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生集

清代醫家陳杰所編撰的《回生集》,是一部深具實用價值與民間智慧特色的醫學著作。該書集結了陳杰多年來透過乩壇請教所得的所謂「仙方」,並廣泛匯集民間經驗方,形成了一套約四百多個方劑的治療體系。其核心特色在於強調實用性、簡便性及對症治療,適用於廣泛的內外疾病。本書不僅是中醫經驗的積累,也反映了清代一部分醫家在面對疾病時,如何結合不同來源的知識進行治療實踐。

《回生集》的原敘由作者陳杰親筆撰寫,開宗明義地說明了編撰的緣由:作者本身患有痰疾及膝寒痛,經多年治療無效後,於戊申歲透過乩壇向葛仙翁祖師求治,獲賜仙方而痊癒。這段個人經歷促使他開始匯集「仙傳」及「經驗良方」,並請祖師「選定」其中「必中者」四百餘方,最終編成本書。原敘中特別強調了「辨證施治」的重要性,指出病有虛實寒熱之分,治療必須「視症明」方能「投藥劑」,否則「為害非輕」。這顯示了即使來源特殊,作者仍謹守中醫最基本的辨證原則。

重刻《回生集》敘則由東陵真陽子春所作,進一步闡述了此書的價值。他提到了書中「神道設教」的色彩,但也肯定其「經驗」與「濟世」的核心精神。真陽子春認為,雖然藥方來源奇特,但若能結合醫者的「虛心體貼四診心法」(望色、聞聲、問證、切脈),以及「誠得所以用意之說」,將成方作為「主治之準則」,便能達到「經驗者無不驗,濟世者無不濟」的效果。這篇敘文為《回生集》的定位提供了一個更為客觀的視角:撇開神秘的來源不談,其價值在於所收錄方劑的實際療效,以及醫者運用這些方劑時所需的專業判斷。重刻敘也鼓勵廣泛印送,強調本書的普及性,期望能讓「鄉居僻壤,地鮮名醫」者也能「按症求方,而不求人」。這契合了本書簡便實用的特色。

以下將從幾個核心面向深入分析《回生集》的內容及其特色:

一、 辨證施治的原則貫穿始終

儘管書中方劑來源多樣,但《回生集》的編撰和使用仍嚴格遵循中醫的辨證論治原則。原敘中祖師的批示「病有虛實寒熱,藥有溫涼補伐。虛宜溫補,實宜瀉散」明確指出了這一點。這意味著,使用者在按方治療前,必須先對患者的體質和疾病狀態進行辨別。例如,書中在治療膝寒痛時,沒有簡單地給予止痛方,而是根據作者的親身經歷,指出其病因在於「積痰」,因此治療採用了「化痰通絡」的思路。這與僅憑症狀用藥截然不同,體現了從病因病機入手的辨證思維。書中對各種疾病的分類和方劑的應用,也都是在辨證框架下展開的。

二、 內症治療的多元化方案

《回生集》提供了豐富的內科疾病治療方劑,涵蓋了多種病機和症候。

  1. 補益扶正: 書中收錄了多種補益方劑,旨在改善虛弱體質,恢復臟腑功能。例如,「無比山藥丸」用於治療「諸虛百損,五勞七傷,肌體消瘦」等虛損性疾病。其組方中的熟地、山藥、巴戟、肉蓯蓉等藥材,多為滋補肝腎、健脾益氣之品,體現了中醫「虛則補之」的治療原則。另一方「呂祖師鐵柺杖方」同樣以補益為主,強調其「能除消百病,能令顏如童子,遠行不飢,鬚髮不白,身體不倦」的延年益壽、強身健體功效,組方中的天門冬、熟地、茯苓也都是常用的補益藥。這些方劑為長期虛弱、慢性消耗性疾病提供了治療選擇。

  2. 祛邪外出與活血通絡: 對於外感或內生邪氣導致的疾病,書中也提供了相應方劑。治療「腎受風濕侵襲,寒冷凝滯血脈」導致的腰腿疼痛、麻木等症的「萆薢湯」,組方龐雜,但思路清晰。它結合了祛風濕(萆薢、防己、獨活、威靈仙、海桐皮、蒼朮)、散寒(烏藥、蒼朮)、活血化瘀(當歸、川芎、乳香、沒藥)、補益肝腎(牛膝、杜仲、續斷、生地)、柔肝止痛(白芍、木瓜)等多種藥物,針對風寒濕邪侵襲腎氣、阻滯經絡導致的複雜病機,體現了綜合治療的策略。

  3. 調和氣機與化痰止咳: 針對常見的咳嗽、喘證,《回生集》也提供了多種方藥。書中記載的咳嗽方以生薑汁和蜜煎服,簡單易行,適用於部分寒痰或風寒咳嗽。更為經典且體現養生思想的是「三子養親湯」,由紫蘇子、蘿蔔子、白芥子組成,三藥均有降氣化痰、溫肺理氣之功,特別適用於老年人痰多喘咳、消化不良等症,既能治標,又能兼顧脾胃,適合日常保健。

三、 急症應對的務實策略

《回生集》在處理一些急性、危重症候時,展現了中醫急救的靈活性和務實性。這些方法往往簡便易得,力求快速控制病情。

  1. 急性咳喘: 對於老年人突然發作的喘咳,書中提供了「老人喘嗽丸」,將胡桃肉、杏仁、生薑製成丸劑,強調「氣促難臥,服此立定」,說明其著眼於快速緩解呼吸困難,為老年患者提供了緊急處理的方法。

  2. 急性心痛: 對於突發性的心氣痛,書中推薦使用胡桃、生薑煎湯,強調整體快速見效。雖然缺乏詳細的方劑組成分析,但使用溫通、行氣、活血的食材(胡桃、生薑在中醫中常有這些作用)來緩解氣機鬱滯、血脈不暢引起的心痛,體現了急則治標、簡便取效的思路。

  3. 急喉閉: 處理「咽喉腫閉,痰涎壅塞」這種危及生命的狀況,書中提出了用膽礬和釅醋灌喉的方法。這是一個相對劇烈甚至有毒性的方法,但其目的在於通過膽礬的催吐或消痰作用以及釅醋的收斂、解毒作用,迅速清除堵塞物,開通氣道。這類方法雖然風險較高,但在極端情況下,體現了不拘泥於常規、以挽救生命為首要目標的急救理念,也反映了當時醫療條件下的一些應對手段。

四、 外治法的廣泛應用與實用性

《回生集》非常重視外治法,這與其強調「簡便實用」的宗旨高度契合。外治法具有不經口服、作用直接、副作用相對較小的優點,尤其適用於某些局部病症或不便口服藥物的患者。

書中記載了多種外治法,如用瓦松與白礬煎湯漱口治療牙齦腫痛或牙齒疼痛,利用了瓦松的清熱解毒和白礬的收斂、止痛作用。用皂角末與熱石煙熏治療皮膚病(如鵝掌風),則利用了皂角的祛風殺蟲、燥濕止癢作用,配合熱力熏蒸,使藥物直達病灶。將山豆根和射干研末吹喉治療咽喉腫痛,則是利用了山豆根的清熱解毒、消腫止痛和射干的清熱利咽、消痰散結作用,通過局部給藥迅速緩解咽喉部的不適和炎症。這些方法取材方便,操作簡單,療效顯著,充分體現了外治法的優勢。

五、 婦科與兒科的特色治療

儘管內科是本書的主體,但《回生集》也涉及了婦科與兒科的一些常見病症,並提供了有針對性的治療方案。

  1. 婦科: 主要關注產後及經期問題。針對產後虛弱引起的腰痛,書中提到使用杜仲。杜仲是中醫常用的補肝腎、強筋骨藥,產後失血傷氣,容易導致肝腎虧虛,用杜仲調補,有助於產後恢復體力,緩解腰痛,體現了婦科治療重視產後調養的特點。

  2. 兒科: 涵蓋了小兒痰喘和目疾。小兒痰喘是兒科常見病,本書提供的方藥應是針對小兒體質特點進行調整的。對於小兒青盲症(某些先天性或後天因素導致的兒童視力障礙,在中醫中可能與肝腎不足、氣血虧虛等有關),書中記載了用木賊草與豬肝同食的方法。木賊草在中醫中有明目退翳的功效,豬肝則能補肝血。這種藥食結合的方法,不僅考慮到兒童服藥困難,也體現了中醫通過補益肝血來治療眼疾的思路(肝開竅於目),是一種溫和而有效的治療嘗試。

六、 養生與預防並重

《回生集》不僅是治療疾病的手冊,也融入了養生和預防的理念。前文提到的呂祖師鐵柺杖方、還童酒方等補益方劑,其作用不僅在於治療虛損,更在於長期服用以強身健體、延年益壽,這本身就是中醫養生思想的體現。三子養親湯作為日常保健方,尤其適合老年人,通過調理脾肺,預防痰喘、消化不良等常見問題,是「治未病」思想的體現。書中關於黃疸的外治法,將竹紙與黃蠟製成筒狀置於肚臍吸取「腹中黃水」,雖然其療效和機理可能需要現代醫學進一步驗證,但也代表了當時醫家嘗試通過外治途徑排除病理產物、改善病情的努力,某種程度上也是在預防疾病進一步發展。

七、 對現代醫學的啟示

《回生集》的價值不僅停留在歷史層面。其簡便易行、成本較低的特點,對於當今發展基層醫療和公共衛生仍然具有參考意義。書中匯集的民間驗方,是寶貴的傳統醫藥資源,其中可能蘊藏著具有潛在藥用價值的成分或治療思路,值得現代藥學和臨床醫學進行深入研究。

更重要的是,《回生集》對辨證論治的強調,提醒著現代醫學在追求精確診斷的同時,不應忽視個體差異和疾病的整體狀態。中醫辨證思想與現代醫學的個性化醫療、精準醫療理念在某些層面存在共通之處,為臨床診療提供了多維度的思考方式。書中內外治法並用、藥食同源的理念,也與現代整合醫學、功能醫學等趨勢相呼應。

結語

總而言之,清代陳杰所編撰的《回生集》,是一部充滿地方特色和民間智慧的中醫藥著作。它雖然起源於帶有神秘色彩的乩壇,但其內容卻立足於實際的臨床經驗,強調辨證施治、簡便實用。書中涵蓋了內科、急症、外治、婦科、兒科及養生等多個領域,提供了豐富多元的方劑和治療方法。這些方劑或以補益為主以扶助正氣,或以祛邪為要以解除病痛,或以外治為輔以提高療效,共同構成了這部實用醫書的主體。

《回生集》不僅是研究清代中醫發展、民間醫療實踐以及藥方來源多樣性的重要文獻,其所蘊含的辨證思想、實用主義理念和廣泛的治療方法,對於今天的中醫臨床、藥物研發乃至基層醫療體系建設,都具有啟發和借鑒意義。正如重刻敘所言,這是一部旨在「濟世」的著作,其價值在於能讓更多的人在疾病面前有所依循,體現了醫者普濟蒼生的仁心。


《回生集》原敘

重刻《回生集》敘

卷上 (1)

卷上 (2)

卷上 (3)

卷上 (4)

卷上 (5)

卷上 (6)

卷上 (7)

卷上 (8)

卷上 (9)

卷上 (10)

卷上 (11)

卷上 (12)

卷上 (13)

卷上 (14)

卷上 (15)

卷上 (16)

卷上 (17)

卷上 (18)

卷上 (19)

卷上 (20)

卷上 (21)

卷上 (22)

卷上 (23)

卷上 (24)

卷下 (1)

卷下 (2)

卷下 (3)

卷下 (4)

卷下 (5)

卷下 (6)

卷下 (7)

卷下 (8)

卷下 (9)

卷下 (10)

卷下 (11)

卷下 (12)

卷下 (13)

卷下 (14)

卷下 (15)

卷下 (16)

卷下 (17)

卷下 (18)

卷下 (19)

卷下 (20)

卷上 (25)

卷下 (21)

卷下 (22)

卷上 (26)

卷下 (23)

卷上 (27)

卷上 (28)

卷下 (24)

卷下 (25)

卷下 (26)

卷下 (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