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醉紅散中加入硃砂,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鎮心安神: 硃砂性寒,味甘,入心經,具有鎮心安神、清熱解毒之效。古人認爲心主神志,心火亢盛會導致神志不安、心悸失眠等症狀,而硃砂可清心降火,鎮定心神,改善失眠、心悸等症。
- 化瘀止痛: 硃砂亦可活血化瘀,用於治療跌打損傷、瘀血腫痛等。醉紅散可能因其組成藥物的特性,用於治療與心神不寧、跌打損傷相關的病症,故加入硃砂以發揮其鎮心安神、化瘀止痛的功效。
醉紅散方中加入乳香,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 活血化瘀: 乳香性溫,味辛,入心、肝經,具活血化瘀之效。醉紅散多用於治療血瘀引起的疼痛、腫脹等症狀,乳香的活血化瘀作用有助於改善局部血液循環,消散瘀血,緩解疼痛。
- 消腫止痛: 乳香亦具消腫止痛之效。其溫通經絡,散寒止痛,可有效緩解疼痛,並促進組織修復,有助於消腫止痛。
因此,乳香在醉紅散方中發揮著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功效,配合其他藥物,共同達到治療目的。
醉紅散方中加入天南星,主要基於其祛風止痙、化痰散結的功效。
天南星性溫,味辛,歸肺、脾經,具有化痰散結、祛風止痙之效,可治療痰濁阻肺、咳嗽喘息、風痰上擾、口眼歪斜等症。
方中若存在類似症狀,如痰多咳嗽、肢體麻木、口眼歪斜等,則天南星可以發揮其作用,幫助改善病情。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醉紅散方劑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醉紅散主治「風癇,日夜癇」,此類病症在中醫理論中多歸因於「風痰上擾」或「痰火蒙竅」,導致神志昏亂、肢體抽搐等癲癇症狀。
- 風癇:指因風邪引動內痰,痰隨風動,閉阻清竅所致的癲癇發作,特徵為突然昏仆、四肢抽掣、口吐涎沫。
- 日夜癇:強調發作頻繁,晝夜不分,反映病情較重或遷延不癒,需鎮驚熄風、化痰開竅。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一)藥物組成與配伍
蔓陀羅花(半兩)
- 主含莨菪鹼、東莨菪鹼,具強力鎮靜、麻醉之效,古代用於「祛風定驚」,直接抑制中樞神經過度興奮,緩解抽搐。
- 方義:針對「風動」之急,以毒藥峻鎮驚風。
朱砂(四錢)
- 重鎮安神、清心定驚,傳統用於「癲狂驚悸」,藉其質重之性沉降浮越之風火。
- 方義:「重可去怯」,鎮心神以安定魂魄。
乳香(四錢)
- 活血行氣、通絡止痛,在此方中助氣血流通,防風痰瘀阻經絡。
- 方義:「治風先治血」,痰瘀同治,避免經絡閉塞加劇抽風。
天南星(四錢,汁制)
- 燥濕化痰、祛風止痙,為「風痰聖藥」,善治痰壅驚癇。
- 方義:直祛痰濁,切中「無痰不作癇」病機。
(二)組方邏輯與治療原理
標本兼治架構
- 治標(急症控制):蔓陀羅花配合朱砂,一者麻醉鎮痙,一者重鎮安神,快速抑制抽搐與神昏。
- 治本(病因調理):天南星化痰、乳香活血,瓦解風痰瘀互結之根基。
引藥與增效
- 以酒煎服,酒性辛溫走竄,助藥力直達經絡,增強活血化痰之功,亦能緩解蔓陀羅花毒性。
(三)可能功效推論
全方以「毒藥鎮風、重藥安神、痰瘀並治」為核心,推測其作用機制如下:
- 神經抑制:蔓陀羅花與朱砂協同降低大腦異常放電,緩解痙攣。
- 痰濁代謝:天南星促進痰液排出,減少病理產物刺激。
- 氣血調和:乳香改善腦絡微循環,輔助恢復神機運轉。
三、總結
醉紅散為古代治癇峻劑,針對風痰壅盛、發作頻繁之急症,以毒攻毒、痰瘀並治,體現「急則治標」與「去宛陳莝」的治療思想。然其用藥偏猛,需嚴格辨證為實證痰癇方可投劑。
傳統服藥法
蔓陀羅花半兩,朱砂4錢,乳香4錢,天南星4錢(汁制)。
上為細末。
每服3錢,酒1盞半,煎至1盞,溫服,不拘時候。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孕婦、哺乳期婦女慎用。
- 本方有毒,用量不宜過大。
- 服用本方期間,應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醉紅散, 出處:《普濟方》卷一○○。 組成:蔓陀羅花半兩,朱砂4錢,乳香4錢,天南星4錢(汁制)。 主治:風癇,日夜癲。
醉紅散, 出處:《楊氏家藏方》卷十七。 組成:蜈蚣1條(炙),白僵蠶(炒,去絲嘴)7枚,全蠍(去毒)7枚,香白芷1錢,朱砂(别研)1錢,天仙子1字,曼陀羅花7枚,天南星1枚(大者,作合子,將天南星碎末塞之,用無灰酒浸1宿,濕紙裹,入地坑內,蓋合坑口,用炭火2斤煅,時取開用酒澆之,侯火盡取出,焙乾)。 主治:小兒急慢驚風,潮搐涎盛,口眼偏斜,精神昏悶。
醉紅散, 出處:《小兒病源方論》卷三。 組成:天南星1枚(大者,酒浸濕紙裹煨熟,焙乾),蜈蚣1條(酒炙),白僵蠶(去絲嘴)7枚,全蠍(去毒)7枚,天仙子1字,朱砂(别研)1錢,紫菀1錢,杏仁1錢,龍骨1錢,防風1錢,龍膽草1錢,蟬衣1錢,百合1錢,牛黃(别研)1錢,白芷1錢,麝香1錢,升麻3錢,大黃(煨)4錢,酥1兩,蜜3兩。 主治:小兒急慢驚風,潮搐涎盛,口眼偏斜,精神昏悶。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