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神消散方劑中包含梔子,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 清熱瀉火:梔子味苦寒,具有清熱瀉火、涼血解毒的功效。神消散方劑主治熱毒熾盛所致的各種炎症,梔子可有效降低體內熱度,緩解炎症反應。
- 降逆止嘔:梔子還具有降逆止嘔的作用。神消散方劑用於治療熱毒上擾所致的嘔吐,梔子可清熱解毒,同時降逆止嘔,改善患者症狀。
因此,神消散方劑中加入梔子,可發揮清熱瀉火、降逆止嘔的功效,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
神消散方劑中包含益智仁,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益智仁具有安神定志之效:益智仁性溫,味甘,入脾、腎經,具有健脾益智、安神定志之效。神消散方劑主要用於治療神志不安、心悸失眠、健忘等症狀,而益智仁的安神定志功效能有效改善患者的神經系統功能,達到安神定志的效果。
- 益智仁可配合其他藥材增強療效:神消散方劑中其他藥材,如遠志、茯苓等,也具有安神益智的功效。益智仁與這些藥材配伍使用,能夠互相增強藥效,使整體方劑的安神定志效果更加顯著,更好地改善患者的症狀。
神消散方劑中加入橘核,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行氣止痛: 橘核味辛、苦,性溫,具有行氣止痛、消積化痰的功效。對於因氣滯血瘀、痰濕阻滯所致的腹痛、腹脹、消化不良等症狀,橘核能起到疏通經絡、消散瘀滯的作用,有助於緩解疼痛。
- 利水消腫: 橘核還具有利水消腫的功效,可用於治療水腫、小便不利等症。神消散方劑中,橘核的加入,不僅能緩解疼痛,也能起到利水消腫的輔助作用,有利於整體治療效果的提升。
神消散方劑中加入青皮,主要出於以下兩方面考慮:
- 行氣消積: 青皮味苦辛,性溫,歸脾、胃經,具有行氣消積、化痰止嘔的功效。神消散方劑用於治療小兒消化不良、積滯腹痛等症,青皮的加入可以幫助理氣消積,緩解腹痛,促進消化。
- 疏肝解鬱: 青皮還有疏肝解鬱的作用,可以緩解肝氣鬱結所致的胸悶、脅痛、食慾不振等症狀。神消散方劑中可能也包含其他疏肝解鬱的藥物,與青皮協同作用,可更有效地緩解肝氣鬱結症狀。
神消散方中包含檳榔,主要原因如下:
- 消積導滯: 檳榔性溫,味辛,入脾胃經,能消食導滯,化積消痞。神消散方主治小兒積滯、腹脹、便祕等症,檳榔有助於消食導滯,促進腸胃蠕動,改善積滯症狀。
- 行氣止痛: 檳榔亦有行氣止痛之效,可緩解因積滯引起的腹痛。神消散方中加入檳榔,有助於改善腹痛,促進氣血運行,達到止痛效果。
神消散方劑中包含荔枝核,主要原因如下:
- 活血化瘀: 荔枝核具有活血化瘀之效,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瘀血,有助於治療因氣血瘀滯引起的各種疾病,如跌打損傷、風濕痹痛等。
- 清熱解毒: 荔枝核亦具有清熱解毒之效,能清除體內熱毒,對於熱毒所致的瘡瘍、腫毒等疾病也具有一定的療效。
因此,神消散方劑中加入荔枝核,旨在發揮其活血化瘀、清熱解毒的功效,以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
神消散方中加入茴香,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 溫中散寒,理氣止痛:茴香性溫,味辛,入脾、胃、肝經,具溫中散寒、理氣止痛之效。神消散方主治脾胃虛寒,寒凝氣滯所致的脘腹疼痛、食少納呆等症。茴香溫中散寒,可緩解脾胃虛寒,理氣止痛,有助於改善患者的消化功能。
- 行氣消脹,促進消化:茴香能行氣消脹,促進消化,可改善因寒凝氣滯引起的腹脹、便祕等症狀。神消散方中加入茴香,可增強其行氣消脹的功效,幫助患者緩解不適,促進食物的消化吸收。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神消散》方劑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本方主治「諸般疝氣,外腎腫脹疼痛」,即各類疝氣引起的睪丸腫脹疼痛。疝氣在傳統中醫理論中多與「肝經濕熱下注」「氣滯血瘀」或「寒濕凝滯」相關,導致局部氣血不通,發為腫痛。此方以清熱祛濕、疏風散結為主要方向,適用於濕熱蘊結或風邪阻絡型疝氣。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清熱瀉火,燥濕解毒
- 黃芩(5錢):苦寒入肺、膽、大腸經,清上焦濕熱,瀉火解毒,尤其善治肝膽濕熱。
- 甘草(5錢):調和諸藥,緩急止痛,兼能解毒,與黃芩配伍可制約苦寒之性。
疏風透邪,通絡止痛
- 蟬退(5錢):甘寒入肝經,疏散風熱、透疹止癢,善治風邪鬱閉,又能緩解局部肌肉痙攣。
- 木賊(5錢):甘苦平,歸肺、肝經,散風熱、退翳明目,兼能疏解肝經風濕之邪。
- 龍退(蛇蛻)(3條炒):咸甘平,入肝經,祛風定驚、解毒散結,尤擅通絡消腫,針對外腎腫痛。
明目退翳,引藥上行
- 谷精草(1兩):辛甘微寒,疏散風熱、明目退翳,能引藥上行頭目,間接調節肝經氣機。
健脾燥濕,固護中焦
- 蒼朮(1兩):辛溫苦燥,歸脾、胃經,燥濕健脾、祛風散寒,防止寒涼藥物傷脾,兼能化解下焦濕濁。
三、配伍邏輯與治療機制
- 清熱與疏風並行:黃芩清濕熱,蟬退、木賊疏風透邪,適用於濕熱夾風型疝氣,如睪丸紅腫熱痛。
- 通絡散結:龍退(蛇蛻)專走肝經,散結消腫;谷精草引藥上行,間接疏泄肝經鬱火。
- 健脾制水:蒼朮健脾燥濕,避免濕濁下注,從源頭減少濕熱生成。
- 冷水調服:增強清熱消炎之效,符合「熱者寒之」的治療原則。
四、推論可能功效延伸
此方除治疝氣外,或可應用於:
- 風熱目疾:木賊、谷精草、蟬退均能明目退翳,配伍後可緩解目赤腫痛。
- 皮膚風疹濕疹:蟬退、蛇蛻祛風止癢,黃芩清熱解毒,對風熱鬱表之皮膚病可能有效。
- 肝經濕熱下注之淋證:若見小便澀痛、陰部濕腫,可藉清熱燥濕之性緩解。
總結:本方以「清肝經濕熱、散風通絡」為核心,通過疏風藥與清熱藥的協同,改善局部氣血壅滯,從標本兼顧的角度緩解疝氣腫痛,體現中醫「異病同治」的辨證思路。
傳統服藥法
黃芩5錢,蟬退5錢,甘草5錢,木賊5錢,谷精草1兩,蒼朮1兩,龍退3條(炒)。
上為末。
每服2錢,夜臥冷水調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性味辛溫,有小毒,孕婦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神消散, 出處:《治疹全書》卷下。 組成:大黃1兩,倍子1兩,乳香5錢,沒藥5錢,牛皮膠4兩。 主治:疹後湧疽膿未成者。
神消散, 出處:《準繩·類方》卷七。 組成:黃芩5錢,蟬退5錢,甘草5錢,木賊5錢,谷精草1兩,蒼朮1兩,龍退3條(炒)。 主治:眼內黃膜上衝,赤膜下垂。
神消散, 出處:《奇方類編》卷上。 組成:萊菔子4兩(用巴豆16粒同炒),牙皂1兩5錢(煨,去核),沉香5錢,枳殼(炒)4兩(燒酒煮,切片),大黃1兩(酒炒),琥珀1兩。 主治:五種鼓脹。
神消散, 出處:《古今醫鑑》卷十。 組成:山梔子(鹽水炒黑色)1兩,益智仁(炒)7錢,橘核(炒)1兩,青皮(香油炒)6錢,檳榔1錢,荔枝核8錢,小茴香(鹽水炒)1兩。 主治:諸般疝氣,外腎腫脹疼痛。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