳統用其毒性以殺蟲,然現代已知其有害,臨床已替代。古方中取其「毒殺腸蟲」之急效。
  5. 鶴蝨

    • 苦辛平,專殺腸道寄生蟲(如蛔蟲、蟯蟲),與他藥協同增強驅蟲之力。
  6. 使君子肉

    • 甘溫健脾,驅蛔蟲兼緩和藥性,適合小兒體質。其富含脂肪油可潤腸促蟲排出。

治療原理總結:
本方以「殺蟲為主,輔以消積」,針對蟲積阻滯中焦、耗傷氣血之病機。諸藥多具殺蟲特效,且檳榔、使君子兼行氣健脾,雷丸清熱,共奏驅蟲不傷正(小兒稚陰稚陽之體)之效。水泛為丸則緩和藥性,適用於小兒漸進調治。

補充推理:
古人觀察疳積患兒多有蟲證,故結合「蟲去則積消」的思路,透過驅蟲間接改善脾胃運化。然若疳積屬純虛證(無蟲),則需配伍補益藥,本方未見,足見其針對性強。

傳統服藥法


檳榔、蕪荑、雷丸、定粉、鶴蝨、史君子肉。
上為末,水泛為丸。
內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一定的毒性,孕婦、哺乳期婦女、小兒及過敏體質者慎用。

相關疾病


睡眠時磨牙心絞痛胰臟炎胃及十二指腸炎心肌梗塞肺性心臟病心包炎心肌炎蛔蟲病風濕性心臟病疳積

相同名稱方劑


追蟲丸, 出處:《幼科折衷》卷下。 組成:檳榔、蕪荑、雷丸、定粉、鶴虱、史君子肉。 主治:蛔蟲。

追蟲丸, 出處:《古今醫鑑》卷十。 組成:乾漆5錢(炒去煙),雄黃2錢5分,巴豆霜1錢。 主治:蟲咬心痛。

追蟲丸, 出處:《回春》卷四。 組成:木香1錢,檳榔1錢,蕪荑1錢,錫灰1錢,史君子(肉)2錢,大黃2錢,牽牛(末)1兩。 主治:追取蟲積。主治:腸胃濕熱所生諸蟲。

追蟲丸, 出處:《普濟方》卷二三九。 組成:雷丸1兩,白蕪荑1兩(炒),檳榔1兩,使君子(肉)半兩,白朮半兩,黑牽牛(頭末)1兩,大黃(錦紋者)1兩半,當歸1兩。 主治:癆證及諸雜病。

追蟲丸, 出處:《醫學心悟》卷四。 組成:大黃(酒拌,3蒸3曬)1兩,木香5錢,檳榔1兩,蕪荑(去梗)1兩,白雷丸1兩,白朮(陳土炒)7錢,陳皮7錢,神曲(炒)5錢,枳實(面炒)3錢5分。 主治:濕熱蟲痛,貫心傷人。

追蟲丸, 出處:《馮氏錦囊·雜症》卷五。 組成:苦楝根皮3兩,貫眾3兩,木香3兩,桃仁(去皮尖,炒)3兩,蕪荑(炒)3兩,檳榔1錢,當歸1錢5分,鶴虱(炒)1錢5分,輕粉1角,乾蟾(去頭,酥炙)1錢,黃連(炒)1錢,史君子(肉)25粒。 主治:小兒疳積。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