橘核的傳統功效
1. 止痛
橘核,在古代醫籍中記載具有顯著的止痛功效,尤其針對下腹部及腰部疼痛。其止痛機理主要體現在疏肝理氣、溫腎散寒兩個方面。
《日華子諸家本草》指出橘核「味苦溫而下氣」,能入腎與膀胱,用於治療陰寒所致的疼痛,例如疝氣。疝氣常伴隨劇烈疼痛,而橘核的溫性正好可以溫通經絡,緩解寒邪引起的疼痛。此外,《日華子本草》更直接記載其能「治腰痛,膀胱氣,腎疼」,佐以酒服,效果更佳,說明橘核對於腰部及膀胱相關的疼痛有療效。
《本草匯言》則詳細描述了橘核的應用:它能「疏肝、散逆氣、下寒疝之藥」,針對因肝氣鬱滯、氣機逆亂引起的腹部疼痛,以及寒邪凝滯導致的疝氣疼痛均有療效。文中所述的“陰疝腫疼,或囊子冷如冰、硬如石,下墜如數十斤之重”,更突顯橘核在治療寒邪凝滯引起的劇烈疼痛上的作用。 婦人因氣滯血瘀導致的小腹疼痛,腰胯重滯等症狀,也可透過橘核的溫經散寒、疏肝理氣作用而緩解。
《本草綱目》提及橘核能治「小腸疝氣及陰核腫痛」,進一步肯定其在治療下腹部疼痛方面的功效。《本草備要》則強調其「行肝氣,消腫散毒」的特性,也間接說明瞭其止痛作用與疏通氣血、消除腫脹的關係。總體而言,古籍記載顯示橘核的止痛功效主要體現在溫腎散寒、疏肝理氣,針對因寒邪或氣滯引起的腹部、腰部疼痛有較好療效。
2. 理氣
橘核,作為其理氣功效在歷代本草典籍中多有記載,主要體現在疏肝理氣、行氣止痛等方面。
《日華子諸家本草》指出橘核「味苦溫而下氣」,能入腎與膀胱,針對陰寒所致的疾病有效,疝氣方劑中常用。其「下氣」之功,應理解為疏通氣機,排除滯積之氣,而非單純的瀉下作用。 《本草匯言》更進一步闡述了橘核的理氣作用:「疏肝、散逆氣、下寒疝之藥也」。這說明橘核不僅能理氣,更能針對肝氣鬱滯、氣機逆亂等病症,例如婦人瘕疝、小腹攻疼等症狀,皆可用橘核疏通肝氣,使氣機恢復順暢。
《本草備要》則強調橘核「行肝氣,消腫散毒」。這裏的「行肝氣」也屬於理氣範疇,說明橘核能促進肝氣的運行,避免氣滯血瘀導致的腫毒。 雖然《本草綱目》著重其治療疝氣及陰核腫痛的功效,但其根本作用仍是通過理氣,以達到消腫止痛的效果。 《醫林纂要》雖提及「潤腎、堅腎」,但這與其理氣功效並不矛盾,腎虛往往也伴隨氣虛,補腎同時也間接調節了氣機。
綜上所述,歷代醫家對橘核理氣功效的認識,主要體現在疏通肝氣、理順氣機、排除寒邪等方面。其應用範圍廣泛,涵蓋了因氣滯血瘀、肝氣鬱滯、寒邪凝滯所導致的諸多病症,體現了其在理氣方面的顯著作用。 值得注意的是,不同典籍側重不同方面,應結合患者病情,辨證施治。
3. 散結
橘核,其「散結」功效主要體現在疏肝理氣、下氣消腫等方面,古代醫籍多有記載。
《日華子諸家本草》指出橘核味苦溫,能下氣入腎膀胱,以此解釋其治療陰寒所致疾病的功效,例如疝氣。 《本草匯言》更進一步闡述,橘核具有疏肝、散逆氣、下寒疝的功效,並詳細描述其治療膀胱浮氣、陰疝腫痛等症的用法用量,說明其在治療腹部腫塊、氣滯疼痛方面的作用。書中提到以橘核治療婦人瘕疝,小腹攻疼,腰胯重滯等症,均指向其散結之效。
《本草綱目》則簡潔地指出橘核能治小腸疝氣及陰核腫痛,再次印證其散結作用,尤其針對下焦氣滯、腫痛的病症。 《本草備要》更直接點明其「行肝氣,消腫散毒」的功效,說明橘核能透過疏通肝氣,達到消散腫塊、毒邪的作用。 值得注意的是,《醫林纂要》雖著重其潤腎堅腎功效,但在臨牀應用中,也記錄了以橘核治療急性乳腺炎的成功案例,這也從側面反映了橘核具有消散炎症腫塊的散結作用。
綜上所述,古籍記載中橘核的散結功效,主要體現在疏肝理氣、下氣消腫,針對由氣滯、血瘀、寒凝等原因導致的腹部、下焦腫塊、疼痛等症狀,都能發揮一定的療效。其應用範圍涵蓋疝氣、乳腺炎等疾病,顯示其散結作用的多樣性與臨牀價值。
4. 理氣行氣
橘核,為芸香科植物橘及其栽培變種的種子,在古代中醫典籍中被廣泛記載,其理氣行氣功效顯著。
從多部古籍的記載來看,橘核的理氣作用主要體現在疏肝理氣和行氣止痛兩個方面。《本草匯言》明確指出橘核「疏肝、散逆氣」,能治療因肝氣鬱滯導致的疝氣、小腹疼痛、腰胯沉重等症狀。此處的「逆氣」,指氣機逆亂不通,導致的各種不適。《日華子諸家本草》則提到橘核「味苦溫而下氣」,其苦味能瀉肝火,溫性則能溫通經絡,使氣血運行順暢,從而達到理氣的效果。 此書並提及橘核能治療膀胱氣、腎疼,說明其理氣作用能影響到下焦。
《本草備要》更簡潔地概括了橘核的功效為「行肝氣,消腫散毒」。「行肝氣」再次強調了其疏肝理氣的作用;而「消腫散毒」,則說明其理氣的同時,也能促進體內氣血運行,有利於消除局部腫脹和炎症。 《本草綱目》記載其能治療小腸疝氣及陰核腫痛,也間接說明瞭其理氣止痛的功效。
綜上所述,古代醫籍對橘核理氣行氣功效的描述,雖然著重點略有不同,但都指向其能疏通肝氣,調和氣機,從而達到治療各種氣滯不通所致病症的效果,其應用範圍涵蓋了肝、腎、膀胱等臟腑,並能輔助治療炎症。 值得注意的是,《醫林纂要》中記載的臨牀應用,雖針對急性乳腺炎,但也間接證明瞭橘核具有消腫散瘀的作用,與其理氣功效互相配合。
橘核的古代典籍
橘核的運用方法與用量
內服:煎湯,3-9g;或入丸、散。
橘核的炮製
橘核:篩去灰屑,揀淨雜質,洗淨,曬乾。鹽橘核:取淨橘核,用鹽水拌勻,稍悶,放入鍋內,文火炒至微黃色,並有香氣為度,取出曬乾,用時搗碎。(每橘核100斤,用鹽2-2.5斤,加適量開水化開澄清)《綱目》:凡用橘核,須以新瓦焙香,去殼取仁,研碎入藥。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草逢原》:惟實證為宜,虛者禁用。以其味苦,大傷胃中衝和之氣也。
橘核相關的方劑
橘核可治療的相關疾病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