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三神散中包含茴香,主要原因有二:
- 溫中散寒、理氣止痛:茴香性溫,入脾、胃經,能溫中散寒,理氣止痛,對於寒邪客於中焦,導致的腹痛、腹脹、消化不良等症狀有良好療效。
- 行氣消積、化瘀止痛:茴香具有行氣消積的功效,可以促進腸胃蠕動,幫助消化吸收,並能化解瘀血,對於因氣滯血瘀引起的疼痛也有緩解作用。
因此,三神散中加入茴香,旨在溫中散寒、理氣止痛,並輔以行氣消積、化瘀止痛,達到治療寒邪客中、氣滯血瘀所致的病症的效果。
三神散中加入荔枝核,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行氣止痛: 荔枝核性溫,味甘苦,入肝、脾經,具有行氣止痛、消腫散結的功效。對於因氣滯血瘀所致的腹部疼痛、經痛、跌打損傷等症狀,荔枝核能起到舒緩疼痛的作用。
- 健脾益腎: 荔枝核亦有健脾益腎之效。脾主運化,腎主生殖,荔枝核能補益脾腎,對於脾胃虛弱、腎氣不足所致的食慾不振、腰膝痠軟等症狀,也能起到一定的改善作用。
主治功效
三神散主治功效分析
可將「三神散」的功效主治和治療原理分析如下:
一、不同醫書中記載的三神散
1. 《聖濟總錄》
- 組成: 黑豆(連皮炒)、當歸(酒浸切焙)、熟乾地黃(焙)
- 主治: 風腰腳痛不得履地、拗折傷腫、瘀血攻痛
- 治療原理:
- 黑豆:活血利水、祛風解毒。
- 當歸:補血活血、調經止痛。
- 熟地黃:滋陰補血、益精填髓。
- 三藥合用,共奏活血通絡、祛風止痛之效。
2. 《保幼新編》 & 《竹林女科證治》
- 組成: 乾薑(炮)、細辛、桂心
- 主治: 嬰兒解顱(囟門不合)
- 治療原理:
- 乾薑:溫中散寒、回陽通脈。
- 細辛:祛風散寒、通竅止痛。
- 桂心:溫經通脈、散寒止痛。
- 三藥合用,外敷囟門,利用其辛溫發散之性,溫通經絡,促進囟門閉合。
3. 《古今醫統大全》
組成 (一): 白茯神、遠志(制)、石菖蒲(去毛)
主治: 健忘不記事
治療原理:
- 白茯神:寧心安神。
- 遠志:安神益智、祛痰開竅。
- 石菖蒲:化濕開胃、開竅豁痰、醒神益智。
- 三藥合用,共奏寧心安神、開竅益智之效,故治健忘。
組成 (二): 明礬、黃丹、麝香
主治: 腋氣
治療原理:
- 明礬:外用解毒殺蟲、燥濕止癢。
- 黃丹:外用解毒、生肌、斂瘡。
- 麝香:開竅醒神、活血通經、消腫止痛。外用常與收斂藥配伍,治療瘡瘍腫毒。
- 三藥合用,外擦腋下,取其燥濕止癢、解毒除臭之功。
組成 (三): 無具體藥物組成,僅提到為「治金刃或打傷,血出不止」。根據上下文推測,可能與乳香、沒藥、花蕊石散、龍骨散、桑葉等相關。
二、總結
「三神散」在不同醫書中,組成和主治功效均有不同。可見「三神散」並非一個固定的方劑,而是指由三味藥物組成的方劑的統稱。其功效主治也根據具體藥物組成而有所不同,涵蓋了 活血止痛、溫經通脈、寧心安神、解毒除臭 等多個方面。
傳統服藥法
降真香末、五倍子末、銅末(鑄鏡面上削下者,於乳鉢內研細)各等分。
上和勻。
敷損處。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三神散, 出處:《仙拈集》卷四。 組成:生礬2兩,硫黃8錢,胡椒4錢。 主治:坐闆瘡。
三神散, 出處:《普濟方》卷一七七。 組成:荊芥穗1兩半,桔梗1兩半,甘草半兩。 主治:消渴。
三神散, 出處:《內經拾遺》。 組成:大茴香1錢5分,荔枝核1錢5分,橄欖核1錢5分。 主治:寒疝疼痛。
三神散, 出處:《仙拈集》卷一。 組成:大附子、官桂、乾薑(炒黑)各等分。 主治:中寒。陰囊縮入,手足厥冷,腹痛脹滿,冷汗大出。
三神散, 出處:《楊氏家藏方》卷十八。 組成:乾葛1兩半,甘草(微炙)3錢,半夏(湯洗7次去滑)1兩。 主治:小兒痰乳停積,煩渴喜飲,嘔吐不定。
三神散, 出處:《聖濟總錄》卷十。 組成:黑豆2兩(連皮炒),當歸(酒浸,切,焙)1兩,熟乾地黃(焙)1兩。 主治:歷節風,腰腳痛不得履地,及拗折傷腫,瘀血攻痛。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