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疝靈散中加入龍眼肉,主要是基於其補益心脾、養血安神之功效。龍眼肉味甘性溫,入心脾經,能補益心脾,養血安神,對於疝氣患者由於氣血虧虛,心脾不足而導致的症狀,如面色蒼白、心悸失眠等,具有緩解作用。此外,龍眼肉性溫,能溫補脾胃,有助於改善疝氣患者因脾胃虛弱而引起的消化不良等問題。因此,龍眼肉的加入,可以起到扶正固本的作用,增強患者體質,有助於疝氣的治療。
疝靈散中加入荔枝核,主要基於其收斂固澀、止痛降氣的功效。
荔枝核性平味甘,入肝、脾經。其收斂固澀之性,可固攝精氣,防止疝氣突出;止痛降氣之性,能緩解疝氣疼痛,並使氣下降,避免氣逆上衝。
此外,荔枝核還具有活血化瘀的作用,可促進氣血運行,改善局部血液循環,有助於疝氣的消退。
疝靈散方劑中加入茴香,主要基於其溫中散寒、行氣止痛的功效。
茴香性溫,味辛,入脾、胃經。其溫中散寒之性,能溫暖脾胃,驅散寒邪,有助於緩解疝氣疼痛。同時,茴香具有行氣止痛的功效,能疏通氣血,解除氣滯血瘀,進一步緩解疝氣引起的疼痛不適。因此,茴香在疝靈散中發揮著溫中散寒、行氣止痛的雙重作用,有助於改善疝氣症狀。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疝靈散」分析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疝靈散」主治「偏墜七疝,腎囊腫大,疼連小腹,不能自忍」,即疝氣引起之陰囊腫脹、疼痛,且疼痛放射至小腹,嚴重影響患者之活動與生活品質。
古代醫家所稱「七疝」,概指多種疝氣類型(如寒疝、氣疝、水疝等),多與肝經氣滯、寒濕凝結或氣血不通相關。此方針對以下病機:
- 氣滯寒凝:寒邪侵襲肝經,氣血運行不暢,導致陰囊、小腹疼痛。
- 濕濁下注:水濕停聚下焦,引發陰囊腫大。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本方由三味藥組成,均圍繞「行氣散寒、消腫止痛」之核心原則:
龍眼核
- 性味:微苦、澀,平。
- 功效:傳統用於散結消腫、止血止痛,尤擅治疝氣、睪丸腫痛。其藥性平和,能緩解局部氣血瘀滯。
荔枝核
- 性味:辛、微苦,溫。
- 功效:行氣散寒、疏肝理氣,為治疝氣要藥。其辛溫之性可驅散肝經寒邪,改善氣滯疼痛。《本草綱目》載其「治疝氣痛,婦人血氣刺痛」。
小茴香
- 性味:辛,溫。
- 功效:溫腎暖肝、散寒止痛,善治下焦寒濕氣滯。其芳香走竄之性可直達肝經,疏通氣機,緩解陰囊墜脹。
配伍邏輯:
- 協同增效:荔枝核與小茴香皆為辛溫之品,合用加強溫經散寒、行氣止痛之效;龍眼核則側重局部散結消腫,三藥共奏「標本兼治」之功。
- 引經報使:以升麻煮酒送服,升麻升提氣機,酒性溫通,助藥力直達下焦,增強活血散寒之效。
治療原理綜述
此方以「溫通肝經、散結止痛」為法:
- 散寒:小茴香、荔枝核溫散肝經寒邪,解除疼痛之因。
- 行氣:三藥協調疏通肝經氣機,改善氣滯腫脹。
- 消腫:龍眼核軟堅散結,直接作用於腫痛部位。
整體形成「散寒—行氣—消腫」之治療鏈,契合疝氣「寒濕氣滯」之核心病機。
傳統服藥法
龍眼核、荔枝核(2味先搗碎,焙)、小茴香各等分(焙)。
上為細末。
每服1錢,空心用升麻煮酒調下,重者二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孕婦、哺乳期婦女、兒童不宜服用。
- 對本方劑過敏者禁用。
- 服用本方劑期間,應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
- 如有不適,請及時停藥並就醫。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疝靈散, 出處:《回生集》卷上。 組成:龍眼核、荔枝核(2味先搗碎,焙)、小茴香各等分(焙)。 主治:偏墜七疝,腎囊腫大,疼連小腹,不能自忍。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