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墜散

偏墜散

PIAN ZHUI S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20

寒性指數

4

熱/寒比例

極熱 (5.00)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21%
腎經 21%
脾經 21%
心經 14%
胃經 14%
膀胱經 7%
肝經
腎經
脾經
心經
胃經
膀胱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偏墜散中加入荔枝核,主要基於其 活血化瘀、通絡止痛 的功效。

荔枝核性溫,入肝經,具有行氣止痛、消腫散結 的作用,對於跌打損傷、瘀血腫痛、筋骨疼痛 等症狀有良好療效。

偏墜散通常用於治療肩頸疼痛、腰腿痠麻、肢體麻木 等症狀,而荔枝核的加入,可以 促進氣血運行、緩解疼痛、改善痺痛,配合其他藥物,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偏墜散中加入龍眼肉,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補益心脾,安神定志:龍眼肉性溫味甘,入心脾經,具有補益心脾、養血安神之效。偏墜散多用於治療心脾虛弱、神志不安、失眠多夢等症,龍眼肉的加入有助於補益心脾,改善心神失調,達到安神定志之效。
  2. 調和藥性,增強療效:偏墜散中可能存在一些性寒涼的藥物,加入性溫的龍眼肉可以起到調和藥性、緩解寒涼藥物對脾胃的刺激作用,同時也有助於促進藥物吸收,增強療效。

偏墜散中包含茴香,主要原因如下:

  1. 溫中散寒,理氣止痛:茴香性溫,味辛,入脾、胃經,具有溫中散寒、理氣止痛之效。對於脾胃虛寒、氣滯血瘀所致的脘腹冷痛、脹滿、消化不良等症,茴香能起到溫暖脾胃、促進消化、緩解疼痛的作用。
  2. 助藥力,增效力:茴香與方劑中其他藥物配合,能增強藥效,使其更有效地治療疾病。例如,茴香與其他溫中藥物配伍,能增強溫中散寒的效果;與理氣藥物配伍,能增強理氣止痛的效果。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偏墜散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劑主治「疝氣偏墜」與「小腸氣痛」,屬中醫「疝病」範疇。古代醫家認為,此類病症多因寒氣客於肝經,或氣機不暢導致筋脈弛緩、氣血瘀滯,使小腸或睾丸腫痛下墜。偏墜散針對「寒凝氣滯」與「局部氣血不暢」之病機,以溫通散結、行氣止痛為核心治法。

組成邏輯推理與治療原理

  1. 荔枝核(炒)

    • 性味辛、微苦,溫,歸肝、腎經。
    • 功能:行氣散結,祛寒止痛。
    • 原理:為治療疝氣要藥,善散肝經滯氣,化解睾丸腫痛或小腹冷痛。
  2. 龍眼核(炒)

    • 性味甘、澀,平,傳統多用於止血,但此方取其「行氣散結」之功。
    • 推論:可能輔助荔枝核增強疏肝理氣之效,或取其溫澀之性以固攝下焦氣機,防氣散過度。
  3. 小茴香(炒)

    • 性味辛,溫,歸肝、腎、脾、胃經。
    • 功能:暖肝溫腎,行氣止痛。
    • 原理:直入下焦,散寒化濕,緩解寒凝氣滯所致的小腸疝痛,與荔枝核協同增效。
  4. 升麻(煎湯送服)

    • 性味辛、微甘,微寒,歸肺、脾、胃、大腸經。
    • 特殊配伍:升麻本為升提之藥,在此方中可能取其「升陽舉陷」之力,助藥效上行下達,調和氣機升降,緩解臟器下墜。

全方配伍思維

  • 溫通為主:三核(荔枝、龍眼、小茴香)均經炒製,增強溫性,共奏散寒行氣之效。
  • 標本兼顧:荔枝核、小茴香直攻病所(散寒止痛),龍眼核可能調和藥性,升麻引藥調節氣機升降。
  • 酒水送服:酒性辛溫,助藥力通行經絡,加強活血散寒作用。

總結
偏墜散通過溫通肝經、散寒行氣,針對下焦寒凝氣滯之疝痛,其組方簡潔而重點明確,體現中醫「寒者熱之」「滯者散之」的治療原則。升麻的搭配更顯古人對氣機升降的細微調控,使全方兼具局部止痛與整體調節之效。

傳統服藥法


荔枝核(炒)、龍眼核(炒)、小茴香(炒)各等分。
上為細末。
每服1錢,空心用升麻1錢,水、酒煮調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孕婦慎用。
  • 脾胃虛弱者慎用。

相關疾病


腹股溝疝氣睪丸疼痛腫脹

相同名稱方劑


偏墜散, 出處:《奇方類編》卷上。 組成:荔枝核(炒)、龍眼核(炒)、小茴香(炒)各等分。 主治:疝氣偏墜,小腸氣痛。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