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荔核散中包含茴香,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 理氣止痛:茴香性溫,味辛,入肝、脾經,具有理氣止痛的功效。荔核散主治胸脅脹痛、胃脘痛等症,茴香可通過理氣消脹,緩解疼痛,輔助藥效。
- 行氣開胃:茴香能行氣開胃,促進消化。荔核散中常加入其他具有消食化積功效的藥物,茴香的加入可增強藥效,促進食慾,改善消化功能。
荔核散中加入青皮,主要原因如下:
- 行氣消積: 青皮味辛、苦,性溫,具有行氣消積、破氣消痞的功效,能疏肝理氣,促進脾胃運化,幫助消化積滯,與荔核散中其他藥物如半夏、枳殼等相輔相成,共同達到消食導滯之效。
- 降逆止嘔: 青皮還具有降逆止嘔的作用,可緩解因脾胃氣滯、痰濁上逆所致的嘔吐,與荔核散中其他止嘔藥物如半夏、生薑等協同作用,增強止嘔效果。
荔核散中包含荔枝核,主要是因為荔枝核具有以下功效:
- 行氣止痛: 荔枝核味苦性平,入肝經,具有行氣止痛的作用,可疏肝理氣,緩解肝氣鬱結引起的胸脅疼痛、胃脘脹滿等症狀。
- 消腫散結: 荔枝核亦具有一定消腫散結的功效,可用於治療乳腺增生、淋巴結腫大等疾病。
在荔核散中,荔枝核與其他藥材配合,共同發揮行氣止痛、消腫散結的功效,以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
主治功效
荔核散主治功效分析
荔核散,主要由茴香、青皮、荔枝核三味藥組成,具有溫經活血、行氣化痰、健脾利濕的功效。古籍記載荔核散主治「腎大如鬭」,現代中醫則常用於治療疝氣、睪丸腫痛等症。
治療原理分析
從中醫的角度來看,荔核散的治療原理主要基於以下幾個方面:
溫經散寒:茴香和荔枝核均具有溫熱的藥性,能夠溫通經絡、散寒止痛。茴香溫胃理氣,荔枝核溫經活血,二者合用可以有效緩解因寒邪凝滯引起的疼痛。
行氣止痛:青皮具有行氣化痰的作用,可以疏通氣機、消散結塊。與茴香、荔枝核配伍,可以增強行氣止痛的功效,對於疝氣、睪丸腫痛等氣機鬱滯的病症有良好的治療作用。
理氣消癥:青皮行氣化痰,與溫陽的茴香、荔枝核合用,可消除有形、無形之「疝瘕」、「㿉疝」,有消腫止痛的功效。
綜合調理:古文獻中多次提到荔核散與酒同服,酒具有溫通血脈、行氣活血的作用,可以增強藥物的療效。此外,荔核散也常與其它藥物配伍使用,例如《醫學入門》中提到「瘍疝,加白朮、蒼朮、豬苓、澤瀉,煎調荔核散」,這體現了中醫辨證論治的思想,根據患者的具體病情靈活調整治療方案。
總體而言,荔核散通過溫經散寒、行氣止痛、理氣消癥等作用,達到治療「腎大如鬭」及相關病症的目的。其治療原理體現了中醫「寒者熱之」、「痛則不通,通則不痛」的治療原則。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不宜長期服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荔核散, 出處:《得效》卷九。 組成:舶上茴香、青皮(全者)、荔枝核各等分。 主治:腎大如鬭。
荔核散, 出處:《普濟方》卷二四七引《德生堂方》。 組成:荔枝核14個(新者,燒存性),沉香1錢,木香1錢,青鹽1錢,食鹽1錢,八角茴(炒)1錢,小茴香2錢,川楝子肉2錢。 主治:疝氣。陰核腫大,痛不可忍。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