茴香橘核丸

茴香橘核丸

HUI XIANG JU HE W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7

寒性指數

12

熱/寒比例

偏熱 (1.42)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21%
脾經 17%
胃經 14%
腎經 9%
心經 9%
肺經 7%
三焦經 4%
膀胱經 4%
大腸經 4%
膽經 3%
心包經 1%
小腸經 1%
肝經
脾經
胃經
腎經
心經
肺經
三焦經
膀胱經
大腸經
膽經
心包經
小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茴香於[茴香橘核丸]方劑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主要原因如下:

  1. 理氣止痛: 茴香性溫,味辛,入肝、脾經,具有行氣止痛、溫中散寒的功效。其辛散之性可疏通氣機,緩解肝氣鬱結所致的胸腹脹痛,並能溫暖脾胃,改善寒凝氣滯所致的胃痛、腹痛等症狀。
  2. 促進消化: 茴香含揮發油,能促進消化液分泌,增進食慾,有助於消化不良、腹脹、消化不良等症狀的改善。

茴香橘核丸中加入香附,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理氣止痛: 香附味辛、苦,性溫,入肝、脾經,具有行氣解鬱、止痛的效果。茴香橘核丸主治婦科氣血凝滯所致的腹痛、經行不暢等症,香附可疏肝理氣、行氣止痛,配合橘核、茴香等藥物,共奏疏肝理氣、調經止痛之效。

2. 溫中止瀉: 香附還有溫中止瀉的功效,可緩解因脾胃虛寒引起的腹痛、腹瀉等症。茴香橘核丸部分患者可能伴隨脾胃虛寒、消化不良的症狀,加入香附有助於溫中散寒、健脾止瀉,進一步改善患者的整體狀況。

茴香橘核丸為中醫治療疝氣、脹滿等症狀的常用方劑,其配方精妙,多種草藥相輔相成。方中昆布之加入,實則取其咸軟堅硬之性。昆布屬海藻類,富含礦物質與碘質,善於軟堅散結,利水消腫。在茴香橘核丸中,昆布主要針對疝氣所引起的局部硬結或腫塊,能促進病灶軟化,有助於病變部位的恢復。此外,昆布還能調節體內水鹽代謝,改善因水濕停滯導致的脹滿不適。配合茴香、橘核等溫通行氣之品,共奏溫經散寒、行氣止痛、軟堅散結之效,對疝氣等病症具有顯著療效。

茴香橘核丸中加入荔枝核,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理氣行滯,消積化痰: 荔枝核性味辛溫,入肝、脾經,具有行氣消積、化痰止咳的功效。與方中茴香、橘核等理氣消積藥物配合,可加強理氣行滯、消食導滯的作用,對於食積停滯、脘腹脹滿、痰多咳嗽等症狀有較好的療效。
  2. 健脾益腎,溫陽補虛: 荔枝核還具有溫陽補虛、健脾益腎的作用。與方中其他藥物配合,可增強脾胃運化功能,改善腎氣不足,對於脾腎虛弱、氣血不足等症狀也有輔助治療作用。

茴香橘核丸中加入穿山甲,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行氣活血,消腫止痛:穿山甲性味辛溫,入肝、胃經,具有活血化瘀、通經下乳、消腫止痛之功效。其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組織的血液供應,從而緩解疼痛,消退腫脹。

2. 溫脾止瀉:穿山甲對於脾胃虛寒、寒濕內阻所導致的腹瀉、腹痛等症狀具有緩解作用。其溫脾散寒,有助於調理脾胃功能,改善消化不良和腹瀉。

因此,茴香橘核丸中加入穿山甲,是為了增強其行氣活血、消腫止痛以及溫脾止瀉的功效,提高整體療效。

茴香橘核丸中加入肉桂,主要是基於其溫陽散寒、行氣止痛的功效。

茴香橘核丸以溫暖脾腎、行氣止痛為主要功效,而肉桂性溫,入心、腎經,具有溫陽散寒、活血通絡、溫腎助陽之效。其溫陽散寒之力,可協同其他藥材溫暖脾腎,有助於改善寒凝氣滯所致的腹痛、腹瀉等症狀;而行氣止痛的特性,則能促進氣血運行,緩解腸胃脹氣、疼痛等不適。因此,肉桂的加入,可有效增強方劑的溫陽散寒、行氣止痛功效,更全面地治療寒凝氣滯所致的相關疾病。

茴香橘核丸中加入橘核,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行氣止痛:橘核性味苦、辛、平,入肝、脾經。其具有行氣止痛、消積化滯的功效,可用於治療肝氣鬱結、胸腹脹痛、食積不化等症狀。此與茴香的理氣止痛功效相輔相成,加強止痛效果。
  2. 疏肝理氣:橘核善於疏肝理氣,對於肝鬱氣滯所致的乳房脹痛、月經不調、情緒抑鬱等症狀亦有較好的療效。與茴香的理氣作用相互配合,可更好地緩解肝氣不舒所致的各種症狀。

茴香橘核丸中加入青皮,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行氣疏肝: 青皮味辛、苦,性溫,具有行氣疏肝、消食健胃的功效。橘核則有理氣止痛、消積化滯的作用。二者相合,可增強行氣止痛的效果,尤其針對因肝氣鬱結、氣滯血瘀引起的胸脇疼痛、胃脘脹滿等症狀。

2. 助消化: 青皮能促進消化液分泌,增強胃腸蠕動,有助於消食化積。與茴香、橘核等藥材搭配,可以改善食積不消、腹脹腹痛等症狀,達到健脾開胃的效果。

茴香橘核丸中添加補骨脂,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溫陽散寒,行氣止痛: 補骨脂性溫,味辛,入腎、脾經,具有溫腎壯陽、散寒止痛的功效。與方中茴香、橘核等藥材協同作用,可溫暖脾腎,促進氣血運行,緩解寒凝氣滯所致的腹痛、腹脹等症狀。
  2. 助消化,利腸通便: 補骨脂亦具有健脾消食、利腸通便的功效,可幫助消化不良、腸胃積滯所致的腹痛、便祕等症狀。與方中橘核、枳殼等藥材配合,可增強通便效果,使腸胃功能恢復正常。

茴香橘核丸中加入木香,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理氣止痛: 木香味苦辛,性溫,入脾、胃、肝經。其氣味芳香,能行氣止痛,可緩解因氣滯血瘀引起的腹痛、腹脹等症狀,與茴香、橘核共同發揮理氣止痛的作用。
  2. 健脾消食: 木香亦有健脾消食的功效,能促進消化吸收,改善食積不化等症狀,與橘核、茴香相輔相成,共同增強消食健脾的效果。

總而言之,木香在茴香橘核丸中發揮了理氣止痛、健脾消食的功效,與其他藥物協同作用,達到治療效果。

茴香橘核丸中加入桃仁,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活血化瘀: 桃仁性味苦甘,入心、肝、脾經,具有活血化瘀、通經止痛之效。與方中其他藥材如茴香、橘核等共同作用,可改善氣血運行不暢、瘀血阻滯等病症,達到消腫止痛的效果。
  2. 潤腸通便: 桃仁還具有潤腸通便的功效,對於因氣血運行不暢而導致的便祕症狀有輔助治療作用。與方中其他藥材如橘核等配合使用,可促進腸胃蠕動,使排便順暢。

茴香橘核丸中加入檳榔,主要源於其消積導滯的功效。檳榔味辛、苦,性溫,入胃、大腸經,具有消食積、驅蟲、行氣止痛之效。

方中以茴香、橘核等消食導滯,但若食積停滯日久,則需加入檳榔以增強其消食積之力,並有助於推動積滯下行,達到通暢的效果。

茴香橘核丸中加入延胡索,主要考慮以下兩個原因:

  1. 活血化瘀,理氣止痛:延胡索性味苦辛,具有活血化瘀、理氣止痛的功效。茴香橘核丸常用於治療婦科疾病,如痛經、經閉等,而延胡索的加入能夠有效改善瘀血阻滯導致的疼痛,並促進血液循環,緩解經期不適。
  2. 疏肝解鬱,調暢氣機:延胡索還具有疏肝解鬱的作用,可以緩解肝氣鬱結導致的胸悶、脅痛、煩躁等症狀。對於一些因肝氣鬱結而導致的婦科疾病,延胡索的加入可以起到輔助調理的作用,幫助患者舒緩情緒,改善身體狀態。

茴香橘核丸中加入川楝子,是基於其疏肝理氣止痛的功效,與方劑中其他藥材相輔相成,達到治療目的。

茴香橘核丸主要用於治療肝氣鬱結所致的胸脇疼痛、消化不良等症狀。川楝子苦寒,具有行氣止痛、殺蟲消積的功效,能有效疏解肝氣鬱結,並緩解胸脇疼痛。同時,川楝子還能促進消化,消食積,有助於改善消化不良的症狀。

因此,川楝子在茴香橘核丸中起到疏肝理氣止痛、消食積的作用,與其他藥材共同發揮療效,達到治療肝氣鬱結所致的諸般症狀的功效。

茴香橘核丸方中加入莪朮,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消積止痛: 莪朮味辛、苦,性溫,入肝、脾經。具有破血行氣、消積止痛之功效,能有效化解積滯,緩解因食積導致的腹痛、脹滿等症狀。
  2. 活血化瘀: 茴香橘核丸主要針對肝氣鬱結、氣血不通導致的胸腹疼痛。莪朮能活血化瘀,促進血行,幫助緩解氣滯血瘀,進一步緩解胸腹疼痛。

因此,莪朮的加入能有效增強茴香橘核丸的消積止痛和活血化瘀功效,提升其治療效果。

茴香橘核丸中添加乳香,主要是利用其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功效。

乳香性溫,入心、肝經,具有行氣止痛、活血化瘀、消腫生肌的藥效。在茴香橘核丸中,乳香與其他藥材協同作用,可以改善氣血運行不暢、瘀血阻滯所導致的腹痛、腹脹、消化不良等症狀,同時也能減輕炎症反應,促進傷口癒合。

總之,乳香的加入,提升了茴香橘核丸的活血化瘀、消腫止痛效果,使其更能有效治療相關病症。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茴香橘核丸」之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專治寒凝氣滯血瘀所致之疝氣、睾丸腫痛,具體表現如:

  1. 疝氣偏墜:陰囊一側腫大墜痛,牽引少腹。
  2. 睾丸堅硬腫痛:局部觸之堅硬,疼痛劇烈,遇寒加重。
  3. 寒凝氣結:伴有少腹冷痛、四肢不溫、舌淡苔白等證。

典籍歸類屬「治疝要方」,針對陰寒凝聚、氣血不通之病理基礎,以「散寒、行氣、破瘀」為核心治法。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一)組方結構解析

  1. 散寒溫經為君

    • 小茴香大茴香肉桂:辛溫散少腹寒邪,暖肝溫腎,解散陰寒凝滯。
    • 補骨脂:補腎陽,助下焦氣化,從根本溫煦寒濕。
  2. 行氣疏肝為臣

    • 香附青皮木香檳榔:疏肝破氣,解鬱結,導滯下行,治「氣滯」之腫脹。
    • 川楝子玄胡索(金鈴子散):專入肝經,行氣活血,止疝痛。
  3. 破血消癥為佐

    • 莪朮桃仁乳香穿山甲:活血破瘀,消睾丸堅硬腫塊,治「血瘀」之頑固疼痛。
    • 荔枝核橘核:藥性沉降,專走睾丸,散結止痛(取「以核治核」之象)。
  4. 軟堅散結為使

    • 昆布:鹹寒軟堅,反佐諸溫藥,防燥熱傷陰,兼化頑痰凝結。

(二)治療原理
此方以「溫通」為主軸,針對肝經寒凝氣滯血瘀之病機:

  • 寒邪客於厥陰 → 經脈拘急 → 睾丸冷痛腫硬。
  • 氣機鬱滯 → 濕濁瘀血內停 → 形成頑固癥塊。
    通過溫散寒邪、疏暢氣機、破血消癥三法並行,使陰寒得散、氣血流通,腫痛自消。

(三)配伍特點

  1. 標本兼治:肉桂、補骨脂溫補下元治本;茴香、莪朮等祛邪治標。
  2. 剛柔相濟:溫燥藥中佐昆布軟堅,防辛熱傷陰。
  3. 引經報使:橘核、荔枝核直達病所,增強靶向作用。

三、現代延伸思考

此方組成側重「攻邪」,適用於寒實證。若見陰虛濕熱或氣虛下陷之疝痛(如慢性疝氣伴乏力),則需加減化裁,不可拘泥原方。

傳統服藥法


小茴香(炒)四10兩,香附(炙)四10兩,昆布四10兩,荔枝核八10兩,穿山甲(炒)20兩,肉桂(去粗皮)16兩,橘核(炒)40兩,青皮(炒)40兩,大茴香40兩,補骨脂(炒)20兩,木香20兩,桃仁(去皮)16兩,檳榔40兩,玄胡索(炙)40兩,川楝子80兩,莪朮(炙)20兩,乳香(炙)20兩。
散寒軟堅,行氣止痛。
上為細粉,用冷開水泛為小丸。
每服3錢,生薑淡鹽湯或溫開水送下,每日2次。
忌食生冷。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孕婦慎用。

相關疾病


腹股溝疝氣睪丸疼痛腫脹

相同名稱方劑


茴香橘核丸, 出處:《全國中藥成藥處方集》(杭州方)。 組成:橘核(鹽炒)2兩,厚朴(薑炙)5錢,桃仁2兩,崑布2兩,木通5錢,肉桂5錢,川楝子(炒)2兩,玄胡索(醋炙)5錢,海藻2兩,木香5錢,枳實(麸炒)5錢,小茴香(酒炒)8錢,海帶2兩。 主治:理氣散寒軟堅。主治:因寒濕下注引起小腸疝氣,睾丸腫大,堅硬疼痛。

茴香橘核丸, 出處:《北京市中藥成方選集》。 組成:小茴香(炒)40兩,香附(炙)40兩,崑布40兩,荔枝核80兩,穿山甲(炒)20兩,肉桂(去粗皮)16兩,橘核(炒)40兩,青皮(炒)40兩,大茴香40兩,補骨脂(炒)20兩,木香20兩,桃仁(去皮)16兩,檳榔40兩,玄胡索(炙)40兩,川楝子80兩,莪朮(炙)20兩,乳香(炙)20兩。 主治:散寒軟堅,行氣止痛。主治:各種疝氣,睾丸偏墜,堅硬腫痛。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