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三味散中包含茴香,主要因其具有溫中散寒、理氣止痛之效。
茴香性溫,味辛,歸脾、胃經。其揮發油能溫暖脾胃,促進消化,緩解寒邪引起的腹痛、腹脹、消化不良等症狀。同時,茴香亦能行氣止痛,解除腸胃氣滯所致的疼痛。
故三味散中加入茴香,旨在溫中散寒、理氣止痛,協同其他藥物共同達到治療目的。
三味散中加入青皮,主要原因有二:
- 疏肝理氣: 青皮味辛、苦,性溫,入肝、脾經。其苦燥之性可疏肝解鬱,理氣止痛,對於肝氣鬱結所致的胸脅脹痛、胃脘脹滿、食慾不振等症狀,有良好的緩解作用。
- 行氣化濕: 青皮同時具有行氣化濕之效,可促進脾胃運化,利水消腫。在三味散中,青皮可配合其他藥材,共同達到健脾和胃、消食化積的效果。
三味散中包含荔枝核,其原因主要有二:
一、 利水消腫: 荔枝核性寒,味甘,入腎經,具利水消腫之效。其可促進體內水分代謝,減少水腫,對於水濕停滯所致的病症,如小便不利、水腫、腹脹等,具有一定的療效。
二、 化瘀止痛: 荔枝核亦有活血化瘀、止痛之效。對於跌打損傷、瘀血腫痛等症,可起到一定的舒緩作用。
因此,三味散中加入荔枝核,旨在發揮其利水消腫、化瘀止痛的功效,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三味散方劑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外腎大如鬭」:此描述指陰囊腫大膨脹如斗,可能為疝氣(如腹股溝疝、陰囊疝)、睪丸腫脹或鞘膜積液等症狀。古代醫家以「外腎」代稱睪丸與陰囊,此方主治氣滯寒凝所致之陰囊腫痛、疝氣疼痛,其病機多與肝經氣滯、寒濕下注相關。
二、組成藥物分析與治療原理
小茴香
- 性味歸經:辛、溫,歸肝、腎、脾、胃經。
- 功效:散寒止痛、理氣和胃,尤擅溫肝腎而散下焦寒氣。
- 作用:能緩解寒凝肝脈所致的疝氣疼痛,溫通經絡以消腫。
青皮
- 性味歸經:苦、辛、溫,歸肝、膽、胃經。
- 功效:疏肝破氣、消積化滯,專入肝經而行氣滯。
- 作用:破除肝經鬱結之氣滯,改善因氣機不暢導致的腫脹疼痛。
荔枝核
- 性味歸經:甘、微苦、溫,歸肝、腎經。
- 功效:行氣散結、祛寒止痛,為治疝氣要藥。
- 作用:疏導肝經滯氣,散寒濕而消腫,針對「疝氣」「陰囊腫大」有直接療效。
三、配伍邏輯與治療原理
- 協同機制:
三藥皆為溫性,同歸肝經,共奏「溫肝散寒、行氣止痛」之效:- 散寒:小茴香溫下焦寒濕,荔枝核助其散寒;
- 行氣:青皮破肝經氣滯,荔枝核輔助疏導;
- 消腫:氣行則腫消,寒散則痛止,針對陰囊氣滯寒凝之腫脹標本兼治。
- 君臣佐使:
- 君藥:小茴香(主散寒止痛);
- 臣藥:荔枝核(強化散結消腫);
- 佐使:青皮(助行氣破滯)。
四、臨床應用推廣
此方以調理肝經氣滯寒濕為核心,除傳統主治外,亦可推廣用於:
- 現代醫學之「腹股溝疝」或「慢性附睪炎」屬寒凝氣滯者;
- 婦女「氣滯型痛經」伴少腹冷痛者(需調整劑量或配伍)。
總結
三味散藥簡力專,通過溫通肝經、散寒行氣,解除下焦氣滯寒濕引起的腫痛,體現中醫「異病同治」之理,凡病機相符者,皆可斟酌加減應用。
傳統服藥法
小茴香、青皮、荔枝核各等分。
上炒為末。
每服2錢,用酒調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孕婦慎用。
相同名稱方劑
三味散, 出處:《良方合壁》卷上。 組成:小茴香、青皮、荔枝核各等分。 主治:外腎大如鬭。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