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鱉膏

土木鱉膏

TU MU BIE GAO | 更多圖表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21

寒性指數

5

熱/寒比例

(4.20)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33%
肝經 33%
胃經 16%
心經 16%
脾經
肝經
胃經
心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土木鱉膏中包含木鱉子,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藥性互補: 木鱉子味甘、性涼,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功效,與方劑中其他藥材如土鱉蟲、地龍等具有溫陽散寒、活血化瘀的特性相輔相成,共同發揮治療跌打損傷、瘀血腫痛等病症的功效。
  2. 功效加乘: 木鱉子富含維生素C、鐵等營養物質,可促進傷口癒合、活血化瘀,與土鱉蟲、地龍等藥材配合,可增強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效果,使療效更顯著。

土木鱉膏方劑中加入乳香,主要原因有二:

  1. 活血化瘀,消腫止痛: 乳香性溫,味辛,入血分,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功效。土木鱉膏主治跌打損傷、瘀血腫痛等症,乳香的活血化瘀作用能促進血液循環,消散瘀血,減輕腫痛。
  2. 引藥入絡,增強療效: 乳香氣味芳香,能引藥入絡,使藥力更容易到達患處,增強藥效。與土木鱉膏中的其他藥物共同作用,可更有效地治療跌打損傷、瘀血腫痛等症。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土木鱉膏」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治「小兒腹痛啼哭,有聲無淚」,症見小兒因腹中不適而哭鬧,卻無淚液分泌。

  • 腹痛啼哭:常見於小兒消化不良、氣滯或寒凝引起之脘腹疼痛。
  • 有聲無淚:中醫認為「淚為肝之液」,無淚可能反映肝氣疏泄失常,或病位偏於氣分而非陰血虧損。

此證多屬「氣機不暢」或「寒濕阻滯」,方劑以行氣活血、通絡止痛為主要方向。

二、組成與治療原理分析

(1)藥物組成

  • 土木鱉(去殼油,研如泥)
    為土木鱉科植物土木鱉的種子,性味辛苦溫,有小毒,傳統用於破血逐瘀、散結消腫。此處去油並研泥,可減其毒性,保留其行氣活血之效,針對氣滯血瘀型腹痛。
  • 乳香(三錢)
    性味辛溫,主入心肝經,能活血行氣、止痛,尤其擅長緩解氣血阻滯之痛症,與土木鱉協同增強通絡止痛之力。
  • 鈎藤、枳殼煎湯調服
    • 鈎藤:甘涼,可疏肝清熱、熄風解痙,緩解小兒哭鬧不安。
    • 枳殼:苦辛微寒,長於行氣寬中,開宣脾胃氣滯,直接針對腹痛病因。

(2)配伍邏輯與推論

  1. 活血行氣止痛
    土木鱉與乳香均具辛溫之性,能行氣血、破滯結。此組合針對小兒腹痛屬「氣滯血瘀」者,如因飲食積滯或寒凝導致氣血不暢。
  2. 調肝理脾
    鈎藤疏肝解鬱,枳殼理氣和胃,間接調暢氣機,解除腹痛誘因。尤其小兒肝常有余、脾常不足,此配伍可平肝助運。
  3. 劑量與用法特點
    • 土木鱉毒性較強,故須「去殼油」並嚴格控制用量(1-2分),且以湯藥送服稀釋風險。
    • 鈎藤、枳殼煎湯調下,既可增效,又能制約土木鱉之溫燥。

(3)可能的治療機理

  • 透過行氣活血改善腸胃局部循環,緩解痙攣性疼痛。
  • 調節肝脾功能,間接穩定中焦氣機升降,減少「無淚啼哭」之肝氣鬱滯表現。

總結:此方以「通」為法,適用於實證腹痛,然因土木鱉有毒,需精準辨證為氣滯血瘀者方可投用。

傳統服藥法


土木鱉(去殼油,研如泥),乳香3錢。
每服1-2分,鈎藤、枳殼煎湯調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腹痛胰臟炎

相同名稱方劑


土木鱉膏, 出處:《幼科指掌》卷三。 組成:土木鱉(去殼油,研如泥)3錢,乳香3錢。 主治:小兒腹痛啼哭,有聲無淚。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