禹功散

禹功散

YU GONG S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儒門事親

熱性指數

9

寒性指數

23

熱/寒比例

(0.39)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15%
胃經 15%
脾經 15%
腎經 7%
膀胱經 7%
心經 7%
大腸經 7%
肺經 7%
膽經 7%
三焦經 7%
肝經
胃經
脾經
腎經
膀胱經
心經
大腸經
肺經
膽經
三焦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禹功散中含有黑牽牛,主要原因有二:

  1. 瀉下逐水:黑牽牛性寒,味苦,具有瀉下逐水之效。其能通便排毒,利水消腫,對於水腫、腹水、便祕等症狀具有良好效果。禹功散中加入黑牽牛,有助於促進體內水分代謝,排出積水,達到治病目的。
  2. 消腫解毒:黑牽牛亦具有消腫解毒之功。對於因熱毒、濕邪引起的腫痛、瘡瘍等症狀,黑牽牛可發揮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功效。禹功散中加入黑牽牛,可增強方劑的消腫解毒作用,更全面地治療疾病。

禹功散中包含茴香,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溫中散寒,理氣止痛: 茴香性溫,味辛,入脾、胃經,具有溫中散寒、理氣止痛的功效。禹功散常用於治療寒邪客於中焦,引起脘腹冷痛、腹瀉、嘔吐等症。茴香溫暖脾胃,驅散寒氣,配合其他藥材,可起到溫中散寒、理氣止痛的作用。
  2. 行氣化滯,消食導滯: 茴香亦有行氣化滯、消食導滯的功效。禹功散可能也用於治療食積不化,脘腹脹滿等症。茴香有助於促進消化,排除積滯,改善胃腸功能。

禹功散中加入木香,主要考量以下兩點:

  1. 疏肝解鬱,理氣止痛: 木香味辛、苦,性溫,入脾、胃、肝經,具有行氣解鬱、燥濕止瀉、止痛的效果。方中加入木香,可疏肝解鬱,理氣止痛,緩解因肝氣鬱結導致的胸脅脹痛、脘腹脹滿等症狀。
  2. 調和脾胃,健脾消食: 木香還具有健脾消食的作用,可促進脾胃運化,改善食慾不振、消化不良等問題,與方中其他藥物共同起到調理脾胃、增強消化功能的作用。

總之,禹功散中加入木香,是為了疏肝理氣、健脾消食,從而達到治療肝氣鬱結、脾胃不和所致的胸脇脹痛、脘腹脹滿等症狀的效果。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禹功散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寒濕水疝,陰囊腫脹,大小便不利」,屬中醫「水疝」範疇,多因寒濕之邪下注肝腎經脈,導致水液停聚陰囊,氣化不利。其特點為陰囊腫大、按之柔軟如水囊,或伴排尿困難。古代醫家認為此證需溫散寒濕、逐水消腫,兼通利二便,使濕濁從下竅而出。

組成分析與治療原理

  1. 組成(假設基礎配伍)
    古代禹功散常見組成以「黑牽牛、茴香」為核心,佐以行氣利水之品,如:

    • 黑牽牛(牽牛子):瀉下逐水,通利二便,攻逐積聚之水濕。
    • 小茴香:溫肝腎、散寒止痛,化濕濁,針對寒濕下注之病機。
    • 可能配伍(如木香、川椒等):加強行氣溫通,助水濕消散。
  2. 方義邏輯

    • 溫通逐水並行:小茴香辛溫散寒,化解陰囊寒濕;牽牛子苦寒瀉下,直接引水濕從二便排出,二者寒溫相制,共成「溫下」之法。
    • 氣行則水行:若佐以木香等藥,能疏暢氣機,氣化則濕化,符合中醫「治濕先調氣」之理。
    • 標本兼顧:牽牛子治標(急祛水濕),茴香治本(溫散寒濕源頭),結構簡潔而力道專注。
  3. 引申功效推論
    此方配伍體現「攻邪不傷正」思路,適用於實證為主之水濕停聚(如陰囊水腫、輕度腹水),通過溫陽化氣與瀉水並行,恢復下焦氣化功能。然須辨明寒濕實證(舌淡苔白滑、脈沉緊)方可適用,虛證或濕熱者非宜。

總結
禹功散傳統以「溫散寒濕、瀉水消腫」為核心,組方緊扣肝腎經寒濕病機,透過辛溫與苦寒藥的協同,達到攻逐水濕而不助熱的效果,體現中醫「通因通用」的治則。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孕婦及年老體弱者慎用

相關疾病


排尿困難心內膜炎尿道炎心包炎慢性腎衰竭前列腺增生二尖瓣狹窄三尖瓣疾病高血壓性心臟病高血壓性腎臟病心臟衰竭陰囊水腫腹瀉無尿及少尿全身性水腫睪丸疼痛腫脹

相同名稱方劑


禹功散, 出處:《李氏醫鑑》卷三。 組成:黑牽牛4兩,茴香1兩,荔枝核。 主治:寒濕水疝,陰囊腫脹,大小便不利。

禹功散, 出處:《儒門事親》卷十二。 組成:黑牽牛(頭末)4兩,茴香1兩(炒),(或加木香1兩)。 主治:瀉水。主治:産後瘀血不行,臍腹疼痛;陽證水腫,寒濕水疝,屬實證者。

禹功散, 出處:《夀世保元》卷五。 組成:陳皮1錢,半夏(薑制)1錢,赤茯苓1錢,豬苓1錢,澤瀉1錢,白朮(炒)1錢,木通1錢,條芩8分,升麻3分,甘草3分,山梔子(炒)1錢。 主治:膀胱有熱,小便不通。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