檳榔

檳榔

BIN LANG

  • 英文名稱:Areca catechu L. Semen Arecae Catechu Betel Nut Areca seed
  • 別名:青仔,國馬,大腹檳榔,馬金南,仁頻,檳榔仁,白檳榔,洗瘴丹,榔玉,橄欖子,檳楠,賓門藥餞,雞心檳榔,尖檳,大腹子,檳榔子,賓門,檳榔玉
  • 藥品來源:棕櫚科植物檳榔的乾燥成熟種子。春末至秋初採收成熟果實,用水煮後,乾燥,除去果皮,取出種子,乾燥。
  • 道地藥材:雲南, 海南, 廣東, 廣西, 福建, 台灣, 斯里蘭卡, 印度, 印尼, 馬來西亞
  • 現代中藥典籍摘錄(請登入點選開啟閱讀)
    中國藥典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

最後更新日:2024-11-18

檳榔的傳統功效


1. 利水消腫

檳榔入藥,古籍多載其利水消腫之效,其機理值得探討。諸多本草文獻中,雖未直接點明檳榔利水消腫的具體途徑,但可從其破氣、消積、通利等作用推測其機制。

《神農本草經疏》指出檳榔「入手、足陽明經」,陽明經循行於體表,與水液代謝密切相關。陽明經氣滯,水液運行受阻,則易致水腫。檳榔「能散結破滯,苦能下洩殺蟲」,其辛溫走散之性,可疏通陽明經氣血運行,使水液得以通利排出,從而達到消腫作用。 《藥性論》、《本草書名》、《新修本草》等書也記載檳榔能「下水腫」、「利水谷」、「敷瘡,生肌肉止痛」,佐證其利水消腫功效。

《本草匯言》更進一步闡述,檳榔能治「水壅皮膚、肢體腫脹」,並指出其能使「水可化」。此處「水」指體內積聚的水液,說明檳榔並非單純利尿,而是能化解體內積滯的水濕。

然而,古籍中亦有警示。如《本草蒙筌》指出「久服則損真氣,多服則瀉至高之氣」,說明檳榔使用需謹慎,不可過量,以免傷及正氣。 《本草正》則認為檳榔「性溫而辛,故能醒脾利氣,味甘兼澀,故能固脾壯氣」,其作用是較為複雜的,並非單純的峻下之品。 總而言之,檳榔利水消腫之效,與其辛溫走散、破氣消積、通利水道等作用相關,但其藥性峻烈,應用需審慎。

2. 消食化積

檳榔,在古代醫籍中被廣泛記載具有消食化積的功效,其機理與其藥性密切相關。多部典籍皆提及檳榔的「破滯」功能。《本草書名》指出其「苦以破滯,辛以散邪,專破滯氣下行」,強調其苦味能破除停滯,辛味能散發邪氣,並能向下運行,將滯留之物排出體外。 《神農本草經疏》則從經絡角度闡述,檳榔入手足陽明經,而陽明經為水穀之海,檳榔能疏通經絡,促進水穀運化,從而達到消食化積的效果。

《本草綱目》更精闢地描述了檳榔消食的特性:「飽後食之,則飲食快然易消」。這說明檳榔不僅能幫助消化已經積滯的食物,更能促進食物的消化吸收。羅大經《鶴林玉露》中提及檳榔的四種功效,其中「飢能使之飽,飽能使之飢」就充分體現了其調節胃腸功能,促進消化吸收的作用。 《本草匯言》更進一步概括了檳榔的功效,指出其能「消谷氣」,並詳細說明其在治療各種因水穀停滯而導致的疾病中的作用。

然而,古代醫籍也提示檳榔用量需謹慎。《本草蒙筌》明確指出「久服則損真氣,多服則瀉至高之氣」,說明過量服用會損傷人體元氣。 《本草正》則認為檳榔「性溫而辛,故能醒脾利氣,味甘兼澀,故能固脾壯氣」,說明其作用既能破氣,又能斂氣,是行中有留的藥物。 因此,檳榔消食化積的功效雖顯著,但需在醫師指導下合理使用,避免因過量服用而產生不良反應。 需注意的是,本文僅分析古代醫籍記載,並未涉及現代藥理及臨牀應用。

3. 除煩

古籍中記載檳榔具有「除煩」功效,其機理並非單純的鎮靜安神,而是與其特殊的藥性作用相關。 《日華子諸家本草》明確指出檳榔能「除煩」,這與其他典籍所記載的檳榔功效相互印證,形成一個完整的脈絡。

多數古籍記載檳榔味辛性溫,能破氣、行氣,這在《本草綱目》、《神農本草經疏》、《本草匯言》等書中均有提及。 《神農本草經疏》認為檳榔走入手足陽明經,能化解水谷停滯,而水谷停滯是導致諸多不適,包括煩躁的重要原因。 《本草匯言》更進一步闡述,檳榔能「宣行通達,使氣可散」,這「氣」的阻滯,便是煩悶之根源。 因此,檳榔透過疏通經絡,運行氣血,消除體內氣機阻滯,從而達到除煩的效果。

然而,檳榔的破氣之力強勁,正如《本草蒙筌》所言「久服則損真氣,多服則瀉至高之氣」。 《本草正》則更為詳細地指出,檳榔「性溫而辛,故能醒脾利氣,味甘兼澀,故能固脾壯氣」,說明其作用並非單純的「破」,而是「行中有留」,在疏通氣機的同時,也能兼顧脾胃之氣的調和。 因此,檳榔的除煩作用,並非抑制中樞神經,而是通過調節臟腑氣機平衡,達到舒暢身心,緩解煩躁的目的。

需要注意的是,《醫林纂要》提出檳榔「全無辛味」,其辛味需與其他藥物配伍才能顯現。這說明檳榔的藥效與其使用方式密切相關,單方應用時,更需謹慎考慮其藥性及個人體質。 總而言之,檳榔除煩功效的實現,是基於其疏通氣機、調和臟腑的整體作用,而非單純的某一特定機制。

4. 降氣

檳榔,在古代醫籍中,其「降氣」功效的描述頗為豐富,但並非單純的「下氣」,而是涵蓋了多種層面的氣機調節。

《本草書名》中「專破滯氣下行」的論述,點明瞭檳榔能疏通因氣滯所導致的諸多不適。 《神農本草經疏》則更進一步闡述,檳榔走入手足陽明經,針對陽明經氣滯所致的水谷不化、痰癖等病證,具有破氣散結、通利的作用。《本草匯言》更詳盡地列舉了檳榔可治療的各種「氣」症,例如胸悶、腹脹、水腫、腳氣等,說明其降氣功效並非單一方向,而是能針對不同部位、不同性質的氣滯進行調節。 這與《藥性論》中「宣利五臟六腑壅滯,破堅滿氣」的記載相符。

然而,古代醫家也指出檳榔使用上的注意事項。《本草蒙筌》提醒「久服則損真氣,多服則瀉至高之氣」,暗示其作用強勁,需謹慎使用,避免損傷正氣。《本草正》則認為檳榔兼具「醒脾利氣」與「固脾壯氣」的功效,屬「行中有留」之劑,並非單純的峻下之品。 《醫林纂要》更指出檳榔本身並無辛味,其辛味來自於炮製,且具有澀味,能「順氣斂氣」,這與單純「破氣」的理解有所不同。

綜上所述,檳榔的降氣功效並非單純的瀉下或強力破氣,而是根據不同的病機,透過疏通經絡、消散痰濁、利水消腫等多種途徑,來調整人體的氣機平衡。 其作用強勁,需依據病情和體質,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古籍中對其功效的描述,也反映出古代醫家對藥物作用的全面性和複雜性的認識。

5. 驅蟲殺蟲

檳榔驅蟲殺蟲的功效,歷代本草典籍多有記載,其作用機理與藥性密切相關。

《神農本草經疏》指出,檳榔走入手足陽明經,而陽明經主司水谷運化。若陽明經病,水谷消化不良,滯留成痰癖,久之則生蟲。檳榔苦能下洩,辛能散結破滯,故能殺蟲。此說法將檳榔的驅蟲作用與其整體疏通經絡、促進消化吸收的功能聯繫起來。

《名醫別錄》簡潔地指出檳榔「主消谷逐水,除痰癖,殺三蟲,療寸白」,明確記載其殺蟲功效,並特別提到能治療寸白蟲。 《本草綱目》則更進一步闡述,檳榔能「治瀉痢後重,心腹諸痛」,這些症狀也可能與蟲積有關,說明檳榔在驅除腸道寄生蟲方面的應用。

《現代實用中藥》則更直接地指出檳榔「驅除薑片蟲、縧蟲」,並提及其兼具健胃、收斂及瀉下作用。這與其他古籍中描述的檳榔「下行」、「下墜」特性相符。 《本草約言》則指出檳榔驅蟲並非直接殺滅蟲體,而是藉其「下墜」的藥性,將蟲體排出體外。

綜上所述,古籍中關於檳榔驅蟲的記載,不只是單純的殺蟲效果,而是與其破氣、消滯、通便等整體作用密切相關。 檳榔能通過改善消化系統功能,促進腸道蠕動,將寄生蟲排出體外,達到驅蟲的目的。 但需注意,古籍中也提到檳榔久服或多服可能損傷正氣,因此使用檳榔需謹慎,並應遵循醫囑。

檳榔的古代典籍


檳榔的現代功效


1. 抗發炎

檳榔之中,檳榔素、檳榔鹼等成分,能抑制炎症反應,減少諸如前列腺素、白三烯、腫瘤壞死因子等炎症介質的釋放,藉此發揮抗發炎的藥理作用,另外,富含的抗氧化物質,能掃除多餘的自由基,減少發炎病症。

2. 減肥減重

檳榔含有檳榔素與檳榔鹼,可抑制脂肪合成、促進脂肪代謝,並能刺激中樞神經系統,增加身體活動量,有助於消耗熱量,進而達到減肥之效。

3. 抗菌抗病毒

檳榔具有抗菌、抗病毒功能。其有效成分為檳榔素、檳榔鹼等,對多種細菌、真菌、病毒等具殺菌作用,可治口腔炎、口臭、牙周炎等,但過度食用會損害健康。

檳榔的運用方法與用量


內服:煎湯,6-15g,單用殺蟲,可用60-120g;或入丸、散。

檳榔的炮製


  • 檳榔:揀去雜質,以清水浸泡,按氣溫情況換水,至泡透為止,撈起,切片,晾乾。或取揀淨的檳榔打碎如豆粒大,亦可。
  • 炒檳榔:取檳榔片置鍋中,文火炒至微微變色,取出,放涼。
  • 焦檳榔:用武火把檳榔片炒至焦黃色時,噴灑清水,取出,放涼。
  • 《雷公炮炙論》:欲使檳榔,先以刀刮去底,細切,勿經火,恐無力效。若熟使,不如不用。
  • 《本草述》:檳榔急治生用,經火則無力。緩治略炒或醋煮過。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1. 氣虛下陷者禁服:氣虛下陷者服用檳榔會加重症狀,不利於身體恢復。
  2. 孕婦和哺乳期婦女:檳榔中含有有害物質,會影響胎兒或嬰兒的健康。
  3. 心臟病患者:檳榔會增加心率和心臟負荷,對心臟病患者不利。
  4. 高血壓患者:檳榔會刺激血管收縮,增加血壓,對高血壓患者不利。
  5. 胃潰瘍患者:檳榔會刺激胃酸分泌,加重胃潰瘍病情。
  6. 精神病患者:檳榔會刺激中樞神經系統,對精神病患者可能有負面影響。

檳榔相關的方劑


檳榔可治療的相關疾病


心絞痛腳氣病心內膜炎胃及十二指腸炎心肌梗塞肺性心臟病心包炎心肌炎慢性腎衰竭蛔蟲病風濕性心臟病二尖瓣狹窄三尖瓣疾病高血壓性心臟病高血壓性腎臟病心臟衰竭全身性水腫肩頸痠痛排便前腹痛卻排便不順腹痛口臭咳嗽腹瀉絛蟲病

檳榔含有的化學成分


檳榔鹼(Arecoline), 檳榔次鹼(Arecaidine), 去甲基檳榔鹼(Guvacoline), 去甲基檳榔次鹼(Guvacine), 異去甲基檳榔次鹼(Isoguvacine), 檳榔副鹼(Arecolidine), 高檳榔鹼(Homoarecoline), 鞣酸(Tannic acid), 右旋兒茶精(Catechin), 左旋表兒茶精(Epicatechin), 原矢車菊素A-1(Procyanidin A-1), 原矢車菊素B-1(Procyanidin B-1), 原矢車菊素B-2(Procyanidin B-2), 脂肪(Fat), 月桂酸(Lauric acid), 肉豆蔻酸(Myristic acid), 棕櫚酸(Palmitic acid), 硬脂酸(Stearic acid), 油酸(Oleic acid), 今苯二甲酸雙(2-乙基已醇)酯(Bis(2-ethylhexyl) phthalate), 脯氨酸(Proline), 色氨酸(Tryptophan), 蛋氨酸(Methionine), 酷氨酸(Tyrosine), 精氨酸(Arginine), 苯丙氨酸(phenylalanine), 甘露糖(Mannose), 半乳糖(Galactose), 蔗糖(Sucrose), 檳榔紅色素(Areca red), 皁甙(Saponins)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