醒疼湯

醒疼湯

XING TENG TANG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點點經》卷三

熱性指數

18

寒性指數

5

熱/寒比例

(3.60)

複方歸經比例

心經 24%
肝經 24%
脾經 16%
腎經 12%
肺經 8%
膀胱經 4%
心包經 4%
膽經 4%
胃經 4%
心經
肝經
脾經
腎經
肺經
膀胱經
心包經
膽經
胃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醒疼湯中加入白芷,主要是利用其 解表散寒、通鼻竅、止痛 的功效。白芷性溫,味辛,入肺、胃經,能疏散風寒,開通鼻竅,並具有止痛作用。

對於風寒外邪引起的頭痛、鼻塞、流涕等症狀,白芷可以有效地 驅散外邪,通暢鼻竅,緩解疼痛。因此,在醒疼湯中加入白芷,可以增強方劑的解表散寒、止痛效果,達到治療目的。

醒疼湯中加入當歸,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活血止痛: 當歸具有活血化瘀、止痛的作用,可以改善血瘀凝滯所致的疼痛。醒疼湯主要用於治療外感風寒、頭痛、肢體痠痛等症狀,而血瘀凝滯往往是這些症狀的病理基礎之一,因此加入當歸可以起到活血化瘀、緩解疼痛的作用。
  2. 補血養血: 當歸味甘性溫,具有補血養血的功效。風寒外感會導致氣血不足,而醒疼湯中加入當歸可以補益氣血,增強機體抵抗力,促進疾病的恢復。

醒疼湯中加入熟地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補血滋陰: 熟地黃性溫,味甘苦,入心、肝、腎經,具有補血滋陰、益精填髓的功效。醒疼湯多用於治療頭痛、眩暈等症,而這些症狀往往與肝腎陰虛、精血不足有關,熟地黃可以補虛扶正,滋養肝腎,從根本上改善頭痛症狀。
  2. 活血通絡: 熟地黃雖補血滋陰,但其性溫,亦可活血通絡。醒疼湯中常配合其他活血化瘀藥物,如川芎、白芷等,共同作用,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血液供應,緩解頭痛症狀。

醒疼湯中加入川芎,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疏散風寒,通經活絡: 川芎味辛、性溫,入肝經、膽經,具有疏散風寒、行氣活血、止痛的功效。醒疼湯主要用於治療頭痛、頭暈等症,川芎可疏散風寒,通經活絡,改善頭部血液循環,從而緩解疼痛。
  2. 升陽舉陷: 川芎具有昇陽舉陷的功效,可以提升陽氣,改善氣血運行,對於因氣血虧虛導致的頭痛、頭暈等症,川芎能夠起到一定的輔助治療作用。

因此,醒疼湯中加入川芎,可以有效地發揮其疏散風寒、通經活絡、昇陽舉陷等功效,有助於治療頭痛、頭暈等症狀。

醒疼湯中包含粟糠,主要原因有二:

  1. 清熱解毒: 粟糠性寒,味甘,具有清熱解毒的功效。對於外感風熱或濕熱所致的發熱、頭痛、咽痛、口渴等症狀,粟糠能有效清熱解毒,緩解不適。
  2. 利濕消腫: 粟糠還具利濕消腫的功效。對於濕熱蘊結所致的皮膚濕疹、水腫等症狀,粟糠能利濕化濁,消腫止痛。

總之,醒疼湯中加入粟糠,主要利用其清熱解毒和利濕消腫的功效,以達到治療外感風熱或濕熱所致的發熱、頭痛、咽痛、口渴等症狀,以及皮膚濕疹、水腫等症狀的效果。

醒疼湯中加入桂枝,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溫經散寒:桂枝性溫,味辛甘,入心、肺、膀胱經,具有溫經散寒、通絡止痛的功效。醒疼湯主要用於治療寒邪客於經絡,引起的頭痛、身痛、發熱等症狀,桂枝能溫散寒邪,使經絡通暢,從而緩解疼痛。
  2. 調和營衛:桂枝具有調和營衛的作用,營衛失調會導致氣血運行不暢,從而引發疼痛。桂枝能夠調節氣血,使營衛協調,促進氣血流通,緩解疼痛症狀。

醒疼湯中加入乳香,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行氣止痛:乳香味辛、性溫,入肝經,具有行氣活血、止痛消腫的功效。對於因氣滯血瘀所致的疼痛,乳香能促進血液循環,疏通經絡,達到止痛的效果。醒疼湯所治療的疼痛,多半為外傷或跌打損傷,而乳香能有效緩解因血瘀凝滯引起的疼痛。

2. 消腫生肌:乳香亦具有消腫生肌的作用,對於外傷引起的腫痛,能促進局部血液循環,加速組織修復,進而消腫止痛,促使傷口癒合。

因此,醒疼湯中加入乳香,旨在通過行氣活血、止痛消腫,以及消腫生肌的功效,達到治療外傷疼痛的效果。

醒疼湯中加入沒藥,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活血止痛: 沒藥性溫,味苦,歸肝、脾經,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功效。對於跌打損傷、骨折、瘀血腫痛等疼痛症狀,沒藥能促進血液循環,消散瘀血,達到止痛的效果。

2. 溫通經絡: 醒疼湯多用於寒邪客於經絡所致的疼痛,而沒藥性溫,能溫通經絡,驅散寒邪,使氣血運行通暢,從而緩解疼痛。

因此,沒藥在醒疼湯中起到活血止痛、溫通經絡的作用,有助於改善疼痛症狀,促進病患康復。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醒疼湯」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醒疼湯」主治「酒毒疥癬,潰腐作膿,疼痛不止」,主要針對因酒毒濕熱鬱積肌膚,導致皮膚潰爛、化膿,並伴隨劇烈疼痛的症狀。此方適用於濕熱毒邪久蘊、氣血瘀滯的皮膚瘡瘍。

  1. 酒毒疥癬:酒毒為濕熱之邪,長期飲酒易導致濕熱內蘊,外發肌膚則生疥癬(類似濕疹、瘡瘍)。
  2. 潰腐作膿:濕熱毒邪鬱久化火,腐蝕血肉,形成膿瘍。
  3. 疼痛不止:膿瘍氣血不通,瘀滯化熱,故疼痛劇烈。

此方兼具 解毒、活血、止痛 之效,尤其適用於 瘡瘍潰後膿血不盡、疼痛難忍 之症。


二、組成邏輯及治療原理

方劑組成
白芷、當歸、熟地、川芎、粟殼、桂心、乳香、沒藥。

  1. 活血化瘀、通絡止痛

    • 乳香、沒藥:散瘀止痛,為外科瘡瘍要藥,能消肿生肌,促進傷口癒合。
    • 川芎:行氣活血,祛風止痛,助氣血運行以緩解疼痛。
    • 當歸、熟地:養血活血,補益營血,助新血生而促瘡瘍癒合。
  2. 溫通散寒、化濕排膿

    • 桂心:溫通經脈,散寒止痛,助陽氣運行以化濕毒。
    • 白芷:祛風燥濕,排膿消腫,為瘡瘍潰後排膿要藥。
  3. 收斂固澀、緩急止痛

    • 粟殼(罌粟殼):澀腸止痛,古代用於緩解劇烈疼痛,但現代多避免使用。

治療原理

  • 清熱解毒:白芷、當歸、川芎等能消散濕熱毒邪。
  • 活血生肌:乳香、沒藥、熟地促進氣血運行,加速瘡瘍癒合。
  • 止痛治標:粟殼、桂心、川芎等緩解疼痛,治標以安患者。

此方 兼顧治標(止痛)與治本(解毒活血),適合 膿瘍潰後氣血兩傷、疼痛劇烈 之證。


三、可能功效推論(延伸應用)

若以現代病症對應,此方可能適用於:

  1. 慢性濕疹潰爛(濕熱瘀滯型)。
  2. 皮膚潰瘍久不收口(氣血不足兼瘀血)。
  3. 化膿性皮膚感染後期(膿血未盡兼疼痛)。

需注意,此方 偏溫補活血,若熱毒熾盛(紅腫熱痛明顯)時期,宜配伍清熱解毒藥(如黃連、金銀花)以平衡藥性。

傳統服藥法


白芷、當歸、熟地、川芎、粟殼、桂心、乳香、沒藥。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醒疼湯有活血化瘀的作用,因此孕婦、月經期間的女性以及有出血傾向的人群不宜服用。此外,醒疼湯性溫,體熱、陰虛火旺的人群不宜服用。

相關疾病


疥癬皮膚癬菌病(鼠蹊肛門周圍)

相同名稱方劑


醒疼湯, 出處:《點點經》卷三。 組成:白芷、當歸、熟地、川芎、粟殼、桂心、乳香、沒藥。 主治:酒毒疥癬,潰腐作膿,疼痛不止。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