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香的傳統功效
1. 清熱解毒
乳香,其「清熱解毒」功效並非其主要或最突出之處,但在古代醫籍中亦可窺見端倪,其作用機理與現代藥理研究尚有待進一步探討。 我們可以從幾部經典醫籍中分析其解毒之效:
《名醫別錄》記載乳香「療風水毒腫,去惡氣」、「療風癮疹癢毒」,這暗示乳香具備一定的抗炎、抗菌作用。所謂「風水毒腫」,指的可能是由濕邪、毒邪等引起的皮膚腫脹、炎症反應;「風癮疹癢毒」則更直接指向皮膚過敏及炎症。 此處的「毒」更多指外感之邪而非內生之毒,乳香可能通過促進血液循環、消散瘀滯,進而達到消腫止癢、清熱解毒的效果。
《日華子諸家本草》中提及乳香「止霍亂…心腹痛,疰氣,煎膏止痛長肉。入丸散微炒殺毒」,其中「殺毒」一說值得注意。霍亂多因邪毒侵犯腸胃所致,乳香在此處的應用,可能並非直接清熱解毒,而是通過止痛、消炎,抑制疾病發展來達到間接的解毒效果。而「疰氣」則指氣滯不通,乳香活血行氣,也能間接改善這種情況,減輕病症。
《本草綱目》則更強調乳香的消癰疽、活血定痛功效。癰疽是嚴重的化膿性炎症,乳香能消散腫毒,這與其清熱解毒的功效相關聯。然而,《本草綱目》更側重其活血化瘀的功效,因此,乳香在此的解毒作用,應與其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組織微環境,從而抑制炎症反應有關。
綜上所述,乳香的「清熱解毒」功效在古代醫籍中並非獨立存在,而是與其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等功效交織在一起。其解毒機制可能並非直接殺滅病菌,而是通過改善機體的整體狀態,間接地達到清熱解毒的效果。 需要強調的是,乳香的應用需結合整體辨證論治,不可單純依靠其「清熱解毒」功效而忽略其他方面。
2. 活絡止痛
乳香,一味常見於活血止痛的中藥單方,其功效自古以來便為醫家所重視。從歷代本草文獻中,我們可以窺見其「活絡止痛」的機理。
《名醫別錄》記載乳香「療風水毒腫,去惡氣」,「療風癮疹癢毒」。這說明乳香具有消腫解毒的功效,而「惡氣」在古代醫籍中往往指痹痛之氣,暗示其能疏通經絡,改善氣血運行,從而達到止痛的效果。 風水、癮疹等症狀,往往伴隨疼痛和局部腫脹,乳香的療效,正體現其對炎症反應的抑制作用。
《日華子諸家本草》則更進一步指出乳香「止霍亂…心腹痛,疰氣,煎膏止痛長肉」。這段記載除了說明乳香能止痛外,更強調其對於內臟疼痛,如霍亂、心腹痛等,以及氣滯血瘀所致的疼痛,均有療效。煎膏的用法,更能凸顯其活血化瘀,促進組織修復的特性。「長肉」一詞,也暗示其促進組織再生,修復損傷的作用。
《本草綱目》則總結乳香具有「消癰疽諸毒,託裡護心,活血定痛伸筋,治婦人難產,折傷」等功效。 「活血定痛伸筋」精煉地概括了乳香的核心功效,說明其能活血化瘀,解除經絡阻滯,從而達到止痛的目的。「伸筋」更指出其能舒筋活絡,治療因筋脈拘攣而引起的疼痛。 此外,其能治療難產和骨折,也間接佐證其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功效。
綜上所述,歷代醫籍對乳香活絡止痛功效的記載,從不同角度闡述了其藥理作用。其消腫解毒、活血化瘀、舒筋通絡的功效,共同作用於疼痛的發生機制,使其成為一味重要的活血止痛藥物。
3. 利水消腫
乳香,其利水消腫之效,雖非其主要功效,卻在古代醫籍中有所提及,並與其他作用相互交織。其利水消腫的機理,並非單純利尿排水,而是透過其獨特的藥性,間接達到消腫的效果。
《名醫別錄》中記載乳香「療風水毒腫,去惡氣」,「風水」在古代醫籍中常指水腫,多因濕邪停滯,氣血運行不暢所致。乳香能「去惡氣」,說明其能疏通經絡,活血化瘀,使停滯的體液得以運行,從而達到消腫的效果。這並非直接利水,而是改善了水液代謝的環境。此處的「毒腫」,更暗示了乳香具有抗炎作用,炎症消退,腫脹自然減輕。
《日華子諸家本草》雖未直接提及利水消腫,但其記載乳香「止霍亂…心腹痛」,霍亂常伴有嘔吐腹瀉,體液大量流失,若能止瀉止痛,則可間接改善因體液失衡造成的腫脹。 此書更著重乳香的止痛、生肌作用,說明其能修復受損組織,從而減少炎症反應,緩解腫脹。
《本草綱目》則更全面地描述了乳香的功效,其「消癰疽諸毒」亦與消腫相關。癰疽等症狀,常伴有明顯的局部腫脹,乳香能消腫解毒,說明其能抑制炎症,促進組織修復,從而達到消腫的目的。「活血定痛」亦間接有助於改善血液循環,減少局部組織液的淤積。
綜上所述,乳香的利水消腫功效,並非直接利尿,而是透過其活血化瘀、消腫止痛、抗炎等多種作用,間接促進體液代謝,改善水腫症狀。其作用機理更趨向於改善體內環境,而非直接排出水分。
4. 化腐生肌
乳香,其「化腐生肌」之效,歷代醫家多有記載,並在臨牀實踐中得到驗證。其功效並非單純止痛,而是通過多重機制促進創傷癒合。
《名醫別錄》中提到乳香「療風水毒腫,去惡氣」、「療風癮疹癢毒」,點明其具有消腫解毒的功效。風水腫、癮疹等病症,往往伴有組織損傷和感染,乳香能清除病邪,消散腫毒,為創面癒合創造良好環境,這正是「化腐」的體現。
《日華子諸家本草》則記載乳香「止霍亂…心腹痛,疰氣,煎膏止痛長肉」,強調其止痛生肌的作用。 「煎膏止痛長肉」說明乳香能促進創面肉芽組織增生,加速傷口癒合,這正是「生肌」的表現。其「入丸散微炒殺毒」的用法,也暗示了其殺菌消炎的功效,進一步促進傷口癒合。
《本草綱目》則將乳香的功效總結為「消癰疽諸毒,託裡護心,活血定痛伸筋,治婦人難產,折傷」。「消癰疽諸毒」再次強調其消炎解毒的能力,「活血定痛」則有助於改善創面血液循環,促進新陳代謝,加速組織修復。「伸筋」則說明其能促進筋骨癒合,對骨折等創傷也具有一定療效。
綜上所述,乳香的「化腐生肌」功效,並非單一作用,而是通過消腫解毒、止痛生肌、活血化瘀等多方面作用,共同促進創傷癒合,使其在古代傷科治療中佔據重要地位。 其藥理作用的現代研究也逐步證實了這些傳統觀點。
5. 活血化瘀
乳香,其「活血化瘀」功效在古代醫籍中多有記載,並經由歷代醫家臨牀驗證。其作用機理,可從古代典籍中窺見一斑。
《名醫別錄》記載乳香「療風水毒腫,去惡氣」,以及「療風癮疹癢毒」。這說明乳香具有良好的清熱解毒、消腫止痛作用,而「惡氣」與現代醫學中「瘀血阻滯」的概念有一定程度的共通之處,暗示了乳香化瘀的潛力。其能治療風水腫及癮疹等症狀,也反映出它能改善血液循環,疏通經絡,從而達到消腫止痛的效果。
《日華子諸家本草》則指出乳香「止霍亂…心腹痛,疰氣,煎膏止痛長肉」。霍亂、心腹痛等症狀,往往與氣血運行不暢有關。 乳香能止痛,促進創傷癒合(「長肉」),也間接佐證其活血化瘀之效。 值得注意的是,該書提到煎膏的用法,說明乳香的活性成分需要透過適當的炮製方法才能更好地發揮作用。
李時珍的《本草綱目》則更全面地概括了乳香的功效:「消癰疽諸毒,託裡護心,活血定痛伸筋,治婦人難產,折傷。」 這裡明確指出乳香具有「活血定痛」的功能,並指出其能治療婦人難產及骨折等症狀,這些疾病的發生與氣血瘀滯、經絡不通密切相關。 乳香能活血化瘀,促進血液循環,從而達到消腫止痛、促進組織修復的目的。
總而言之,歷代醫籍對乳香活血化瘀功效的記載,從不同角度佐證了其臨牀療效,其機理可能與改善微循環、促進血液循環,以及抗炎消腫等作用相關。 但需注意,單方應用需謹慎,應根據個人情況及醫師指導使用。
乳香的古代典籍
乳香的現代功效
1. 其他功效
乳香的現代藥理分析顯示,其活血行氣止痛的功效與其對心血管系統和鎮痛作用密切相關。研究發現,含有乳香的複方能夠改善病人的甲皺微循環和紅細胞聚集狀態,顯著降低高血粘度和血漿粘度。在動物實驗中,乳香能使血瘀模型家兔的眼球結膜微循環恢復至正常狀態,並促進β血小板微球蛋白(BTG)的釋放,調節血栓素β和前列腺素 (TXB2 和 PGI2) 的平衡,這些作用共同顯示了乳香在治療冠心病方面的潛力。
此外,乳香還具有一定的保護胃腸道的作用。動物實驗表明,乳香可以減輕鹽酸半胱胺誘發的十二指腸潰瘍程度。
除了活血止痛,乳香還具有消腫生肌的功效,這可能與其抗炎和促進組織再生的藥理作用有關。
2. 抗潰瘍
中藥乳香的抗潰瘍功效,在現代藥理研究中顯示出以下作用機制:
降低潰瘍指數及胃酸: 動物實驗顯示,對大鼠進行幽門結扎後,立即口服乳香,能在六小時內顯著降低潰瘍指數及胃內容物的游離酸度。這表明乳香可能具有抑制胃酸分泌,以及直接修復或保護胃黏膜,從而減輕潰瘍程度的作用。
減輕多種因素引起的胃黏膜損傷: 乳香能有效減輕由阿司匹林、利血平以及寒冷捆束狀態引起的胃腺部胃黏膜損傷。這暗示乳香對多種不同致潰瘍因素具有保護作用,並非僅針對單一病因。需要注意的是,非胃腸給藥的乳香,並不能減輕保泰松和冷捆束應激性大鼠的潰瘍程度,這提示其抗潰瘍作用可能主要依賴於局部作用。
減輕乙醇引起的損傷: 乳香能顯著減輕由50%乙醇誘導的胃黏膜損傷的嚴重程度。這表明乳香可能具有對抗酒精刺激,保護胃黏膜屏障的功能。
細胞保護作用機制:乳香的細胞保護作用可以被消炎痛(一種非類固醇消炎藥)預處理所逆轉。這暗示乳香的抗潰瘍機制可能與內源性前列腺素的合成有關。消炎痛會抑制前列腺素的合成,而前列腺素具有保護胃黏膜的作用。因此,乳香可能通過促進前列腺素的合成,或類似的細胞保護機制,來達到抗潰瘍的效果。
3. 鎮痛
乳香的鎮痛功效,從現代藥理學角度分析,主要體現在其對醋酸誘導的小鼠扭體反應的抑制作用上。具體而言,對小鼠腹腔注射冰乙酸會引發扭體反應,而乳香的提取物,特別是其中的乙酸正辛酯成分,能夠顯著減少這種扭體反應的次數。這表明乳香(或其有效成分乙酸正辛酯)具有周邊性鎮痛效果,其作用機制可能與抑制炎症介質的釋放或直接作用於疼痛感受器有關,從而降低小鼠對醋酸刺激的敏感度,達到鎮痛的效果。
4. 抗炎鎮痛
中藥乳香的現代藥理研究表明,其抗炎鎮痛作用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 抑制炎症反應: 動物實驗顯示,以乳香為主藥組成的方藥能夠明顯抑制蛋清引起的大鼠足部腫脹,這表明乳香具有顯著的抗炎活性。
- 增強免疫細胞功能: 研究發現乳香可以增強小鼠腹腔巨噬細胞的吞噬功能,提示乳香可能通過調節免疫細胞的活性來發揮抗炎作用。
- 抑制乳腺增生: 動物實驗結果表明,乳香對於大鼠的實驗性乳腺增生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 乳香酸的抗炎及免疫調節作用: 從齒葉乳香樹脂滲出液中提取的乳香酸類化合物,被證實具有抗炎、抗關節炎和抗補體活性。 並且乳香酸對免疫功能有抑制作用,且這種抑制作用隨著給藥劑量及時間的變化而有所不同。 乳香酸在長期給藥中,刺激抗體合成呈現劑量相關性,且這種刺激抗體產生的作用機制可能與非甾體抗炎藥物類似。
5. 防癌抗腫瘤
乳香的現代藥理研究顯示其抗腫瘤功效主要歸因於其活性成分,特別是乳香酸(Boswellic acids)。這些化合物能透過多重分子機制發揮作用,包括誘導癌細胞(如乳腺癌、結腸癌、白血病細胞等)發生程序性細胞死亡(凋亡),並顯著抑制其異常增殖、轉移及血管新生。乳香成分亦能干擾癌細胞的訊息傳導路徑,降低其侵襲性。此外,其免疫調節作用,例如增強淋巴細胞活性,有助於提升整體宿主抗癌能力。這些綜合效應使乳香在癌症預防與輔助治療中展現潛力。
6. 降血脂
乳香,性味辛、苦、溫,入肝、脾、肺、心經,具有降血脂的功效。其降血脂的現代藥理分析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乳香中的有效成分,主要是乳香酸和乳香酰等樹脂酸類化合物,能夠調節脂質代謝。這些化合物能直接干預體內脂質的合成與分解過程,具體機制可能涉及影響相關酶的活性,或調控基因表達。
透過對脂質代謝的調節,乳香能夠降低血清中的總膽固醇和三酸甘油酯水平。這兩種脂類成分是評估血脂狀況的重要指標,其降低直接反映了乳香在降血脂方面的作用。
此外,由乳香和沒藥組成的方藥研究結果顯示,該方藥具有體外抗血栓形成的作用,並能降低血脂,從而有利於體內血栓的形成。這暗示乳香可能透過多種途徑,包含影響血栓形成,來間接或直接影響血脂水平。
7. 抗菌抗病毒
乳香的主要有效成分為一系列樹脂酸類化合物,尤其以乳香酸(boswellic acids)為代表。這些化合物在現代藥理研究中,展現出明確的抗菌及抗病毒活性。
在抗菌方面,乳香酸類物質已被證實能有效抑制多種細菌的生長,例如對革蘭氏陰性菌如大腸桿菌,以及革蘭氏陽性菌如金黃色葡萄球菌,均顯示出抑制作用。其抗菌機制可能涉及破壞細菌細胞膜的完整性,或干擾細菌的蛋白質合成與代謝途徑,從而抑制其增殖。
針對抗病毒作用,研究指出乳香酸類化合物能對多種病毒產生抑制效果。例如,針對流感病毒與腸病毒等常見病原體,乳香的提取物或其活性成分已被觀察到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這可能透過多種機制實現,包括干擾病毒進入宿主細胞、抑制病毒複製過程中的關鍵酶活性,或阻斷病毒粒子組裝與釋放,進而達到抗病毒效應。這些現代藥理學發現,為乳香作為潛在的天然抗菌抗病毒劑提供了科學依據。
8. 止痛功效
乳香的止痛功效主要歸因於其所含的乳香酸(Boswellic acids)等活性樹脂酸類化合物。這些化合物能對神經系統產生調控作用,降低痛覺感受,從而達到止痛效果。
其顯著的抗炎作用是止痛的關鍵機制之一。乳香酸能抑制參與炎症反應的多種細胞因子及酶類,例如白三烯(leukotrienes)的生成,透過抑制5-脂氧合酶(5-LOX)活性,有效緩解組織腫脹和疼痛。
此外,乳香的抗菌及抗氧化特性亦間接輔助止痛。抗菌作用有助於減少感染引起的炎症性疼痛,而抗氧化作用則能清除自由基,降低氧化壓力對組織的損害及其引發的疼痛反應。綜合而言,乳香透過其多靶點的作用機制,在不同層面共同發揮止痛效果。
乳香的炮製
- 搗成粉末。
- 於鍋內炒溶。
- 除去大量的刺激性濃煙(即揮髮油)。
- 倒出待微冷。
- 切成小塊。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乳香注意事項重點
- 孕婦忌用:乳香活血化瘀,可能導致流產。
- 無瘀滯者忌用:乳香活血,無瘀滯者使用反而有害。
- 氣濁味苦易致噁心嘔吐,內服不宜多用:乳香氣味強,且味苦,服用過多易引起噁心嘔吐。
- 胃弱者慎用:乳香氣味較濁,胃弱者服用恐加重不適。
- 癰疽已潰不宜服:癰疽已化膿破潰,此時不宜服用乳香。
- 諸瘡膿多時,未宜遽用:乳香活血化瘀,膿多時使用可能加劇化膿。
乳香相關的方劑
乳香可治療的相關疾病
乳香含有的化學成分
結合乳香脂酸(Conjugated boswellic acid), O-乙酰基-β-乳香脂酸(O-acetyl-β-boswellic acid), O-乙酰-α-乳香脂酸(O-acetyl-α-boswellic acid), 表羽扇豆酸乙酸酯(Epilupeolacetate), 表羽扇豆醇(Tirucallol), 甘遂酸(tirucallol (kanzuiol)), 乳香樹脂烴(Olibanoresene), 阿拉伯膠酸鈣鎂鹽(Calcium and magnesium salts of arabic acid), 西黃耆膠粘素(Bassorin), 苦味質(Bitter substances), 蒎烯(pinene), 消旋-檸檬烯(Limonene), α-樟腦烯醛(α-Campholenaldehyde), 枯醛(Cuminaldehyde), 荷羅艾菊酮(Carvotanacetone), 水芹醛(Phellandral), 鄰-甲基苯乙酮(o-Methylacetophenone), 葛縷酮(carvone), 紫蘇醛(perillaldehyde), 優葛縷酮(eucarvone), 1-乙酰基-4-異丙烯基環戊烯(1-Acetyl-4-isopropenylcyclopentene), 辣薄荷酮(Piperitone), 諾蒎酮(Nopinone), 隱品酮(cryptone), 馬鞭草烯酮(verbenone), γ-樟腦烯醛(γ-Campholenaldehyde), 側柏酮(Thujone), 桃金娘酸(Myrtenic acid), 4-對孟烯-3-酮(p-Menth-4-en-3-one), 桃金娘醛(myrtenal), 松樟酮(Pinocamphone), 異亞丙基環乙烷(Isopropylidenecyclohexane), α-香樹脂酮(α-Amyrenone), 11-氧代-α-香樹脂酮(11-Keto-α-amyrenone), 5-羥基-6-對孟烯-2-酮(5-Hydroxy-p-menth-6-en-2-one), 10-羥基-4-蓽澄茄烯-3-酮(10-Hydroxy-4-cadin-en-3-one), 樹脂(Resin), 樹膠(Gum), 揮發油(Volatile oil)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