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香散

LI XIANG S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8

寒性指數

4

熱/寒比例

(4.50)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22%
腎經 22%
脾經 22%
胃經 11%
膀胱經 11%
心經 11%
肝經
腎經
脾經
胃經
膀胱經
心經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荔香散中加入荔枝核,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理氣止痛:荔枝核性味苦寒,具有理氣止痛、散結消腫的功效。對於胸腹脹痛、疝氣、瘰癧等症狀有緩解作用,可配合其他藥材,達到協同治療的效果。
  2. 健脾消積:荔枝核亦可健脾消積,對於脾胃虛弱、食積不化、腹脹腹痛等症狀有所幫助。在荔香散中,荔枝核與其他藥材相互作用,可加強藥效,達到健脾消積、理氣止痛的功效。

荔香散中加入茴香,主要原因有二:

  1. 溫中散寒,理氣止痛:茴香性溫,入脾胃經,具有溫中散寒、理氣止痛的功效。荔香散作為治療寒濕引起的腹痛、泄瀉等症的方劑,加入茴香可以溫暖脾胃,驅散寒邪,緩解疼痛。
  2. 行氣消脹,助消化:茴香能促進消化液分泌,有助於食物的消化吸收,並能行氣消脹,緩解腸胃脹氣、腹脹等不適。這對於荔香散治療脾胃虛寒所致的消化不良、食慾不振等症,起到了輔助作用。

主治功效


荔香散主治功效分析

主治症狀

根據中醫古籍記載,荔香散主要用於治療以下症狀:

  • 疝氣痛極:這是荔香散最主要的適應症,尤其針對氣分層面的疝氣疼痛,即疼痛劇烈,與氣機阻滯密切相關。
  • 小腹氣痛:泛指由於氣機不暢導致的小腹部疼痛,包括各種原因引起的氣滯作痛。
  • 心腹胃脘久痛,屢觸屢發:針對慢性、反覆發作的心腹胃脘疼痛,特別是由於情志不遂、飲食不節等因素誘發或加重者。
  • 婦人血中之氣滯:對於婦女因氣滯血瘀導致的痛經、經行不暢等症狀也有一定療效。

治療原理

荔香散由荔枝核與茴香兩味藥組成,其治療原理主要基於中醫的「行氣止痛」和「溫經散寒」法則:

  1. 行氣止痛

    • 荔枝核:辛溫,入肝、腎經,具有良好的理氣、散結、止痛功效。尤其擅長疏通肝經氣機,對於肝氣鬱滯引起的疝氣、少腹疼痛有顯著療效。
    • 茴香:辛溫,入肝、腎、脾、胃經,具有溫中散寒、行氣止痛的功效。它能夠溫暖脾胃,促進氣機運行,緩解脘腹冷痛。
    • 兩藥合用,辛溫行散,可有效疏通氣機,改善氣滯狀態,從而達到「通則不痛」的目的。
  2. 溫經散寒

    • 中醫認為「寒凝氣滯」,寒邪侵襲常導致氣機運行受阻,引發疼痛。荔枝核和茴香均為辛溫之品,具有溫經散寒的作用。
    • 溫熱藥性可以驅散寒邪,溫通經脈,恢復氣血的正常運行,從而緩解因寒邪引起的疼痛。

古文支持

多部中醫古籍均記載了荔香散的功效,並強調其在治療氣分疝痛方面的優勢:

  • 《類證治裁》明確指出:「疝瘕氣聚者,荔香散。」「疝氣痛極,在氣分者,小腹氣痛。」
  • 《景岳全書》指出:「疝之暴痛或痛甚者,必以氣逆,宜先用荔香散。」「寒疝最能作痛,多因觸冒寒邪,或犯生冷所致。凡喜暖畏寒,脈弦細,鼻尖手足多冷,大小便無熱之類,皆是也。寒微者,宜荔香散...主之。」
  • 《不知醫必要》提到:「荔香散,和,治疝氣痛極,並治小腹氣痛等症,俱效。凡在氣分者最宜。」
  • 《婦人規》記載:「疝瘕氣聚者,荔香散。」「荔香散(見《新方八陣·因陣》)治疝氣痛極。凡在氣分者,最宜用之。並治小腹氣痛等證,神效。」

總結

荔香散以其行氣止痛、溫經散寒的功效,成為中醫治療氣分疝痛、小腹氣痛的有效方劑。其配伍精簡,藥性辛溫,針對氣機鬱滯、寒邪凝滯導致的疼痛有獨到療效。現代研究也表明,荔枝核和茴香均具有鎮痛、抗炎等藥理作用,為荔香散的臨床應用提供了科學依據。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腹股溝疝氣睪丸疼痛腫脹

相同名稱方劑


荔香散, 出處:《景岳全書》卷五十一。 組成:荔枝核(炮微焦)、大茴香(炒)各等分。 主治:疝氣痛極,在氣分者,小腹氣痛。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