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栗皮丸
LI PI W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聖濟總錄》卷一二四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17
寒性指數
8
熱/寒比例
熱 (2.13)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33%
心經 33%
肝經 33%
脾經
心經
肝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慄皮丸中包含乳香,主要出於以下原因:
一、活血化瘀: 乳香性溫,味辛,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功效。慄皮丸以治療跌打損傷、瘀血腫痛爲主,乳香可以促進血液循環,消散瘀血,減輕疼痛,達到治療目的。
二、止痛生肌: 乳香亦有止痛生肌的作用。跌打損傷往往伴隨疼痛和創傷,乳香能減輕疼痛,促進創傷癒合,加速恢復。
因此,乳香作爲慄皮丸的組成成分,發揮着活血化瘀、止痛生肌的重要作用,協同其他藥物共同達到治療跌打損傷的目的。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栗皮丸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栗皮丸主治「諸骨鯁在喉不出」,即各類魚刺、骨頭等異物卡於咽喉、食道,無法自行排出之症。古代醫家以「鈎出」為目標,設計此方外用(綿裹含吞)以粘附、軟化異物,便於取出。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栗子肉上皮(半兩)
- 栗皮味澀,富含鞣質,具收斂之性。古代經驗推測其乾燥後研磨成末,能增加藥丸黏性,接觸異物時可附着表面,形成包裹,使骨刺邊緣鈍化,減少對喉部黏膜的刺激。
乳香(研,一分)
- 乳香為樹脂類藥物,黏稠性強,能進一步增強藥丸的吸附力。其辛散特性或可鬆解局部肌肉痙攣,緩解因異物刺激導致的喉部緊縮感,輔助異物鬆動。
鮎魚肝(一分)
- 鮎魚肝質地油潤,古代認為其滑利之性能潤澤喉道,減少異物與組織的摩擦。油脂成分可能包裹骨刺,使表面濕滑,利於異物隨藥丸移動而被「鈎出」。
推論治療機制
此方組合以「黏附—潤滑—牽引」為核心:
- 黏附:栗皮與乳香形成黏稠藥丸,包裹骨刺表面。
- 潤滑:鮎魚肝油脂降低異物與黏膜的粘連度。
- 牽引:外留綿線設計,便於牽引藥丸(連帶異物)退出,屬古代機械性取出法的巧思。
總結
栗皮丸體現古人結合藥物特性與物理取出的智慧,針對「骨鯁」急症,以局部用藥直接處理異物,簡便而符合當時醫療條件。其邏輯側重「外治」與「急則治標」,反映古代對喉科異物處理的實用思維。
傳統服藥法
栗子肉上皮半兩(為末),乳香(研)1分,鮎魚肝1分。
上同研為丸,如梧桐子大。
看骨遠近,綿裹1丸,水潤,外留綿線吞之,即鈎出。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同名稱方劑
栗皮丸,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二四。 組成:栗子肉上皮半兩(爲末),乳香(研)1分,鲇魚肝1分。 主治:諸骨鯁在喉不出。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